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与代工企业转型
2014-08-13黄新焕,王文平
黄 新 焕, 王 文 平
(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2.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
一、引 言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等原因,我国代工企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危机,转型迫在眉睫。转型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阶段跃迁[1]。
Teece等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成长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范式分析了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成长与适应过程,提供了一个理解代工企业转型的理论视角。动态能力范式强调组织资源与能力的演化本质,认为代工企业必须具有更新自身资源基础与输出新能力的能力,才能成功实现转型[2]。陈戈等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台湾宏达电子应用动态能力推动升级的过程[3]。宣烨等探讨了本土配套企业升级过程中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对其升级模式和行动特征的影响[4]。陈戈等利用理论模型分析代工企业在管理者认知引导下,应用动态能力实现升级的基本过程[5]。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推动代工企业转型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较少涉及动态能力如何影响转型期代工企业的价值活动演化。代工企业转型是为了提高代工企业价值活动的价值创造水平而不断变革的过程[6]。因此,代工企业价值活动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和代工企业转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研究视角较主流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代工企业转型路径更能反映代工企业转型的微观特征;从实践来看,所得到的政策建议将会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此外,代工企业转型是个渐进过程,需从演化过程这一视角展开研究[7]。代工企业转型需要较长时间,而现有研究采用的理论建模、案例分析等方法,较难量化代工企业转型的演化过程。计算机仿真可以较好地定量分析转型期代工企业在特定情境下价值活动的演化过程。鉴于此,本文借鉴动态能力、企业演化观和价值链的思想,将代工企业转型定义为在动态能力作用下,代工企业价值活动从低端向高端演化,并使其收益较大幅度提升的过程。研究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和代工企业转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有助于代工企业采取有效策略培育动态能力,推动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成功转型。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代工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
Zollo等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为追求效能的改进,通过集体活动系统地创造与调整其运营惯例而获得的稳定的模式”,并区分了组织中两类惯例活动:第一类是为了产生当前收益而执行已知的组织过程,即运营惯例(能力);第二类是对现有的运营惯例进行改变以提高未来的收益,即动态能力[8]。基于该观点,结合我国代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动态能力可定义为: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代工企业吸收和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改变企业运营惯例,进而开展新价值活动来提升收益水平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动态能力研究成果[9],本文用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维度测量代工企业的动态能力。环境洞察能力指代工企业感知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顾客需求的应变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指代工企业在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获得转型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指代工企业对内部资源和获取的外部资源进行选择、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价值性的能力。
2.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与代工企业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
企业演化观把运营惯例作为企业组织的“基因”[10],而价值活动则是运营惯例的结合体[11]。企业是有机的生命体,其自身存在着不断变异的因子,并会以一定的方式传续其在自然选择后得以留存的性状。因此,演化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如何遗传和变异以及怎样有效率地遗传和变异等问题上[10]。
代工企业在转型战略的驱使下,采取有意识的自适应性行为,以提高企业运行绩效。运营惯例模仿(遗传)和创新(变异)是企业适应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当代工企业执行现有价值活动并产生满意的收益时,会对运营惯例进行重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但如果代工企业现有的价值活动无法为顾客提供满意产品时,则会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来调整其价值活动。运营惯例模仿是代工企业复制能够创造更高价值活动的部分或全部运营惯例,而运营惯例创新则是通过变异去获取新的运营惯例。代工企业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推动价值活动从低端向高端演化,导致价值活动收益创造水平的改变,进而在市场选择下形成优存劣汰的传续循环[10],直至企业形成与转型匹配的价值链。在此过程中,动态能力的三个测量维度将影响运营惯例有效率的模仿和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与代工企业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
3.理论假设
(1)环境洞察能力。代工企业转型是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组织变革行为。环境洞察能力有助于企业收集并综合分析市场环境信息,识别其面临的转型机遇和威胁。机遇和威胁将激发企业运营惯例提高其投入水平[11]。运营惯例变化越多,需要深化的修改性运营惯例就越有可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12],促进代工企业由加工制造活动向研发设计、品牌塑造、营销等活动延伸,使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环境洞察能力越强,代工企业价值活动越可能从低端向高端演化,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
(2)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在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下,转型期代工企业需要不断获取一些关键的外部资源来更新资源基础,调整和塑造运营惯例,而能否获得这些特殊资源是调整和塑造运营惯例的关键[13]。因此,代工企业的资源动态获取能力越强,越可能调整和塑造运营惯例,促进企业价值活动向高端演化,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资源动态获取能力越强,代工企业价值活动越可能从低端向高端演化,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
(3)资源整合能力。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能降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障碍,提高外部资源,特别是转型所需关键资源的转化效率。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及系统化,对原有运营惯例的调整和新运营惯例的形成有关键作用[14]。运营惯例更新将促进企业价值活动向高端演化,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资源整合能力越强,代工企业价值活动越可能从低端向高端演化,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
三、仿真模型
1.建模思想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与企业演化观的基本观点吻合,适用于刻画转型期代工企业价值活动演化过程(见表1)。遗传算法的基因遗传机制(交叉)类比于企业运营惯例模仿行为。在转型过程中,代工企业低端价值活动会尝试模仿高端价值活动的某些或全部运营惯例。遗传算法的变异机制类比于代工企业运营惯例的创新行为。代工企业试图通过引入新运营惯例来提升价值活动的收益创造能力,其选择过程是对基因遗传机制和变异机制产生的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即代工企业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形成新的价值活动与原来的价值活动进行比较,保留收益创造能力高的价值活动。
表1 遗传算法与代工企业转型相关概念的类比
2.代工企业价值活动及其创造收益的衡量
本文采用价值活动的复杂度区分代工企业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价值活动和低端价值活动[15],借助函数y=sin(3πx)+3x刻画代工企业价值活动的复杂度x(x∈[0,1])及其创造收益y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转型期代工企业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分布
在图2中,横坐标表示代工企业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活动的复杂度,其处于[0,0.5]和(0.5,1]的价值活动分别为代工企业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和高端价值活动,纵坐标表示某价值活动所创造的收益。
依据遗传算法编码规则,将价值活动编码为10位二进制数,每个字节代表形成该价值活动的运营惯例,编码所对应的十进制数为价值活动的复杂度。例如,0011001101所对应的十进制数为 0.201,代表该活动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价值活动,创造的收益为1.551;1101111000所对应的十进制数为0.868,代表该活动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价值活动,创造的收益为3.551。
3.代工企业成功转型的衡量
在动态能力作用下,代工企业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推动价值活动从低端向高端不断演化,使企业价值活动收益创造水平也不断改变。若演化后的价值活动仍是低端价值活动,则其产生的收益是确定的,如式(1a)所示;若演化为高端价值活动,由于企业对运营惯例的大幅度调整可能引发新问题,反而降低价值活动的收益创造能力,故其产生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收益的大小受到动态能力强弱的影响,如式(1b)和(1c)所示。因此,在演化过程中,代工企业价值活动i所创造的收益公式如下:
其中,yi为价值活动i(i=1,2,…,n)创造的收益;xi为价值活动i的复杂度;r是随机生成的,服从均匀分布;n为企业价值链分解的价值活动数量;α为收益折扣系数;p为动态能力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三个测量维度大小之积。
代工企业创造的总价值及成功转型的判断标准,其公式如下:
4.建模过程
假设代工企业最初的价值链由n种低端价值活动组成,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生成新的价值活动,并利用选择机制筛除收益创造水平低的价值活动,不断循环直至代工企业实现成功转型。具体过程如下:
(1)形成初始群体。采用随机方法产生初始群体,即按上述编码规则随机生成n种低端价值活动,构成转型期代工企业初始价值链。
(2)交叉和变异。在每一代,通过单点交叉或基本位变异形成k个新的子代价值活动。
(3)选择机制。在每一代,利用公式(1)计算价值活动i所创造的收益,将新生成的子代价值活动与其对应的父代价值活动进行比较,筛选出收益创造水平高的价值活动,重构转型期代工企业价值链。
(4)在每一代,利用公式(2)计算代工企业创造的总价值,并根据公式(3)判断是否成功转型。若成功转型,则演化终止;若未成功转型,则重复步骤(2)和(3),直到演化代数为最大演化代数。
四、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1.参数设置
假设由50种低端价值活动构成代工企业初始价值链,单点交叉概率为0.05,基本位变异概率为0.005,α=0.5,β=2,k=5;r随机生成,服从[0,1]均匀分布,演化周期t为1000。
依据对数家转型期代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设置各维度的取值区间均为(0,1],当维度取值处于(0,0.3]时,代表该维度水平为弱;当维度取值处于(0.3,0.7]时,代表该维度水平为中;当维度取值处于(0.7,1]时,代表该维度水平为强。
以代工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代工企业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比例和低端价值活动比例等参数衡量各维度对价值活动演化和企业转型的影响。其中,成功转型概率=转型成功次数/实验运行次数,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比例=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个数/价值活动总数。为避免实验结果的随机性,每组参数运行50次,再取其平均值;每个维度的弱、中、强都用其所对应的取值区间内随机生成的100个数来代表。
2.转型期代工企业价值活动演化过程
以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取值均为强为例,利用计算机仿真刻画转型期代工企业价值活动的演化过程,如图3所示。转型前代工企业价值活动分布在其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价值活动区域,如图3(a)所示。在动态能力的作用下,代工企业不断模仿和创新运营惯例,其价值活动逐渐从低端向高端跃迁,不断提升企业的收益创造水平,如图3(b)所示;最终实现转型,如图3(c)所示。
图3 转型期代工企业价值活动演化
3.动态能力三个测量维度对代工企业转型的影响
根据动态能力各维度不同的组合情况进行仿真实验,得出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对代工企业转型的影响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动态能力三个测量维度对代工企业转型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情形4、5、6中,代工企业资源动态获取能力为“弱”,资源整合能力为“强”,环境洞察能力沿着“弱-中-强”变化,代工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由0.04增大到0.52,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的比例由0.1203增大到0.4208,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比例由0.8797减少到0.5792。在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其他取值组合下,随着代工企业环境洞察能力的增强,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和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比例也不断增大,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比例则不断减少。因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
由表2可知,在情形14、20、26中,代工企业环境洞察能力为“中”,资源整合能力为“中”,资源动态获取能力沿着“弱-中-强”变化,代工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由0.11增大到0.74,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的比例由0.1708增大到0.6040,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比例由0.8292减少到0.3960。在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其他取值组合下,随着代工企业资源动态获取能力的增强,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和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的比例也不断增大,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的比例则不断减少。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
由表2可知,在情形8、11、26中,代工企业环境洞察能力为“中”,资源动态获取能力为“强”,资源整合能力沿着“弱-强-中”变化,代工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由0.16增大到0.74,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的比例由0.2228增大到0.6040,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比例由0.7772减少到0.3960。在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其他取值组合下,随着代工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增强,企业成功转型的概率和转型成功时高端价值活动的比例也不断增大,而转型成功时低端价值活动的比例则不断减少。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
五、结 论
本文研究表明,在动态能力的作用下,代工企业通过不断模仿和创新运营惯例,使价值活动从低端向高端跃迁,并较大幅度提高经济收益,实现成功转型。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越强,企业价值活动越可能朝着价值创造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代工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本文研究结论可为代工企业、政府部门对代工企业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手段。地方政府可采取推动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经贸交易会等措施,提高代工企业的动态能力。代工企业则应通过追踪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变化规律,建立竞争信息分析系统,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与国际客户的关系质量水平,拓展合作伙伴范围等措施来提高动态能力。然而,本研究尚未涉及产业政策及行业竞争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以考虑,以完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玉明,梁益琳. 企业家素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1-7.
[2]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 陈戈,徐宗玲. 动态能力应用与代工企业OBM 升级——以台湾宏达电子为例[J]. 经济管理,2011,33(12):25-32.
[4] 宣烨,孔群喜,李思慧. 加工配套企业升级模式及行动特征——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视角[J]. 管理世界,2011,(8):102-114.
[5] 陈戈,徐宗玲. 代工企业战略升级的阶段性框架——基于管理者认知与动态能力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96-104.
[6] 毛蕴诗,吴瑶.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6.
[7] 高静美,郭劲光,李宇. 组织变革研究体系的嬗变与中国维度的本土考量[J]. 管理世界,2010,(9):150-164.
[8] ZOLLO M,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9] KOR Y Y,MESKO A.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Configurat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top executives’ capabilities and the firm’s dominant logic[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2):233-244.
[10] 钱辉,项保华. 企业演化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3):46-50.
[11] 高展军,李垣. 组织惯例及其演进研究[J]. 科研管理,2007,28(3):142-147.
[12] AMBURGEY T L,KELLY D,BARNETT W P. Resetting the clock,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failur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1):51-73.
[13] MOLITERNO T P,WIERSEMA M F. Firm performance,rent appropriation,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p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1):1065-1087.
[14] MILLER K D,PENTLAND B T,CHOI S. Dynamics of performing and remembering organizational routin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8):1536-1558.
[15] LEE J,LEE K,RHO 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group emergence: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mode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72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