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2014-08-14康红霞

中国经贸 2014年8期
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康红霞

【摘 要】本文以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为例,就当前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措施

“三公”经费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开支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三公”经费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不重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重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经常出现“两张皮”的问题,无法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协调。由于财权和事权之间分离,责任与权力之间缺乏匹配,故而事业单位经常出现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资金使用效益差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后,由于缺乏严格预算制度约束,相关责任人并没有受到应用的惩罚。一旦错误没有收到惩罚,那么错误就会有重现的可能。

2.财务预算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方面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用于基建,该类项目的支出十分明确,从确立方案到建设落实,由预算到实际支出,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另一方面则是“三公”经费支出,该部分缺乏合理的资金管理机制,甚至经费预算完全缺失。预算不仅是为下一周期的资金支出做好准备,同时也是用于监管资金流向和真实支出的重要依据,缺乏预算的“三公”经费,相当于只有监管意见,而没有监管依据,最终造成了经费持续升高的状况。

3.“三公”经费管理意识懈怠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一个并不依靠经济活动而获取生存空间的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管理意识相对而言会十分淡薄。特别是事业单位的资金不会因消费过度而短缺,在这样的状况下逐步降低了“三公”经费的管理效率,甚至出现经费随意支出等问题的出现。

二、“三公”经费管理改革深化思路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不参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在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首先应该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式评价固定资产价值和折旧价值,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审查,做好产权登记等各项工作。固定资产涉及甚广,投资金额巨大,明确的信息公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透明“三公”经费的主要支出;其次要合理的控制资产流动,如公车、精密仪器等设备,应在受到民众监督的视野下进行资产转移或变卖,有效的控制提升民众认知;最后应合理的规划无形资产管理,将社会公信力提升到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中,准确的衡量无形资产,逐步控制资产的支出和浪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三公”经费的支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必须要很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否则民生和社会发展都会遭受阻碍,而事业单位的数量过多,在统一监管的难度上就会增加,逐渐出现各式财务纰漏,影响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协调好各方机制,科学的实现资产管理,从根源上减少公费支出。

(2)设立暂付款管理制度。在“三公”费用支出方面,绝大部分支出用于“三公”事项,而一些公款私借问题,也会划入到“三公”经费中,而还款时又会因项目不明而成为了不明资金,最终排除在事业单位的整体账目之外。因此,必须完善和建立暂付款制度,明确费用支出科目,将其与“三公”经费严格区分,并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控制资金支出和回流,在单位透明财务信息的支出项上单独明示该信息。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资金运行质量

(1)落实“三公”经费预算制度。预算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三公”支出,同时也能够作为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据,对于“三公”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事业单位财务深化改革的日新月异,特别是2013年元旦实行新会计制度以来,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要求逐渐增高,采取“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也是势在必行。

(2)实现“支收双线”管理。事业单位不参与商业活动,没有从市场中获取资金的能力,其收入大多为财政拨款,另一部分则来自与资产盈利,如房屋租金、罚款、赞助等。实现双线管理,是讲收入和支出进行区分,收入应明确记录资金来源和拟资金用途,而支出应分为公共服务支出和“三公”经费,将资产管理进行细分,能够控制资金运行质量,同时让财政部门的监督有据可依,通过合理的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而控制“三公”经费。

(3)落实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该措施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明确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有效的控制资金支出和流向,实现单位财务的整体管理。目前國库集中收付实现在我国县级和乡级单位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具体内容为:一方面是控制县级财政,取消所有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由当地财政部门统一开设;另一方面是对乡级事业单位管理,将银行账户拆分。该措施实行后,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将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发放,通过银行领取工作,资金的拨付也必须通过县财政账号,使资金支出和流向能够明确。对于“三公”经费而言,由于部分事业单位不再掌控巨额资金,大部分“三公”将由县财政支出,如此则能够合理的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在财政部门的控制下,“三公”的支出需求必须能够合理合规,才能够获得资金。

(4)严格控制采购事项。在“三公”经费中,并没有明确事业单位采购行为下的支出,也可以理解为采购所花费资金并不算入“三公”中,但是部分采购行为,与“三公”经费的公务招待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信息并没有得到明示,逐渐造成了采购中的灰色地带。因此,需要加大事业单位采购管理,严格控制资金支出,并采取招标等形式,消耗品和部分大型高额物品由招标确定采购,牵涉“三公”事项的采购,财政部门一律予以拒绝。严格控制采购,是控制“三公”灰色地带最为有效的方式。

3.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1)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财务管理分级制度,由单位最高层级管理者负财务全责,次级管理者负事项责任及监督责,财务工作者负全权监督责,明确责任机制,严格控制资金使用,将财务管理和“三公”经费列入到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中。

(2)建立监管制度。对“三公”经费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设立有效的“三公”管理,所支出费用必须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审核,以制度实现“三公”经费管理。

(3)严格责任机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大部分部门会涉及到“三公”经费的使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机制。对于“三公”经费支出不明、超标等行为,以责任机制进行处罚。

4.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控制度

有效的进行财务内控,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无论在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中,皆是最为重要管理工作。控制内部财务状况,不仅需要有些的财务工作者,也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明确“三公”经费的支出,经费的使用必须经过主管领导和财务领导签字授权,经费支出后需要向单位递交完整发票,否则资金支出由个人承担。同时完善审计制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实行“无死角”监控,进而有效的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三公”经费管理。

总而言之, “三公”经费是我国一项巨大的财政支出,每年支出费用数十亿元人民币,在这一背景下,若是财务状况不透明,监管不力,“三公”经费无法得以控制,我国政府公信力将会出现严重的下滑,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从其根源着手,合理的控制财务,才能够保障“三公”经费在合理、透明的情况下支出。

参考文献:

[1]王育红.浅议“三公经费”消费的治理[J].中国外资,2013(05)

[2]齐新.浅谈“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02)

猜你喜欢

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三公”账单
“三公”要严查,但美国不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