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4-08-12任冲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现象,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乃至城镇化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由此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面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医疗保障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如何体现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人口老龄化所产生影响的普遍焦虑。当前,应该通过彻底改革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建立可持续养老模式、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影响;对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生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017-05
作者简介:任冲(1966-),男,内蒙古化德人,泰山医学院社科部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出现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现象。通常的模式是,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急剧增长,随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变化,出生率也随之下降,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今天,全世界最显著的人口趋势是出生率下降。世界总生育率即普通妇女一生生育子女数已经从1960年的4.9下降到2.6。世界半数人口所在国家的生育率低于2.1的正常更替水平。
按照国际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就算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那么,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012年10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表了题为《21世纪老龄化:值得庆祝也是挑战》的报告。报告指出:年满60岁的人口在2000年首次超过了5岁以下的人口。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总和。该调查报告说,全球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年龄组。整个世界都在变老,只有极少数一些国家不在此列。目前,全世界总人口为65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8.41亿,到203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0亿;2100年,将达到近30亿。[1]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令许多国家来不及实施相关政策为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提供帮助。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报告,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压力、发展趋势以及特点提出了许多建议和预警。但是,7年过去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仍然日益严重。统计数字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现行政策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起到哪些促进或阻挠作用?本文拟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作一分析。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三低阶段,与2000年的人口统计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6.29%,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增加了近3%,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
我国人口老龄化既有与世界人口老龄化通常模式相同的地方,又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化速度快。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198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5%,到2000年前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达到了总人口的9%,仅仅10年的时间,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增加了三个百分点;而世界的老龄人口比重从1950年到2010年花了近60年的时间才增加了三个百分点。[3]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速度非常惊人。专家预测,2024年-2026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4%。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3亿,接近全国总人口的25%。其中8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将超过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2%。
与日本人口老龄化相比,更能凸显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这一特点。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9%,这与我国目前的老龄化水平基本持平。但是,我们知道:从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也就是说从日本工业化、现代化开始到现在150多年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才达到9%。[4]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呢?如果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算起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那么,我国仅仅用了60多年就达到了9%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显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得多。实际上,也正是从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由盛转衰,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
2.老龄人口规模大。从2000年前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不断扩大。到2012年底,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比2011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达到2273万人。2013年底,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65岁以上老龄人口近90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预计到本世纪中叶,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会达到3.3亿,其中8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会达到1亿。[5]老龄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经济、社会、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40%的慢性病与老龄人口有关,85%的死亡又与慢性病有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60%的全球平均水平。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的头号杀手,而慢性病很大的归结因素就是人口老龄化的结果。此外,在我国的老龄人口中,失独老人大约有200万人,失独家庭100万左右。
3.“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之一。世界上大多数老龄化国家都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0美元以上才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和日本相差无几,但是我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日本的10%。日本在老龄化程度达到10%和14%时的时候,人均GDP就已经分别达到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6]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养老金从2003年的1.55亿增至2012年的3.04亿,农村人口的养老金在覆盖范围和数额也逐年扩大和增加,但是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5月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有23%的老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32%的老龄人口健康状况不佳,38%的老龄人口身体有残疾,25%的老龄人口有程度较高的抑郁症,农村老人平均每年只能领取到政府提供的720元基础养老金。[7]可见,“未富先老”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老龄化差异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城乡倒置的显著特点。目前,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由目前的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8]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我国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也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异。城镇的老龄人口在退休行为上与欧洲发达国家较为相似,但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状态则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在城镇人口中,55岁至59岁人群的就业率为40%,60岁至64岁的人群就业率为20%。而在农村老龄人口中,大部分老人在65岁到69岁时仍然在工作以维持生计。
此外,我国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目前,老龄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5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龄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龄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二、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终止了长期以来充沛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也就是许多经济学家所称的“人口红利”,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是增长速度下降。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和2013年的9.36亿人。[9]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将会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目前的水平相比,在今后10年内,由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下降所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下降3.32个百分点。[10]二是劳动力短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2012年底,我国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比2011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2011年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未来劳动力储备即年龄在14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下降到16.6%,比10年前的23%相比下降了6.4个百分点。三是市场竞争力削弱。在我国经济尚未成功转型之前,老龄化也将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现有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供给。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将不复存在,劳动成本将迅速提高。这样一来,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四是创新能力降低。人口老龄化不但影响到我国的人口结构,还会影响员工的生产创新能力、发明能力以及成为企业家的机会,从而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大多数为50岁以上的人,那么就很难有创新和发明。五是融资成本增加。老龄化还将提高房地产业的融资成本,因为老龄化会导致储蓄率下降,而且会提高政府的养老金和医保支出,因此房地产业将越来越频繁地和政府一起争夺越来越有限的信贷资源。历史数据表明,房地产价格和长期融资成本成负相关性,因此老龄化会在供应层面(成本)和需求层面,对房地产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做好产业升级的准备。因此,我国就将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如与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相比,由于印度的人口红利远远高于我国,因此,在未来,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会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构成挑战。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们没有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所以缺乏竞争的后发优势。随着时间迁移,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日益突出,特别是2030年以后,那时人口红利期行将结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老龄化无疑还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会降低。无论社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赡养老人,老龄化社会都会面临一个财富的创造过程减速和纯消费过程加快的矛盾。这对矛盾,不仅使得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遭遇资金的匮乏,也会由于赡养老人需要过高的投入而挫伤劳动年龄人口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社会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也会因此受到阻碍。
一个国家如果“先富后老”,那么它将可以运用自己已有的经济实力来缓和社会矛盾,而一个国家如果“未富先老”,它则不具备缓和社会矛盾的实力。就我国而言,“未富先老”的状况会使得绝大部分的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难以得到合理的保障。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和相当一部分的城市人口都不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之下,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加入极低水平的“养老保险”。当这部分人步入没有劳动能力的老龄阶段时,他们很可能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既无养老金,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人口的老龄化将使我国步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时代。此外,人口老龄化将给年轻一代带来更多的压力,如果解决不好,有些人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3.对养老、医疗保险的影响。一是养老支出大幅攀升。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老龄化会大幅增加国家的养老开支。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0427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8.4%,但全年基金总支出达到1.556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1.9%。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方面的开支将会不断攀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老龄化也会大大加重个人的经济负担。二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一定是老年慢性病不断增多。世界银行人口老龄化报告指出,如果我国政府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那么到2030年,我国的慢性疾病将会提高40%左右,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糖尿病等与老龄化有关的疾病将会大大增多,这将会大大增加老年病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对我国的医疗、护理等行业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三是医护人员需求大增。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无法应对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随着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病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但是目前的现实是:无论在农村地区还是城镇社区,全科医生、护士、护工、志愿者等都严重缺失,根本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那么,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该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这些问题呢?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不能完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即完全注重治疗,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根本原因是我们几乎根本无法承担庞大的治疗费用。以糖尿病为例,如果我们注重治疗,那么我们治疗糖尿病的费用每年就得支出12亿元人民币。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每年所有医疗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只有区区2万亿元人民币。
4.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目前,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到40%,甚至低于印度等其它发展中国家。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而内需主要是指城镇化过程所带来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持续的时间还有多长,将决定我国经济高增长阶段还可以维持多久;而城镇化的持续时间又主要取决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可转移的数量。但是,人口的老龄化会大大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水平。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2006年底,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年龄41-50岁的人口占23.1%,而51岁以上的人口占32.5%。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当时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8.11%,相当于此后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3%。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2006年至今,时间又过去了6年,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应该更加突出。从不少调研数据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估计占到70%左右。
农业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意味着今后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了,未来由城镇化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已经所剩不多,城镇化进程至多持续到2020年左右。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之后,应会出现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大城市化过程,人口进一步集聚与老龄化相伴相随,这便需要政府部门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从而使我国面临如何应对债务负担加重、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
三、对策建议
1.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对现有的分割性的各种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加以整合。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大块构成,一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现时其总额大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这是一项受地方政府管辖的全国性养老金计划,资金总额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三是由各企业管理的养老保险,总额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不同类别的养老保险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办法,规则也不统一。因此,如果一个职工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而没有取得新的户口,他就很可能丢失部分积累起来的养老金。这种支离破碎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而且也助长了腐败行为。因此,政府应承担起过去遗留下来的退休福利的责任并建立起一套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地方政府则不再扮演收取养老保险费和支付退休福利的角色。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政府有足够资源可以不依赖目前的养老保险缴费来支付历史遗留的退休福利;二是如果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制,则人们可以随意迁到能找到最合适工作的地方;三是集中管理收缴的养老保险费也可以进行有更高回报并分散风险的合理多样化投资。第二,改进养老金资产管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探索划拨国有资产,开征各种税收等方式,拓宽社保资金的筹资渠道;规范社保结余、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对社保基金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探索社会直接监督的可行模式,使社保基金真正在阳光下运行。第三,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我们可以用“人口负担系数”来说明提高退休年龄的必要性。“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退休人员与养老金在职参保人员数量的比例。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分别从1982年的6.6%和8.4%上升至2012年的32.5%和27.9%。这意味着在2012年城市和农村养老金制度中,每个退休后的养老金参保人仅分别由3个和3.6个在职参保人负担,而不是1982年的15个和11.9个。除非推出人口结构改革的具体措施,否则“人口负担系数”将进一步上升并迟早会达到无法负担的水平。当然,提高退休年龄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从各种调查结果来看,超过60%的人反对延迟退休,尤其是待业者。反对者最大的顾虑是,如果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不退休,就可能减少年轻人工作的机会,而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已经很不乐观。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让退休者继续工作,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无论是否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事实是,就像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的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2.推动养老模式多元化。第一,生活保障来源多元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保障来源单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社保养老,另一种是子女养老。对于城镇老年人而言,基本养老保险是其收入最大来源,占到总收入的45.4%;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主要依赖子女支持和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来自子女的支持占54.1%。这给年轻一代也带来了巨大负担。因此,我们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养老模式,当前,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以房养老”模式。“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指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当老年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目前影响我国推动“以房养老”的有两大因素:一是金融机构。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一向是难以预测,对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倒按揭”涉及的时间越长,风险将越大。因此,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规避市场风险可能会设置相对苛刻的条件,从而导致真正符合条件申请“以房养老”的老年人不多。二是传统观念。老年人将房产视为重要遗产,子女亦会视老人的房产为重要资产,不太可能同意老人家将房子如此处理作为养老,观念不改令“以房养老”短期内难以推行。因此,“以房养老”要真正落实,必须完善市场定价与资产评估机制,建立公开化的、公正化的、市场化的“以房养老”操作体系,放宽行业准入门坎,让民间资本充分参与养老产业的竞争,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以房养老”相关衍生产品。另外,新建、改建的养老地产项目,要切实考虑养老地产周边配套、老年群体无障碍设施等相关问题,避免配套服务与养老项目脱节。第二,养老机构多元化。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有两大特点:一是绝大部分养机构属于国有,二是养老机构严重缺乏。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各种老年福利机构近40万家,养老床位40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1.5%。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到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到3%的水平。[11]从供需关系看,我国养老床位的缺口达550万之多,政府应该大力投资兴建养老机构,特别是鼓励私营部门和外资在这方面投资。首先,要有政策倾斜,比如在土地使用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等等。其次,要有一定的法律保障。由于我国在老人护理和相关保险方面的法规不明朗,投资养老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当遇到程度高的护理和类似医院提供的那些服务时,投资者就害怕了,因为,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保险制度。而在养老市场发展成熟的国家,你可以找保险公司报销80%、90%或者100%的费用,但在我国目前还做不到,因此风险很大。与30年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当时是国有企业和民办企业,后来它逐渐打破了界限,促进了经济发展。现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也已处于这样一个突破瓶颈的时候。
3.培训养老从业人员。据民政部统计,到2012年底,在近两亿的老龄人口中,只有不足2%的老年人住在养老院里。社区护理服务只涵盖41%的城镇社区和16%的农村地区。与此同时,需要每天全日护理的老年人共有3600万,其中只有不到100万人负担得起这样的护理服务。大约25%以上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生活在政府制定的贫困线以下,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缺乏照顾,不得不独自应对每天的日常活动。目前我国所有养老院中有400万张床位,如果按照1个护理员照顾3个老人来算,应该有130多万护理员。如果说我们将来有3000万老年人需要照料,我就需要1000万个养老护理员。但是现在全国每年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只有6000人。显然,加强养老从业人员培训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4.完善生育政策。所谓完善生育政策就是既要考虑维持我国的低生育水平,也要考虑民众的生育意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能改变,必须维持我国的低生育水平。但是,因生育政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必须解决。一是人口扶养比下降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使我国社会人口扶养比(人口扶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的百分比)逐年下降。目前,大约5-6个劳动力养活一名退休人士,但到2030年,则将是2名劳动力养活一名退休老人。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问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9岁到59岁)占全部人口的比例3年前达到了峰值,此后便迅速下跌。如果目前的情况不变,那么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到2050年,如果政策还没有大的调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将低于1.6:1。因此,必须考虑完善生育政策。可以考虑逐步允许家庭生育二胎。先放开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胎。实际上,即使完全放开生育二胎的政策,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也不会自动达到每个家庭2.1个孩子这一维持我国人口水平的程度。据人口学家估计,我国妇女平均的生育力已下降到1.5左右,即每位妇女平均生育不到两个孩子,而像北京和上海这样大城市的生育率更低,只为0.7。其实,我国政府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四个地区设置了两孩试验区,其中以山西翼城最为出名。20多年以后,这四个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都在2.1以下,有些地区更是降到了1.5。通常来讲,如果一个国家的生育率超过2.1,才能达到替代父母辈的人口水平,人口才会出现增长,生育率在2.1,人口则会保持不变。此外,调整生育政策也可以节省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更重要的,可以恢复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口基础。当然,从短期来看,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家庭抚养的更大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则完全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友华. 关于人口老龄化几点认识的反思[J]. 国际经济评论, 2012,(6).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6-98.
[3]谷宏,丁国钰.河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下养老问题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4).
[4]赵雅婧,王有鑫. 人口老龄化对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研究[J]. 日本问题研究,2013,(3).
[5]吴玉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EB/OL]. 2013-02-28. http://www.cncaprc.gov.cn/jianghua/22341.jhtml.
[6]施巍巍.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对策研究[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6).
[7]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7/31/c_125096062.htm,2013-7-31.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1-09-23, 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_1954782.htm.
[9]于晨.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济增长[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1).
[10]Bob Davis. 老龄化将使中国GDP增速损失三个百分点[N/OL].华尔街日报,http://cn.wsj.com/gb/20131023/rec162122.asp?source=whatnews2.2013-10-23.
[11]陈涛,肖云. 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培训的障碍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3,(3).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