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教学肢体“灵动性”训练方法探究
2014-08-12段曌
段曌
[摘 要]中职阶段是培养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民间舞表演的基础阶段,也是民间舞学习从完整模仿、独立展示到自如表演三个阶段的重要环节。在民间舞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贯穿肢体灵动性的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作品表演能力,更好的塑造舞蹈中的主题形象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舞蹈动作 训练 肢体 灵动性
舞蹈表演者是舞蹈表现方式的主体,表演者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修养的高低,为舞蹈呈现出审美感受是不同程度的。技术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演员表现出来的舞蹈,给人美的享受。情感与技术在舞蹈中融合,和谐而统一,牵引观赏者的思绪情感随演员舞动时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而变化万千。而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不断更新科学的方法培育出能用真诚身心表现作品,给人审美感受的舞蹈演员。
舞蹈演员训练过程中,身心的“灵动性”至关重要,“灵”即:舞蹈的灵魂、演员的灵气;“动”即:身体的动态、节奏的动律。舞蹈演员掌控自身动作,把握舞乐动律,倚靠自身的灵气,赋予舞蹈的灵魂,演员灵性,舞蹈作品自然有生命力,“灵动性”随之转化为连接演员与作品之间的生命纽带,亦是评定演员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在中专生的民间舞教学上尤为重要,
一、 肢体灵动性训练在中专生民间舞教学中的目的
职业院校中专生的民间舞教学目的:从专业上讲,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通俗的说法,则是教学生“会跳舞”、“跳会舞”。民间舞课堂内容分基础和综合两部分。基础组合是训练的第一个阶段——“会跳舞”阶段、“动起来”阶段,跳舞“会”在先,所指灵动性的“动”。中专生入校学习前大部分都是零基础或者少部分接受过非专业舞蹈训练,程度低、不规范,对民间舞毫无概念,更别奢求会跳舞。基础训练通过不同民族的体态动律、不同程度的节奏韵律,首先解决肢体的能动性及协调性,让学生在掌握民间舞蹈元素的过程中,锻炼手脚动作支配的灵活度,达到神形合一。让学生对民间舞蹈完成从无到有的积累。综合训练则是第二个阶段,俗称高级阶段——“跳会舞”阶段,“跳跃”、“领会”另一种理解可以是灵动的跳舞,也就是灵动性中的“灵动”,带着玩儿舞蹈的状态忘我的鲜活舞蹈内容,这个阶段以训练“跳”活儿为主。学生经过第一阶段基础部分的组合训练,初步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要领,再通过第二阶段综合训练,丰富多样的综合组合形式,与基础部分相辅相成,彻底解放舞动时的四肢,使学生不仅会跳舞,而且要把舞蹈跳的活灵活现。完成从有到活的质变。可以看到肢体解放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阶段,灵与动的结合是肢体舞动的高级阶段,可谓是灵动性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贯穿始终。
二、 通过民间舞教学训练提升学生在舞蹈中的灵动性
提升中专生在舞蹈中的灵动性离不开变通的民间舞教学,多样的动作起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动作分类训练的教学使之有效值得深究。动作分类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动作难易程度进行训练。由浅入深,再从深回浅,因不同情况而循环训练。五年制中专生每一个学年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程度不一致,每个班级的状态也不完全相同。1、肢体关节的训练方面,以低年级藏族颤膝为例,主要训练下半身的灵活性,单腿颤到双腿颤、交替单颤到单双交替颤,保持下半身动作再配合上半身,加上头部动作继续颤膝,使全身达到协调一致。2、动作节奏长短变换,训练学生肢体的控制力和乐感的敏锐度,蒙族硬肩和揉肩就是最好的反映,肩部动作的路线完全一致,揉肩节奏慢,给人抒情柔和的感受,强调动作在慢速音乐中灌满节奏,学会抻和舒展;再到快节奏,动作干脆利索的硬肩,锻炼肢体灵活度,要求中速、快速节奏中肩部都能游刃有余的前后运动。3、动作方位变化训练,提高中专生的应变能力和空间调度能力。这种方式大量运用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后阶段。例如维吾尔族的三步一点,从单一的前后进退练习到前进加旁移之字形练习、后退加绕圈练习、八个方位变化练习等。同样一个动作经过线路流动和方向变化,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动作要领和对空间位置准确把控。4、气息处理也是动作分类的一个注意方面。当外部动作整体达到一定程度时,中高年级的学生更要注意气息训练,朝鲜的呼吸训练为例,顿、抻、伸三种不同的呼吸,分解单一训练“顿”、“抻”、“伸”三种呼吸型,也可以两种配合“顿”加“抻”、“抻”加“伸”,最后把三种呼吸型综合在一个动作中完成,这种可以解决内在的韵律,防止舞蹈动作僵硬死板。
第二,从动作风格特色进行提高,这一角度针对有一定民间舞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民族风格动作,训练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综合掌控。例如藏族女班牧区教材的上身前倾、翘臀、一手捂嘴一手腰间左右摆动的动作;傣族三道弯的动作形态;蒙族筷子舞蹈中双手拿筷子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维族手鼓舞蹈中边击打手鼓边舞动的动作等等,都是风格训练的动作。提高学生准确把握民族风格的舞蹈能力。
第三,从动作故事情节进行巩固,高年级中专生教学较适宜。不仅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还能升华学生的表现力。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半的民间舞学习,对五大民族舞蹈基本掌握风格要领,在系统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学更应该通过故事情节的动作丰富学生舞动综合性。1、情节短句动作训练。蒙族的挤奶、彝族的对脚、朝鲜族的假面等。2、虚设人物动作训练。安徽花鼓的大小兰花、傣族的嘎巴、鲜族的鹤舞等。3、矛盾冲突动作训练。藏族的打青稞、苗族的猴儿鼓舞、鲜族的农乐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不同情境、不同人物形象、不同矛盾冲突的情节舞蹈动作,将学生从舞蹈动作层面提升到舞蹈意识层面,达到“跳会舞”的高级阶段。总而言之,因材施教,变通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教学,使教学方法科学实用,是学生灵动性训练的必经之路。
三、 灵动性训练方法对民间舞作品表演能力的提升
舞者肢体灵动性是民间舞蹈灵魂的美化工具。例如:塑造角色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表演中捕捉舞蹈内容的能力及表演灵动性。舞蹈《嘎巴》女子傣族独舞,舞蹈塑造鱼儿的形象,利用傣族典型动作三道湾表现鱼的灵巧,用跳踢得步伐表现鱼儿在水面嬉戏的画面。舞蹈欢快,节奏明朗,充分激发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舞蹈《狼图腾》采用蒙族民间舞蹈元素,描述草原上苍狼的角色。学生学习中既能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又结合狼的形象表现出帅气豪迈野性的汉子形象。从这些民族舞作品表演中发现,中专生肢体灵动通过科学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能更好的表现舞蹈中塑造的主题形象,同时能更深化的表现舞蹈作品的灵魂思想,真切的融入舞蹈当中,忘我的投入角色。学生对作品的表达与舞蹈本身的内容思想相结合,激发观众的观感情绪,从而呈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赋予舞蹈生命力。
可见职业院校中专生的民间舞教学中肢体“灵动性”的训练非常重要,它区别于其他方面的教学,需要不断总结,找到方法。
(责任编辑:黄晓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