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专德育课改,营造课堂生态
2014-08-12黄华芬
黄华芬
摘 要: 非生态的教育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破坏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本文立足新课改教育理念,深化德育课改,从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出发,努力营造德育课堂的生态环境,探索学生和谐、自由、全面发展之路。
关键词: 职专德育 课堂生态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
多少年来,人类无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其肆意掠夺,教育同样无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而对其盲目开发,由此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教育应当和环境一样,注意生态效应,顺应自然,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求,应势利导,帮助孩子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本文从德育学科的特点出发,大力推行政治课改,努力营造课堂生态,践行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师生关系上,营造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
1.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质疑发问,势必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其实,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神秘感”,建立平等的共同探究学习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教师应当凭着自身的知识优势,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德育教师走下课堂的“神殿”,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
2.课堂从封闭、专制走向开放、民主
传统课堂追求一种“静”的境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默默地观赏。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教学日益走向封闭和专制。这种德育课堂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禁锢了思想的自由飞翔。德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承认每个学生拥有的权利、尊严、思想、情感和需求。教师要放弃“满堂灌”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踊跃发言,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培育自由的土壤。德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站在现代人角度,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当充分利用德育课的智育、德育等功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从封闭、专制走向开放、民主,这是营造课堂生态的重要保证。
3.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应当为德育课堂的主旋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有个性尊严的人,教师应把全班学生都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宽容、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用“心”施教。不论学生智商如何,我们都应当一视同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动手、动脑,查阅、收集信息,学会探究、体验政治,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成功。教师尤其要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德育老师应立足学科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存在,欣赏学生灿烂的生命,还给学生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营造课堂生态的核心内容。
二、构建和谐、多元的生态课堂
1.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喜欢政治,但不喜欢德育课,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通过创设个案情境、角色扮演、智力竞赛、讲故事、辩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推举小组负责人,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中获取政治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竞争的生活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丰富、多样的德育课堂生态,有利于学生健康价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2.拓宽教学视野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偏重于德育学科体系的把握,没有充分挖掘德育学科的教育功能,没有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良的知识营养造成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的不健全。德育学科肩负着雕塑学生灵魂的重任,德育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给学生“补血”、“补钙”。
3.构建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德育教学应该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打破仅以笔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努力过程。首先,建立学生自评法。学生依据每周、每月以来的学习情况,对自评表中的“整合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活动参与积极性”、“沟通合作技能”等指标自我量化评价,通过分析总结优缺点,确定补救措施及以后目标。其次,建立教师评价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课堂内外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效果进行评价,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再次,建立成长记录袋。坚持宽容、激励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在德育课教学中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参与课堂,体验知识,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功能,营造自由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的性格完善、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教学应顺应新课改潮流,整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这四个因素。追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性,为学生的自由发展营造动态的、生长性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