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4-08-13方玉梅刘凤朝

关键词:高新区指标体系园区

方玉梅, 刘凤朝

(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

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正诱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形成。党的十八大适时地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功能与重要使命。根据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2013年11月8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国家高新区主任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以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发表的《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宣言》为标志,国家高新区“第三次创业”正式启动。科学评价高新区创新能力现状,对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第三次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关于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国外没有直接相关研究,而主要集中在高新区成功因素和区位条件、发展评价等方面,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就是硅谷指数(index of silicon valley)。硅谷指数是硅谷网络公司为促进硅谷发展而制定的一个区域性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衡量硅谷的经济实力及健康状况。在国内,相关的专题研究也较少。吴林海提出了基于集成创新理论观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52个高新区进行了评价[1]。范柏乃在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法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和技术创新产出3个层面确立了16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52个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2]。闫国庆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创新投入、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4个领域42项指标的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3]。肖永红等从创新投入、孵化能力和创新产出3个方面构建了13项指标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4]。

综上所述,在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学界多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对园区组织运行机理的考量,且在创新产出指标选取上,明显存在以经济产出指标替代科技产出指标、偏好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指标的问题;学界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也尚存改良之处,如层次分析法难以摆脱测度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受指标间线性关系假设制约。因此,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一、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

1.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的概念基础

“创新能力”内涵丰富,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包括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等。高新区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是伴随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与研究开始的。1987年,Freemen在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后,指出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能力体现[5]。Porter、Nelson、OECD认为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形成长期的和产生与商业相关的创新流的潜能[6][7][8]。同时Porter指出,国家创新能力不是已经实现的某一时间点上的创新产出水平,而是创新过程更基本的决定因素;市场与政府作为互为补充的两种力量共同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Furman等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由生产一系列相关创新产品的潜力确定[9]。Mary Riddel等把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内不断产生与商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潜力[10]。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反映的不是某个要素的单项能力,而是系统的、综合的能力;不是已经实现的某一时点上的创新产出水平,而是创新过程更基本的决定因素;市场和政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

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特殊区域,其创新能力也有其特殊性。借鉴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结合国家高新区的特殊性,本文将其界定为: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两大机制的耦合作用下,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各个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和联结,实现对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人才、知识、技术、资金、信息、物质和政策等各种创新资源的创造性有效集成,产生科研创新成果,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整个过程的能力综合。它具有网络协同性、综合集成性和转化性三大基本特征。

2.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构成的四个维度

从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可从环境支撑、组织运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四个维度进行解构。

(1)环境支撑

环境支撑是创新要素聚集的基础支撑,对创新活动的展开起到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够有效聚集创新资源,而且能够吸引或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以良好的组织运行方式提高创新投入能力,形成知识产权、新产品等直接创新活动成果,促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提高创新绩效,积蓄创新成长能力。

(2)组织运行

组织运行即创新行为主体对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是园区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高新区创新能力能否形成和提高,不仅与创新主体自身紧密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创新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结合方式,这是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和成长的最重要条件,它直接决定着创新资源投入的规模、质量和结构的优化程度,进而决定着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

(3)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物质技术保障。它直接反映着高新区各创新行为主体创新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创新资源投入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优化程度将直接决定创新产出规模和创新效率的高低。

(4)创新产出

创新产出是园区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撑作用下,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即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而获得的最终成果,是园区创新能力形成的标志。反过来,创新产出绩效又直接影响着创新投入和创新主体的组织运行,影响着创新资源的集聚。

3.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解析,本文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四维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四维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将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四个模块:环境支撑能力、组织运行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组织运行能力为核心,突显高新区网络协同创新的本质;二是以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为考核基准,体现了环境支撑-组织运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价值逻辑。

在考虑各个模块能力构成时,以简洁、可考量、尽量避免交叉重复为基本标准。关于环境支撑能力,因各国家高新区选址基本遵循了高新区区位布局的一般规律,所以对高新区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生活环境不作考量;关于组织运行能力,组织要素即创新载体,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应首先考量创新主体能力,但园区创新能力能否形成和提高,不仅与创新主体能力有关,更要取决于各创新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及组合方式,因此在该能力模块中又设计了组织协调能力子模块;关于创新投入能力,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投入应包括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但考虑到知识、技术、信息主要以人才为载体,所以本研究将知识、技术、信息一并纳入到人才中进行考核,一起合并为人力投入子模块,资金为财力投入子模块;关于创新产出能力,主要从创新产出规模和创新产出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考量,既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内高新区的创新总体水平,又可以反映投入产出效率。

二、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构建原则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评价的水平与成效。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高质量、易操作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简洁、可考量、便于操作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四个具体原则:

(1)系统性

高新区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因此,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系统性原则,尽量避免信息交叉重复,以便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新区创新能力系统综合状况。

(2)协同性

协同创新是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的本质特征。因此,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这一本质。

(3)创新性

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要与创新能力内涵相一致,要突出其创新性,若不能用经济产出指标替代科技产出指标,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4)应用性

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还要有前瞻性,应对我国各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为今后高新区创新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指标选取

依据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研究选取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构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环境支撑能力

在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中,经济环境主要考量的是园区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储备情况和物质技术支撑条件,是园区创新能力生成的原动力,是园区环境支撑能力的硬指标,因此主要选取了园区企业总收入、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园区外商实际投资额3项指标。其中,园区企业总收入反映的是园区创新的资本积累能力;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的是园区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园区外商实际投资额反映的是园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相对于经济环境而言,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反映高新区环境支撑能力的软指标,是高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和“驱动器”。作为软指标,其指标值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来确定,但主观随意性较大。因此,本研究选择园区非国有化水平和园区各类大学数、城市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指标来间接地反映这些软指标。其中,园区非国有化水平反映的是园区市场化水平和政策环境;城市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反映的是城市的文化环境。

(2)组织运行能力

在组织运行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中,创新主体能力应包括企业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力、中介组织能力、金融机构能力和政府能力,其中政府能力在制度环境中已作考量,另单项政府能力也难以定量考量,金融机构能力尚没有相关统计指标,只能放弃。因此,创新主体能力由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园区研究院所数和园区中介组织机构数3项指标构成。其中,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反映的是园区创新直接行为主体规模;园区研究院所数反映的是园区创新支撑主体规模;园区中介组织机构数反映的是园区创新服务规模。

组织协调能力反映的是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能力,相对较难表征,相关的统计资料较少,本研究选取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数和园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数2项指标来考量。其中,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数反映的是园区产学研合作水平;园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数反映的是园区创新主体综合协作水平。

(3)创新投入能力

在创新投入评价指标设计中,人力投入方面的指标只选取了园区科技活动人员数,而没有像多数学者那样将园区研究与开发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数也纳入其中,因为科技活动人员数已经涵盖了这两类人员,否则就会造成数据的重复计算;同理,在财力投入指标选取方面,本研究也只选取了反映园区开展R&D活动的R&D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并未考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水平指标。

(4)创新产出能力

在创新产出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中,主要是从高新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从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来设计创新产出规模和创新产出效率两个子模块的具体考量指标。科技成果主要包括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而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主要以专利的形式体现,而科技成果产业化则主要以新产品的形式体现,因此本研究的创新产出规模指标主要选取了园区专利授权数和园区新产品销售收入2项指标;创新产出效率指标主要选取了园区科技人员每万人专利授权数、园区每万元R&D经费产生的专利授权数、园区每万元R&D经费产生的新产品产值3项指标。

3.指标赋权

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火炬中心的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熵值法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各指标数据计算标准差、信息熵值和变异系数,并依据各指标变异系数的相对大小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

1.评价方法

基于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和综合评价值计算。熵值法是一种根据指标数据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权重大小进行赋权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评价能充分利用评价指标数据提供的信息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复和权重确定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和客观。

2.样本选取

鉴于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总体情况,本研究选取2007年及以前成立的53个国家高新区为考察样本。其中,尽管杨凌高新区也成立于2007年以前,但由于其特殊性(国家农业示范区),不列入本研究考察视域。以53个国家高新区为考察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这些园区发展相对成熟,积累了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并正在由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二是这些园区在创新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能力,具有可比性;三是这些园区基本涵盖了我国各大经济发展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评价结果

根据各级指标权重逐级加权,得到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4个一级指标的数值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从综合情况看,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中关村、武汉、成都、上海张江、深圳、广州、长沙、西安、长春、无锡等高新区,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吻合。这些高新区均处于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地区,或是直辖市,或是省会城市,或是沿海发达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较强,都是全国知名的高新区。其中,北京中关村各分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可谓是中国的“硅谷”。但总体而言,我国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还较弱,位于综合创新能力平均值以上的高新区仅有16家,其他37家均处于落后状态。

表2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从分项指标看,环境支撑能力还不尽如人意,位于平均值以上的高新区仅为18家,占样本总数的34%;创新投入能力位于平均值以上的高新区仅有14家,占样本总数的26.42%,且绝对差距较大,除北京中关村遥遥领先外,其他高新区都相对较低,这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偏好密切相关;组织运行能力位于平均值以上的高新区仅为11家,占样本总数的20.75%,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新区的创新体系远未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普遍较低,高新区不“高”不“新”依然是普遍现象;创新产出能力略好于组织运行能力和创新投入能力,但总体水平也不高,与国家对高新区的期望相去甚远,我国国家高新区尚难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任。

从区域分布看,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高新区创新能力总体水平相对较差,各分项指标及综合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是中部地区,仅有组织能力略高于平均水平;再次是南部沿海地区,除创新投入能力略高于平均水平外,其余的也都低于平均水平。各项指标均高于平均指数的是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其组织运行能力和创新投入能力,均高出平均值5~7个分值,这与北京中关村的卓越表现是密切相关的;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环境支撑能力较突出,几乎高出平均值的1倍,显示出长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较高的市场化水平;相对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而言,珠三角地区尽管相对弱些,但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实力,尤其在创新投入方面,高出平均值近5个分值,突显了其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要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这与其经济技术基础、市场化水平、创新资源丰裕程度是相匹配的。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总体情况要好于东北地区,这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西移是不无关系的,这一评价结果与2011、201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也是一致的。

四、结 论

高新区创新能力反映的不是高新区某个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创新产出水平,而是“环境支撑—组织运行—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价值逻辑。由环境支撑能力、组织运行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四大模块构成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模型,是构建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从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结果看,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体较弱,且存在巨大差异,北京中关村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新区,东部沿海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要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总体情况要好于东北地区;各分项创新能力除环境支撑能力略好外,其他各分项能力均较低,尤其是组织运行能力,这说明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仍旧尚未摆脱经济增长偏好和依赖外资项目引进的传统发展模式,网络组织协同创新体系远未形成。因此,提升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促进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一是要把握好高新区创新能力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遵循高新区创新能力形成的价值逻辑;二是要健全完善高新区创新网络体系,提升网络组织协同创新能力,这是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三是要积极引导高新区发展方向,避免高新区偏离创新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吴林海. 科技园区研究: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 科学管理研究,2003,(5):19-24.

[2] 范柏乃.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3,21(6):667-671.

[3] 闫国庆,孙琪,陈超,等.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8,(4):141-148.

[4] 肖永红,张新伟,王其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经济问题,2012,(1):31-34.

[5]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s,1987.33-35.

[6]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London:MacMillan,1990.43.

[7] NELSON R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60-66.

[8] 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 Paris:OECD,1997.

[9] FURMAN J L,PORTER M E,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otive capality[J]. Research Policy,2002,(31):899-933.

[10] RIDDEL M,SCHWER K.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with endogenous employ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2003,33(1):73-84.

猜你喜欢

高新区指标体系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