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分析
2014-08-13朱泓,孟凡芹
朱 泓, 孟 凡 芹
(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4 )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规范,它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1]。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才开始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不同的期待,随着时代主题变化而变迁其衡量的标准。依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我国于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已经从精英高等教育跨越到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至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转移到社会中心,高等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面临社会公众问责之挑战。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供质量信誉保证,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问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仅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及其评价提供实施规范与准则,而且也为公众理解高等教育以及质量问责提供合法性依据。统计发现,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相关文献呈逐年递增趋势,涉猎研究领域繁多。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2],它能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示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结构关系进行探测,挖掘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性。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4~2013年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3],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绘制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它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知识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最能直接反映和概括一篇论文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题录信息,也是读者快速了解论文主题的内容单元[4]。为了管窥20年来所关注特点的变迁,明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CiteSpace(3.5R6)软件,参数设置为(2,2,10),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关键词显示出来的是宏观知识,图中的结点圆圈代表的是由关键词形成的宏观知识,结点越大,说明被引次数越高,反之,结点越小,说明被引次数越低;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说明两个结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相似性。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994~2013年)
从图1可以看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出现了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等为核心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同时,形成了4个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的核心群组,即“大众化”、“质量标准”、“教育质量”和“质量观”为核心的研究群组。
从Citespace软件运行的结果来看,知识图谱中出现了突显的关键节点信息,这为探测研究主题有进一步的指导作用(见表1和表2)。关键节点列表是出现频次在前20的全部节点信息,表中频次(frequence)和突现度(burst)分别代表该关键词在所有文献关键词中出现的次数和该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递增的趋势。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代表的研究范围越普遍,突现度越高说明此关键词在短时期内会迅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为更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发展趋势,Citespace将时间跨度分为两部分,分别是1994~2001年和2002~2013年。以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时间节点,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分野。
在1994~2001年,关键词“大众化”、“质量”和“质量标准”是突现度最高的前3个关键词;而在2002~2013年,关键词“质量观”和“质量保障”成为突现度最高的2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当期研究的关注点,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然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隐含着质量危机。
表1 1994~2001年高频共现关键词列表
表2 2002~2013年高频共现关键词列表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在1994~2001年出现频次较多的节点主要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等;在2002~2013年出现频次较多的节点主要有“质量观”、“质量保障”、“高等学校”、“质量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和“多样性”等。从两个阶段的总体情况来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高等教育”一词,达到91次,占所有关键词频次比率的12.8%,这说明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比较集中于宏观层面问题,而对微观层面如学科基准、专业规范和课程标准等关注不够。“高等教育质量”、“大众化”和“质量观”是我国1999年规模扩招诱发的对质量关切和大众化憧憬的产物,其出现的频次分别是41次、41次和37次,占所有关键词频次比率的5.8%和5.2%,这表明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学者比较关注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问题。此外,“高等教育质量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等关键词也出现在频次前20的列表中,说明“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一直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主题。
另外,中心度(centrality)也是衡量知识领域研究趋势的一个重要参考点(reference point)。中心度是反映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的“中介”作用,也是连接不同研究群组的关键节点。在Citespace预设参数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7个关键节点的中心度超过了0.1,它们分别是“高等教育”(0.2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0.49)、“高等教育大众化”(0.19)、“高等教育质量”(0.28)、“教学质量”(0.19)、“教学管理”(0.13)和“质量观”(0.14),表明我国学者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中比较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及其衡量标准(宏观层面)、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微观层面)等热点问题。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主题结构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文献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聚类结果显示66个聚类,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涉猎领域繁多,成果丰硕。结合Citespace软件的Tf×Idf算法推算的标签词(keywords),筛选聚合度、相关性较高的6个聚类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成果进行标识(见表3),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趋势。
表3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词聚类(Tf×Idf)分析
从表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关注的热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素质教育及课程设置、世界高等教育及大众化进程、质量保障及措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标准、质量标准体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质量与拔尖人才、学术及科研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其中,从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维度上来看,质量标准体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质量与拔尖人才、学术及科研评价的标准与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大部分文献选题来源于学者对国家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然而扩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本形成了办学方式、教育类型、服务形式等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因此得到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以及市场因素的影响,精英教育阶段的单一学术性标准已经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开始跨越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从文献数量上看,从2002年开始,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并一直保持持续升温的态势。从文献被引频次看,最高被引频次的经典文献也是产生在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这是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的理性认知以及质量关切和大众化憧憬的产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出现了多元化态势,从宏观问题向中观及微观问题延伸,从高等教育外延向高等教育内涵转向,从局部关注向系统关注拓展,“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逐渐出现在研究文献中。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表1~3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兴趣依次经历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众化、质量观、质量保障、外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提高质量等阶段。其中,“大众化”和“质量观”是与时代密切同行的两大主题,也反映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之中。“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过程现象本身具有历史性,必将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到普及化阶段而降低关注度。“质量观”是质量文化的呈现,它一旦转变为有强制力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或规范,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甚至能够影响教育文化。“外国高等教育”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领域也不例外,一直作为标准参照物被翻译和移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更多学者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理性视角审视外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向中国教育政策探索之旅。现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提高质量”仍然是当今研究的主题,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后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不再只是高等教育学校内部的事,而成为了社会公众和有关利益团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宜大众化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已经是多方的需要。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此教育政策引导下,“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拔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关键词成为关注热点,并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从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统计发现,早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文献大多数采用定性的理论研究,而定量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在最近两年来,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才开始出现,表明在未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中必将发生研究方法上的实证转向。实质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旨在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院校(或机构)提供行动指南,其文献的研究成果应兼具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研究主体也呈现出了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态势。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无标准的选择”成为当代哲学最为关切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时代精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传统的一元标准质量观式微,多元标准质量观方兴未艾。多元标准质量观所呈现出标准不确定性的态势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置于“无标准的选择”困境,未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也必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四、结 论
本文对1994~2013年间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的文献计量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结果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主题明显受社会热点、政治动态及教育政策指向所牵引,在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蕴含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质量危机与挑战。在未来研究中我国学者应注重质量观的研究,质量观对质量标准与规范的意识形态文化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未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范式必须要完成以下三个转向,即研究主题上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研究方法上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研究主体上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立足世界维度和中国大众化进程,积极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现代性与中国特色,使研究成果更具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 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J]. 教育研究,2001,(11):21-23.
[2]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3] CHEN C. Citespace Ⅱ:detection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4] 姜春林,张春博. 回眸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0,(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