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差异与共性

2014-08-13王晓俊

关键词:言者会话规约

王晓俊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引言

Grice将语言意义解读为一组立体集合,其中包括所言(What is said)和含义(What is implicated),其形式化的表达式为“说话人说X时表达了P”(X表示句子,P表示说话人表达的意义)。[1-2]后来,Gazdar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Grice的“含义”本质,运用了一个更简洁的公式表示:What is meant- What is said = What is implicated。[3]

Grice的含义框架可分为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和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一对对应组合。由于Grice在界定规约含义时语焉不详,所以使得后来的研究者们很少关注这一问题,而关乎规约含义的文献也相当有限。Kempson认为,规约含义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概念,曾提出要把Grice的“规约含义”分门别类到会话含义、语义预设(presupposition)和逻辑蕴含(entailment)范围内进行分别处理的建议。[4]Levinson在理解自然语言中,承认规约含义的存在性,并把它看作语言启动后的半影(penumbra)。[5]Horn[6]、熊学亮[7]等则追随Grice的含义思路,将语言中具有非直接意义、与语句真值无关、不可撤销、能与语句分离、不必进行语义推理的意义定义为规约含义。上述特点成为区别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标准。而Potts却对此类观点持反对意见,其将规约含义的本质分类为四种特性:规约性(conventionality)、承诺性(commitment)、说话人倾向性(speaker orientation)和独立性(independence)。[8]冯光武认为,规约含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并由此衍生出它的非真值条件性、说话人取向性、临时性和不可撤销性或不可废弃性,以及对所在命题或语境的依赖性等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的显现,产生了规约含义的适切条件、话语的可言说条件和可接受条件。[9]规约含义的定义难以界定和识解,使得两种含义的区分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尽管中外学者提出了诸多识解规约含义的不同方案,但可否预测、可否取消、可否与语句分离、可否推导等四条标准仍能被多数人所接受,且与会话含义紧密联系。本文将以此为依据,讨论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差异和共性。

二、规约含义的本质与特征

1.规约含义及其本质

规约含义是介于一般含义和直义之间的语义[7],它是Grice意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其本质和特征离不开其意义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9]。Grice的意义形式框架“说话人说X时表达了P”的基本意思是:说话人说一个句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用这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期望听话人能够明白它的意义,不至于误解其本意。[10]由此可见,Grice的出发点是语言使用者,其语言意义是围绕说话人来展开的。那么,Grice意义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表现在语言使用者分析语言意义的层面上。

例1 a.Alex is a shepherd dog,butit was faithful to its master.

b.Mary had a babyandgot married.

在不考虑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例1a表达了两个命题:Alex是牧羊犬,Alex对主人很忠诚;“牧羊犬”和表达意义“忠诚”之间存在某种对立的关系。其中,Alex是牧羊犬就是前半句清晰的表达,是句子直接呈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由连词but引导的句子就是规约含义,是词语but本身存在的常规意义所阐释出来的。在例1a中,说话人弃用and而改用but,其用意是通过but表示“对立”关系的常规意义,表达他对Alex的主观认识或评价,至于两个命题(Alex是牧羊犬,Alex对主人很忠诚)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并非言者关注的焦点。例1b的规约含义是:Mary had the baby before the wedding。按照一般逻辑知识(即心理语境),人类应“先婚后孕”,但言者在话语中借助and的常规意义(并且/而且),强烈暗示(而非直言)“Mary有孩子先于婚礼”,完全无视人类应“先婚后孕”的心理语境。这是言者自己的思想,并通过and将其用意传达给了听者。听者也能通过and的暗示很自然地把例1b的规约含义释读出来。这说明规约含义栖息在说话人的头脑里,与其主观意图密切关联。

我们把句子中那些能引起规约含义的特定词语或表达式称作规约含义的触发语(trigger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包括部分连词(如but,yet, while, and,otherwise, therefore等),表达对客观事物命题态度的副词[如admittedly,apparently, perhaps, frankly, obviously, (un)fortunately等],出现在分句句首的话语指示词(如however,indeed,moreover,furthermore,after all, besides,anyway, although, what is more等)和某些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指示词(如mate,your honor,sonny,hey等)以及现在完成体等。

例2 a.OnlyPhilip goes to London.

b.Fortunately, Jack changed his flight.

c.The rosehaswilted.

d.Oh, I’m sorry to hear that .

上例各句中的斜体部分都是规约含义的触发语,其中:only引发的规约含义为No one goes to London except Philip;fortunately引发的规约含义是Jack’s changing flight was a mercy;而在has wilted阐述的规约含义中,至少让对方领会到“玫瑰花曾经盛开过”,The rose was previously thriving。例2d中的oh用在句首是充当一种规约信号[11]34,表明以它起头的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具有“消息已被接受和理解”的规约意义,它本身并无任何命题内容。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规约含义的本质:一是附着性,即规约含义只能依附于某些特定词语或表达式并由其触发产生。二是主观性,即语言的意义是对某一认知主体而言的,规约含义以“言者介入”为实现条件,是说话人对句子的命题进行主观评价,或主观对命题间关系的认识,从而达到含义传达的目的。

2.规约含义的特征

Horn[6]在Grice[2]会话含义的基础上,用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的区分标准来体现二者的本质差别。他认为,规约含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规约含义是语言约定俗成的一部分,因而无法预测(unpredictability);二是规约含义在任何语境中不变,因而无法取消(non-cancelability);三是规约含义依附在词汇上,因而可以和语句分离(detachability);四是规约含义不必推导(non-caculability);五是规约含义酷似语用先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cf.[12]);六是规约含义语用投射(pragmatic projection,即从小单位的含义推大单位的含义)比非规约含义的更加分明(well-defined projection properties, cf.[13])。[7]1-7

以例1b为例,其规约含义是:Mary had the baby before the wedding。对听者来说,and所触发的规约含义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他/她无法预测言者的话锋转向或对命题的态度。听者对规约含义的识解主要是通过and的常规或固有含义来实现的,并非由推导而得。

冯光武认为,规约含义的不可取消性由它的主观本质尤其是它的说话人取向性决定。换句话说,当说话人使用触发语,我们便认定他/她确实对话语的命题有相应的评价或判断。[9]在同一话语中,如果说话人取消了主观评价或主观判断,那么句子意义曲解,生硬怪异,甚而整个话语出现前后矛盾。显然,在自然语言的表达中,这种现象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容存在的。

例3 a.I have to mow thedamnlawn.

b.I have to mow thedamnlawn.Actually, I like lawn-mowing.

例3a中damn 产生的规约含义是:说话人不喜欢锄草。此句本身具有承诺性和宣称性。例3b附加了一句Actually, I like lawn-mowing,结果不仅没有取消damn 所触发的规约含义,反而引起句子的语义冲突和整个话语的前后矛盾。也就是说,由damn 所触发的规约含义并不受语境影响,试图取消它会否定言者的用意或承诺。但也有学者(如黄华新[14]、冯光武[9]等)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规约含义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所预设或依附的命题,要有充实的语境条件。

例4Fortunately, my father died.

句中fortunately使句子前后出现矛盾,意义有些怪异,说话人所表达的“欢快”心情与“悲伤”主题格格不入,导致听话人迷惑不解。如果预设命题的语境:这句话表达了说话人的肯定、理性的态度,听话人从中可能领会到她父亲生前是个不同寻常的人,也许是个恶魔或不堪忍受的人,这样就增强了规约含义的适切度,即听者对规约含义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心理语境的支持。

话语中的规约含义一定程度上附着于某个特定的词语或固定的表达式,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可以与句子分离。

例5 a.Ithinkthat he is capable of doing the job.

b.He is capable of doing the job,Ithink.

例5a的命题是:我认为他有做这个工作的能力。I think(我认为)在直接陈述中预设了句子的命题,即I think可以说是命题的一部分,言者的主观认识可以通过客观一致性来考证。与例5a不同, 例5bI think位于句末,不是句子表达的核心部分,并不能成为命题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划分到命题以外的部分。说话人对他有做这个工作的能力不能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表达了言者怀疑及没把握的心理暗示(即规约含义附着于I think之上),这种心理状态是言者独有,而他人很难去验证它的存在性。规约含义触发语与句子分离并不会对命题产生影响。

三、会话含义的本质与特征

1.会话含义及其本质

Levinson把会话含义区分为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和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ized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15]特殊会话含义是一种语用含义,是因说话人遵守或违反某一项或几项会话准则而由听话人结合语境所推导出来的超出话语本身意义的另一层意义,它们的推导都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16]一般会话含义是一个勿需特殊语境的默认推理,一个描述了我们有关一个更可能或更正常的理解的直觉。Grice[2]的会话含义理论侧重研究特殊含义。他认为,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话语通常按照合作原则来遵守,大致归纳为以下四条准则:适量的信息量、真值的话语、紧密的关联性、清晰的表达方式。但是在通常会话中,如果言者与听者一味地或完全地遵守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了。因为会话含义产生的条件是:言者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违反某一准则,同时他相信在同一语境中会触发听者的合作意识,达到理解他的话语含义的目的;换句话说,听话人同时也知道说话人并不是存心蒙蔽他。

例6 A:What exactly has happened to all food in the plate?

B:The cat is looking so happy.

例7 A:Today is May 12.

B:We should offer a sacrifice to our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在例6的对话中,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违反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而是使用了间接方式,从而产生会话含义。B根据自己与A此熟悉的关系,并根据当时的情景语境进行间接话语的表述,同样,A通过说出的话语字面意义,结合发生语境,尤其是主观认知语境,能够知晓B表达的真正含义:The cat has eaten all food in the plate.因此,整个交际过程离不开语境的参与。在例7的对话中,从A的话语字面意义看,B的表述话语与A之间没有遵守话语紧密的关联性,出现某个特定词语或某个句子的“空缺”。如果与语境分离,A和B就缺乏了语言的衔接性。但是,如果当两者都知道“5.12是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日子”(特殊语境),A会调动存在于大脑中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填充概念空缺,推导出B的会话含义:我们应该去祭奠在地震中遇难的老师和同学。这样交际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经济高效的。

Levinson把一般会话含义定义为“不一定需要特殊语境或特别场面就能出现的含义”[5]126。但在后来的文献中,他又把一般会话含义改称为“默认的解读(default interpretaion)”,并把特殊含义和一般含义做了如下区别:

a.话语U中的含义i是特别的,当且仅当U仅仅通过某些一般不会或通常不会出现的特定的语境假设来隐含i。

b.话语U中的含义i是一般的,当且仅当U隐含i,除非有特定的语境假设可以消除它。[17]127

例8 A:What time is it?

B:Some of the guests are already leaving.

在例8的对话中,B的特殊会话含义是:It must be late(已经很晚了吧),是通过特殊语境(具体的语用环境)推知的;B的一般会话含义是:Not all of the guests are already leaving(不是全部客人都开始离开了),是听者在淡化(而不是完全撇开)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对A句的“默认解读”。

一般会话含义不同于直义,因为它不是由语言形式直接呈现的。一般会话含义也有别于规约含义,规约含义由某些特定的词语所触发,并带有强烈的言者主观性(不易验证);一般会话含义没有触发语标记,且易通过事实验证,如例8B的一般会话含义。

一般会话含义虽然无须特殊语境便可推导,但并不是说它完全不依赖任何语境。姜望琪认为,特殊会话含义和一般会话含义的推理都需要语境的参与,二者的区分只是一个依赖语境的程度问题。[18]78熊学亮也认为,特殊含义与一般含义的区别是:前者牵涉到的语境量比较多,而后者是在遵守会话合作准则的基础上产生的,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7]2实际上,一般会话含义与话语发生的实际场合,包括时间、地点、说话者、听话者的身份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吕叔湘先生指出: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意义也不一样。老师说“我去上课”,是去讲课,学生说“我去上课”是去听课;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我去看病”是让人给他看病。[19]再如,“He is a machine”隐喻句中,有着多种不同含义的解读:他这人做事机械,如同机器,没有灵活多变性;他工作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喊苦叫累;他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他不是一个正常人;等等。所谓一般含义是“默认的推理”“更正常的理解的直觉”,表达的含义就在于此。

基于上述分析,可推知会话含义的本质:一是语境依赖性,即会话含义栖息于适切的会话语境之中,如例6,完全脱离语境的句子只有直义或变成无法理解的乱语。二是语境共识性,即会话含义所依赖的语境必须是会话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如例7,否则会话含义就无法被推知从而阻断交际。三是语义动态性,即随着时空的转换、交际者身份的更替,同一句话语可被理解成不同的或临时性的会话含义,如吕叔湘先生举的例句。

2.会话含义的特征

Levinson提出,会话含义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可撤销性(cancellability)、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5]其中,可推导性是会话含义最根本的特征,其他三个特征都是以它为前提的。[20]163前文已经讨论过会话含义的推理,这里我们不妨结合会话含义的其他特征再举几例。

例9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例10 A:Where is Bill?

B:There is a yellow VW outside Sue′s house.

例9是一个隐喻性句子,隐喻具有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人不是奶油,说话人明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不真实的,却刻意违反质的准则。把人比作咖啡里的奶油,在违反质的准则情况下,推导出句中you是个讨大家喜欢的人,其特殊含义便由此而生:言者在恭维听者。如果说话人没有特殊会话含义,如果言者另加上某些规约性意义的句子,原句的会话含义可能就不存在了,或被取消或已废除。例10的对话中,B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但是如果A知道B具有合作的态度,即在两者的问与答之间,出于彼此共有的知识或相同的认识而建立联系。对于例10对话的理解:Bill有一辆黄色的VW汽车,到别人家去一般总是把车停在那家门前,他可以推断:B实际上是在告诉他Bill在Sue的家里。[20]158如果B换一种表达方式:There is a yellow VW outside Sue′s house.But Bill have not a yellow VW.对话便取消了会话含义。

和特殊会话含义一样,一般会话含义也可以被推导和取消。

例11 a.You are all doctors!

b.Some athletes smoke.

c.I cut a finger.

假设例11a是医院院长告诫医生的话,那么救死扶伤是每一个医生的天职就是一个普通常识。根据医患之间的常规关系,医生们可以推导出例11a的一般含义: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病人负责。如果院长随后说:You are amenable to caring for the hospital′s economic interest.那么例11a的含义便即刻消失。例11b的一般会话含义是:Not all athletes smoke.如果说话人说完例11b后,继续说:Indeed, all do.(或 “and possibly all do.” 或 “if not all.”)原话中的含义也会被取消。为了明白例11c中言者的意思,言者与听者之间的共有常识为:手指是人手掌前端的五个终端部分,成语“十指连心”也验证了这个道理,生理学研究表明,手指与心脏关联紧密,因此,手与人的常规关系不言而喻,运动员吸烟的害处如同割掉自己的手指一样。例11c的一般含义为I cut my finger,此处不可理解为I cut his finger,它是不符合语法习惯用法的。如果听者回应一句:You are not going to die from this cut.会话含义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会话含义的不可分离性,是指一句话所具有的含义是以这句话的整体语义内容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句中的某一个单词或语言形式为基础的。[20]163

例12 a.John tried to pass the exam.

b.John didn′t reach the passing mark in the exam.

例12b是例12a的会话含义(John考试未过)。这个含义和例12a是不可分离的,Grice解释,“如果不可能找到另一个表达相同意思(或大致相同)的说法,不具备某个词义,那么该含义就是不可分离的”[21]115。如果有人说“One tried to do X”时,他隐含这个人没成功,或可能没成功。如果他改用其他说法,就像“A attempted to do X, A endeavored to do X”,或“A set himself to do X”,上述含义仍然存在。这说明这个含义是不可分离的。[18]71

3.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差异

规约含义具有主观性和附着性等本质属性。主观性体现为“言者中心”或言者对命题的介入,它表明了言者对话语命题的主观态度,是言者对命题关系的主观认识或主观评价。附着性表明规约含义是附着在特定的词语和语言上的存在形式,并受其触发而得以识解,而且规约含义一旦产生,在任何语境下都不会发生改变。会话含义更加强调在合作原则下言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编码与解码的关系。会话含义能否被解读的关键在语境,即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语境共识性、语义动态性等本质属性。语境依赖性的强弱,是区分特殊会话含义和一般会话含义的重要特征。

除了本质属性不同之外,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可否预测、可否取消、可否与语句分离、可否推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对此,笔者用表1对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做一个界定,表1含有四个鉴别特征,“+”和“-”分别表示“可”与“不可”。

表1 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鉴别表

Horn也曾提出过以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和语用投射(pragmatic projection)来鉴定和区分规约含义的问题。[6]“预设”是一种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接面现象,有衔接二者之意。到目前为止,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身的界限都尚不绝对分明,“投射”在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层面的研究也还远未结束。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表1中的四条标准来鉴别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从理论上讲更可靠。

四、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共性:非真值条件性

简单地说,可使一个句子成真的条件就是该句的真值条件(truth-condition)。含义是言者在话语中传达出不同于命题意义的内容,也就是说,它对所在句子的命题的真假没有影响。因此,非真值条件性(non-truth-conditionality)是含义(包括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第一特征。规约含义跟会话含义的唯一相同点是:它们都不是真值条件意义,不是明说的一部分。[18]

例13Anyway, the bridegroom arrived before the wedding.

例14 Zhang Hua is Chinese,buthe does not use chopsticks.

例13的命题是新郎在婚礼前赶到了,规约含义触发语是Anyway,规约含义是说话人认为新郎没有错过婚礼(即婚礼如期举行了)。此命题中的说话人没有明说,但主观评价传达了超出命题的内容。例14的命题有两个(张华是中国人,张华不用筷子),触发语是but,规约含义是说话人认为张华是中国人和张华不用筷子之间有某种对立,这是对命题间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不会影响两个命题的真假。[9]

例15 A:Can you answer the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例16 A: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

从表面文字看,例15B的回答与A的问话并不关联,也没有提供A所要求的直接信息(但是间接满足了A在信息上的要求),由此产生的会话含义是:我不能接电话。然而会话含义是A从B的回答中释读出来的,它和句子的直义“B在洗澡”并不等值。例16中,答语的句子真值是“我没有审美眼光”,但B出于恪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和谦逊准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用答非所问的办法,减少了意见的正面冲突,间接地表达了“我不喜欢”这种特殊会话含义。但“我不喜欢”并不决定句子“我没有审美眼光”的真假。

在话语交际中,人们经常会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这种语用现象呈现出以词句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比喻性语言形式,是一种特殊会话含义。Grice认为,反语(irony)、隐喻(metaphor)、夸张(hyperbole)和弱读法(meiosis)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可以看成是会话含义的特殊情况。[2]312

例17 a.He is a fox.(隐喻)

b.He is cunning.

例18 a.He has a heart of stone.(隐喻)

b.He is ruthless.

例19 a.Haven’t seen you for ages.(夸张)

b.I haven’t seen you for quite a few days.

例17到例19中的b句都是a句的会话含义,是从会话的具体语境中推导出来的。说话者在会话中使用的这些修辞手法能被听者释解的依据是,谈话所涉对象之间性格上的类同和交际双方头脑中的共有知识(或常识)。从字面上看,a句跟句子的真值没有任何关系,即“某人是狐狸”“某人有一颗石头心脏”“几个世纪未见面”等明显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话语。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含义的非真值条件性。

五、结语

本文应用日常语言事实,讨论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差异与共性。笔者认为,规约含义具有附着性和主观性的本质,因而理解规约含义应从言者的视角入手;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语境共识性和语义动态性等基本属性,理解会话含义的关键是语境。交际发生的语用环境是通往会话含义的桥梁,特殊会话含义和一般会话含义的差别在于语境依赖程度的强弱。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对立,我们以这些可鉴别性特征为标准,把无法预测、不可取消、能与语句分离、不必推导的意义定义为规约含义,把可预测、可取消、不能与语句分离、需要推导的意义定义为会话含义。而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唯一共性是非真值条件性。

[参 考 文 献]

[1]GRICE H P.The causal theory of perception [J].Proceedings of the a ristotelian society (Supp lementary, Vol.35),1961/1989.

[2]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 P,MORGAN J.Syntax & Semantics:Speech Acts(Vol.3).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1989.

[3]GAZDAR G.Pragmatics:Implicature, 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9.

[4]KEMPSON R M.Presupposition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5]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HORN L.Pragmatic theory[M]//NEWMEYER.Linguistics:The cambridge survey (Vol.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7]熊学亮.含义分类标准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2):1-7.

[8]POTTS C.The Logic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9]冯光武.自然语言的规约含义探索[J].外语学刊,2008(3):1-6.

[10]GRICE H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26-35.

[12]STALNAKER R.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C].MUNITZ M,UNGER P.Semantics and Philosophy.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197-214.

[13]KARTTUNEN L,PETERS S.Conventional implicature[M].DINNEEN D.Syntax and Semantics 11:Presupposition, Academic Press, 1-56.

[14]黄华新,金立.语境与意义推导[C].中国逻辑学会.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北京:出版社不祥,2003.

[15]LEVINSON S.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Mass:The MIT Press, 2000.

[16]高新华.会话含义产生与语境参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6):44-45.

[17]LEVINSON S.Pragmatics reduction of the binding conditions revisited[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1(27):127.

[18]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1]GRICE HP.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M]//IN P.COLE(ed).Syntax and Semantics 9:Pragma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8:115.

猜你喜欢

言者会话规约
从互动交际看“怎么说呢”的语义二分性
贬抑性“不就是+补足语”形式、语义及语用研究
主观限量构式“V不了多A”的评叙功能与言据表达
语录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修辞的敞开与遮蔽*——对公共话语规约意义的批判性解读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