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以四川省三州为例
2014-08-15甘志航
甘志航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尤其是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西南民族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偏居我国西南内陆,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三州在行政区划上指的是位于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西南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三州国土面积占全省的60.3%,常住人口占全省的8.2%,地区GDP却仅占到全省的6.3%,因此又是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立足省情,为了加快三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始终把三州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但从过去和现实来看,相较于四川省东部、北部和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因此,未来需要通过区域合作战略的大力实施促进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四川省三州实施区域合作战略的必要性
按照三州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对象范围的大小,可区分国际、地区和省内三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战略。国际层面是指四川省三州通过借道云南和西藏,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包括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发挥相应作用。地区层面是指四川省三州与国内不同经济区域和板块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省内层面是指四川省三州与省内东部、北部、南部各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这也是促进三州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合作方式。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四川省三州实施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战略对四川和三州地区都意义重大。
(一)从历史来看,区域合作对四川省意义重大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与各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历史和传统。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四川与南亚,特别是古印度就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开辟了“蜀身毒道”,促进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1]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三线”建设也一度成为助推四川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四川的区域合作逐渐向更高的层次发展。5·12汶川地震之后,全国各兄弟省市对四川灾区的恢复重建同样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合作战略的体现。正是这些区域合作的传统和历史,才铸就了今天的四川,今天的四川经济。
(二)从现实来看,区域合作对于四川省三州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省三州地区既不临边、也不靠海,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具有天然的劣势,因此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借船出海,借边出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2]从省内来看,成都平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成都在省内“一城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广大三州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消除,因此加强三州的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带动周边生产要素向三州地区转移,对促进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协调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四川省三州区域合作战略实施中的现存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在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注重区域合作战略的应用,但是过去的区域经济合作只强调向东、向北、向南的方向,强调融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与重庆的区域合作。而对于三州地区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较为忽视,由此造成三州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四川省三州经济发展迟缓,已经成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窠臼。
四川省三州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方面的桎梏,发展迟缓,已经成为了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窠臼。截至2012年末,三州地区的常住人口为659.0万人,占全省的8.2%;总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3%;人口密度为22人/平方公里,远小于全省的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处于地广人稀的状况。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方面来看,四川省三州地区GDP总量占全省的比例虽然一直在稳步上升,但产业结构却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一次产业比重偏高,三次产业发展缓慢。二次产业虽然发展相对较好,但也主要是得益于川西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从产品结构上看基本以初级加工为主,现代化程度低。故总体来看,该地区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发展迟缓的境地。
(二)四川省三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成都的交通枢纽功能受到抑制。
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方便的交通条件与外界进行资源和要素交流。一般来讲,越发达的地区其拥有的交通条件也越好,也越能反过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作为我国的西南内陆省份,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交通条件较差。通常情况下,公路由于单位运输成本较高,只适合于短距离运输,而水路和铁路比较适合于用作长距离运输,川内由于水运航道的等级都比较低,难以承担大量的对外运输功能,因此,铁路就成为四川对外运输的主要通道。[3]但是,由于位于四川西南的三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就使得四川向西向南的铁路运输出现瓶颈,呈现出等级低、复线少、运能严重超负荷的状态,难以满足当前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以往的路网规划存在一个“断头”的问题,成都长期成为我国路网最西边缘节点,四川经济区缺乏大运力的西南外运通道,难以与外界,特别是同接壤的云南、西藏以及东盟、南亚诸国进行充分的贸易往来。而加强三州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就可为打通四川的西南外运通道提供经济基础和现实动力。
(三)向西和向南出川通道的阻塞,抑制了四川省对外开放水平。
理论上讲,作为主要的出川通道,四川有四条出海路径:第一条——北线,经宝成-陇海-京沪线到达上海,然后出东海;第二条——东线:经达成-遂渝-渝怀-湘黔-京广线到达广州,然后出南海;第三条——南线,经成昆线借道云南,连接东南亚地区,然后出海印度洋;第四条——西线,借道西藏,连接南亚地区,然后出海印度洋或者进入中亚。
由于西藏连接南亚和云南连接东南亚的铁路尚在规划中,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承接,现在四川出海通道主要是北线和东线。相比南线和西线,东线和北线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的距离都远得多,特别是前往西亚、非洲和西欧地区更是绕行万里。因此,加快西部三州地区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借此打通向西向南的出川通道就具有其现实基础和巨大的经济意义。
(四)三州地区是四川省最具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的地区之一,但其综合优势却未能完全发挥。
三州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但是,以往四川重视东部、北部、南部,而忽视西部三州地区的区域合作战略,就未能很好地发挥四川作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区位优势,也未充分挥成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带动作用来为三州地区的开放提供便利。
同时三州地区作为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由此沿“南丝绸之路”经云南,可以入缅甸,到印度,至中亚,转欧洲。这一经济带贯穿整个西南地区,居于其重要节点的三州地区在这一经济带中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而以往战略也致使三州未充分利用南亚市场及三州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节点的独特优势实现借势发展。
三、四川省三州未来区域合作战略实施的思路
只有通过加快三州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才能逐步消除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不平衡性,从而实现四川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四川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必须实现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四川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一)加快三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便于打通三州“通江达海”大通道的跨境(省境、国境)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建设,同时也将三州与川南、川北和川东城市集群连接起来。
重视成昆线改造工程,配合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并向南延伸,借道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铁路网相连接,打通伸向东南亚腹地最便捷的通道,形成“三出境”(中越铁路、中老铁路、中缅铁路)的铁路运输网络,使之成为三州通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的第一通道。
争取在川藏线上建立支线向印巴延伸。四川同西藏长久以来只有一条川藏公路连接,青藏铁路开通后虽可通过铁路到达,但是绕行距离长,运输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已经破土动工的川藏铁路以及规划中的拉萨到亚东和聂拉木的铁路,连接印度和尼泊尔,从而打通三州通往南亚和印度洋的第二通道。
适度超前发展航空运输,加快三州地区现有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争取更多的国际航线,同时在川西地区继续兴建一定数量的支线机场。此外,由于云南昆明新机场建成之后对成都双流机场定位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州地区机场还可作为成都和昆明两地协调利用空港资源的重要基础和备选手段。
(二)重视与成都及省内其他城市的合作
在平等互利、共同繁荣的原则下,积极推动三州地区与成都及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展各方的合作领域和内容,促进三州与省内城市,特别是成都在原材料、能源、市场、科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和领域的全面合作,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推动有关各方共建共享,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推动有关各方共治共保,从而促进四川全省的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交通是动脉,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就是血液,因此,也要将过去四川省内东中部地区向三州地区一味的“输血”方式转变为“造血”模式,加强科技、人才和信息交流等渠道的拓宽,使三州地区更好地融入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体系。
(三)加强与云南、西藏的交流
从省区这个层面,四川应加强与云南、西藏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这三张牌,争取国家政策和国际投资。加大民族地区开发、扶贫开发和边境地区开发开放力度,特别是以群居少数民族为纽带,推进川、滇、藏经济一体化。同时用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定的激励方式,促使资本向川、滇、藏三省交界的落后民族地区汇集,用于建设川、滇、藏三省交接地区开放经济的重点项目。
在与云南、西藏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川西三州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川藏铁路和成昆铁路复线将经过广大的川西民族地区,将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证。川西三州地区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高,可以考虑扩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就地深加工产业。此外,2012年,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6.5%、34.4%和28.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地旅游业较发达的缘故。因此,加强三州旅游资源的合理深入开发以及与云南、西藏地区旅游资源的联动整合可以作为思考的方向之一。
(四)推进与南亚、东盟间的沟通
东盟和南亚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南亚地区是继东亚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四川在资源禀赋、产业和产品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等方面与南亚诸国存在较大互补性。此外,四川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量近年来增长迅速,而于2010年正式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是我国参与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因此,需要抓住此机遇加大三州地区对东盟的开放力度。
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三州地区作为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地区与东盟和南亚诸国的联系纽带,使其在四川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同时三州地区还可依托四川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与南亚、东盟国家战略合作项目建设(如石油管线,水电站建设,交通道路施工等)。
[1]杨文武,赵肇伟.试论四川与南亚经贸合作机遇、挑战及对策[J].南亚研究季刊,2008,(4).
[2]戴永红,秦永红.论四川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条件[J].经济体制改革,2004,(6).
[3]李明山等.从区域经济理论看四川经济发展的优劣势[J].四川改革,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