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4-08-15钟地长

城市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变量

钟地长

(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城市地理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属性问题,属性问题是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差异。层次问题是城市地理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宏观层次研究和微观层次研究的联系以及区别。城市地理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变量选择问题,是对数量以及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选择,来对研究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以及澄清。

一、属性问题

人们对一些城市地理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经常会不客观的对一些有价值成果进行拒绝,拒绝的理由是“文章运用的数据资料相对比较传统、比较陈旧,没有将一些新的现实状况涉及到”等。资料越新越好其实是对于应用研究而言,对于基础理论而言,要求的是数据资料在空间上的完整性以及时间上的连贯性,对资料的现势性不做强烈的要求。对数据的时空范围也不做限制。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则不相同,它在城市地理学中主要针对的是相对特殊的区域以及围绕一些特殊的发展目标进行开展的。它对数据的要求比较大,有着严格的时空范围限制。据有关学者提出非线性科学既是理论又是应用,针对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的争论或许会有所减少。对于具体的研究可能会出现理论与应用之间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地理研究的属性问题。

二、层次问题

城市地理研究中层次问题的误解,远远超过城市地理研究的属性问题,城市地理学的层次可划分为微观研究以及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是以个体城市为研究的对象,而宏观研究是以具有区域性质的和一群城市即城市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微观层次的研究是眼于城市人的个体行为分析,不管是研究城市还是研究城市体系都属于微观层次研究的范畴。而宏观层次的研究范畴是不涉及城市人的个体行为的研究。宏观层次的研究是根据发现数理规律为探索目标,这种研究方式偏向于物理学,而微观层次的研究涉及的是城市社会以及经济问题,一般着重于经济学。

无论学术论文以及研究专著都会出现视角的问题,可以针对总量平均意义的宏观统计规律进行专门的探讨,不摄入微观个体行为。也可以对微观层次的行为进行专门的分析,不对宏观层次的统计规律进行过问。同时还可以对宏观统计规律进行借助,以此来对微观个体行为进探讨。而发现并追求地理学规律最好的方式应从宏观层次着手,如要揭示某些内部的机制,则要根据微观层次的角度展开。微观研究可以对宏观统计规律的法则进行借鉴,而宏观分析中也可以将微观探讨适当的摄入。

目前科学界非常重视的理论前沿问题是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对于应用领域而言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想象到,城市地理学将会对微观行为和宏观规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较多的探究。尽管如此,也不能将微观城市与宏观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颠倒,它们之间的视角不能混淆。

三、变量选择问题

在城市地理研究中最极端重要的问题是变量或者指标。一直以来,我国地理学界在对城市地理系统分析时,将大规模指标的体系建立起来,认为指标越多越好,不考虑变量的信息含量、快慢性质以及相互的关系。为此,必须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变量选择的不合理,分析的结果出现错误,将会对实践带来不良的后果。变量的问题对于城市地理的工作者来说,不得不引起重视。主成分可以对变量的信息含量以及信息仿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将信息量最大,以及彼此间接近正交的少数几个变量选择出来,对降低城市地理分析的复杂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主成分没有对一些指标的本质属性进行陈述,特别是变量的反直观性,如果单靠主成分进行分析,则可能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必须要通过其他理论以及长期分析数量的经验进行判断。而对于这一变量选择方面的问题,自组织系统理论如协同学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利用协同学思想,可将变量分为慢变量以及快变量。慢变量的控制变量能对系统发展以及进化起到决定作用,是快变量无法做到的,在对城市地理进行分析时,必须将慢变量抓住,对于快变量而言,则可以先放置一边。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于属性的问题的探究:由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在数据利用方面的不同,理论研究对数据的现势性没有过多的要求,要求是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以及空间的完整性。而应用研究则对数据要求具有现势性,其原因是因为预测的因素。

针对层次问题的探究:宏观层次的研究以及微观层次的研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宏观层次的研究是根据发现数理规律为探索目标,它偏向于物理学,而微观层次的研究涉及到的是城市社会以及经济问题,着重于经济学。只有将研究层次分清楚,才能对微观以及宏观进行辩证分析。

对于变量选择问题的探究:对于城市地理研究并不是变量越多就越好,最好将变量进行快、慢的区分,大规模的指标容易将主导变量的信息被淹没,从而对结论造成误导,变量的选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应用探究上,都不宜过多,适当即可。

[1] 汤茂林.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J].现代城市研究,2012,(4):96-104.

[2] 吕拉昌."城市空间转向"与新城市地理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32-38.

[3] 舒桐.多主体系统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2,34(6):191-192.

[4] 吕丹.关于城市地理测绘工作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变量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微观的山水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宏观把握 微观提炼——我的楹联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