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浅析

2014-08-12林琦琼

考试周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策略生活化

林琦琼

摘 要: 文章以课例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体现“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观,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与家庭、社会结合,遵循主体参与的活动原则,采取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 教学教案 生活化策略

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真正归宿。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道德和品德影响他们的生活。必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品德。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给学生轻松的自主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如教学《我长大了》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和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意识到了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变化,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劳动。

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是老师应该做的。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与春风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滚龙的移动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引导学生按玩具种类分组比赛,接着启发学生还可怎样玩?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的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把滚龙放在地上,有风时它滚得快,没有风时它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体验、观察、发现、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有创意地生活。

三、树立“生本教育”观念,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体验。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依据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行为观,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内化,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学生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上学期,我任教的班级里一些学生乱花零用钱,在生活上存在盲目攀比的不良现象。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我想要我能要》时,我这样设计教学活动:首先,对学生的消费欲望进行调查,让学生说说商场里有哪些自己喜欢的好东西,你最想得到什么东西?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想要玩具赛车,有的说想有一台电脑,有的说希望爸爸妈妈买游戏机,还有的学生居然说想要一辆小轿车……学生都说了自己想得到这些东西的理由。我说:“这些东西确实都很吸引人,但它们都是你们现在最需要的吗?是你们现在能要的吗?”我还把“想”和“能”两个字涂上红色,并在它们之间画上一个大大的“?”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大家纷纷议论。我趁热打铁,组织分组讨论:“刚才同学们想要的东西,哪些是现在确实需要的?哪些是现在不需要或者不可能达到的?”通过讨论,激起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现实的矛盾碰撞,使学生懂得:消费的合理与否,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四、促进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让品质在互动中形成。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教学《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不是那样深刻。为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讲了又讲,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如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悟、获取。

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化策略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