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探析
2014-08-12胡娜
胡娜
[摘 要]本文介绍了贝多芬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人生观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期、创作特征、结构特点;并论述了贝多芬奏鸣曲所独创的作曲方法及演奏方法。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风格 演奏分析
一、钢琴奏鸣曲创作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虽然汲取了前辈的优点,但他为了使奏鸣曲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打破了传统规则,丰富了奏鸣曲套曲的结构内容,将奏鸣曲的结构进行了完善、调整和创新。
2、钢琴奏鸣曲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套曲,有自己特殊的固定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曲一般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的形式为:快板一慢板一快板;四个乐章形式为快板一慢板一小步舞曲一快板。但到了贝多芬手中,他不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他在一些作品中,没有完全按照常规的乐章顺序进行创作,而是进行了创新。
3、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第一乐章为重中之重,而贝多芬的奏鸣曲中,部分作品则打破了这一规则。贝多芬将重点放到最末乐章上,打破了以第一乐章为主乐章的传统。第一乐章是行板一快板、复合歌谣曲式,第二乐章是极快板、复合歌谣曲式,第三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柔板歌谣曲式,第四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各个乐章的结尾处都没有划上乐章终止的复纵线,将所有的乐章和段落都由统一的脉络贯穿起来,整首乐曲几个乐章连续演奏,全曲的感情都向末乐章倾泻。
4、贝多芬专注于自己作品的速度,速度和节奏运用有度。在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采用适当的速度尤为重要。因为速度是关系到奏鸣曲风格特征的最重要问题,他的奏鸣曲都属于古典乐派的作品,古典乐派作品要求在演奏时速度保持稳定、匀称的律动,不可过多随意加快或减缓速度。同样,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一定要严守速度的统一,否则就会破坏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尽管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速度要始终保持着稳定,但是他强调“不需要太多的标准化速度,因为我们必须遵从自己本身不受拘束的天赋”。在处理一些自由的节奏时,还是允许很小的尺度内节奏有所松紧,掌握好适当的、有限的度尤为关键。
二、奏鸣曲旋律分析
贝多芬用现实主义的作曲手法描绘大自然,还给人们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欢乐生活的画面,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展示了辉煌又崭新的钢琴技巧。他非常重视谱写庄严、圣咏般的慢板乐章,这些特点在他的晚期奏鸣曲中得到深化和精练。因此,晚期奏鸣曲旋律的形式和音乐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简洁、朴实、无技巧修饰的音乐效果,以构成一种更直接、亲切的音乐语言和沟通方式。同时,贝多芬晚期作品用器乐模仿表现歌剧中的宣叙和咏叹调,丰富声乐因素,表现内心的苦楚,最终达到宏伟,博爱的境界。贝多芬在旋律创新方面已超越了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继承了维也纳古典大师海顿、莫扎特以普通三和弦和三和弦分解为特征的旋律创作手法,同时发展和创造了他具有个性化风格特征的旋律创作模式。他从旋律仅以简单的线条表现朴素的形象,进而发展到以旋律表现作曲家个人情感意向和某一种思想内容的质的转变,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旋律大师的原因所在。高难度演奏技术的出现,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和迫力感。
三、奏鸣曲力度分析
贝多芬的力度标记不但数量多,而且幅度也大得多,强弱反差特别大。他从一开始就喜欢极端化的力度标记。由于贝多芬的音乐一般给人们的印象是强健有力,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强音响作曲家。实际上,贝多芬很喜欢弱音。将其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开始和结尾处的强弱音作一个比较,即可看出弱音在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地位:贝多芬奏鸣曲全曲终了时的强音确实很多,但弱音的比例也比前辈作曲家增强了。同时,贝多芬音乐的强弱变化幅度非常广泛,强弱反差也特别大。同时贝多芬还发展了独具个性的高潮处理方法,即采用逐渐加强到达顶点时又突然减弱来增强音乐的紧张感。尽管这一方法并不是由贝多芬开创,但他却巧妙地发展变化了这一传统的高潮表现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另外,贝多芬对渐强和渐弱的使用比以前作曲家更见长,而且喜欢在这些标记后面加上点线来标识具有渐近性的表情变化界限。在这些晚期的奏鸣曲中,ff与sf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即使按自然节拍规律处于弱拍或弱位的地方,也经常突然加强,频繁使用突强突弱的例子非常多。贝多芬有意识地频繁使用这些记号,目的是将微妙的音乐感受细腻地表现出来。
四、奏鸣曲中颤音分析
颤音的运用非常广泛,晚期奏鸣曲中大段长颤音的出现,使旋律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在作品109第三乐章第158—187小节,颤音由六连音变为八连音再进一步发展为尽可能快的自由节奏颤音,显示出越来越快的趋向。在作品106中也有大段的冗长而难以演奏的长颤音,显示了一种浪漫主义气息。在作品106第一乐章中出现的大段的长颤音,这里的装饰音只是代表一种进行,并不是延续旋律。这里存在一个技巧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例如第339—343小节,双手颤音和旋律同时进行,装饰音处于中声部,旋律在高声部进行,因此在演奏时,装饰音要非常轻巧,更多的运用指尖,而高声部旋律进行多用4.5指交替,触键要更深一点,使旋律更加连贯。大段的长颤音必然有一个力度变化,逐渐推进,音乐才有必要的紧张度。长颤音运用得出神入化,即装饰音仅表示一种进行,它对旋律进行没有影响。同时具备坚实的技术功底是演奏好这些装饰音的必要条件。回音在快速乐章中长音符末尾的回音,应尽量事后演奏。回音节奏有多种变体,如平均地放宽最后两音,或将最后两音奏成附点节奏,或整个回音被平均地放宽等等。
五、奏鸣曲踏板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曲则比较细致地记入了踏板符号,由此证明贝多芬使用了当时的钢琴家们不习惯的踏板钢琴,根据自己的所追求的音响效果进行演奏。贝多芬在使用钢琴踏板时,总是有意识地把钢琴含糊的音响效果与不谐和的音响效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把他从小就喜爱的管风琴和乐队的音响效果,创造性地移植到了钢琴的演奏上。贝多芬在钢琴右踏板的使用上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他把管弦乐队中的定音鼓.低音大提琴的持续音以及圆号中音区有活力的演奏效果植到了钢琴右踏板的使用上,另外,贝多芬对于钢琴左踏板(弱音踏板)的使用,同样进行了大量地对比研究,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创作和演奏中,在以后的浪漫派作曲家、演奏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但是,当时的踏板和现在的踏板不同,例如Sordini(弱音)并不是现代的左踏板使用方法,而是一种用膝盖操作,能带来弱音效果的装置。还有,贝多芬晚年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01记入的unaCorda(单弦),或tutteelocdre(全部的弦)的记号也不是现在的左踏板的意思,而是分别表示启动装置,使之演奏单弦音,双弦音及全弦音。贝多芬作品中的踏板比较复杂。晚期奏鸣曲则全部标明了踏板记号。显然,从贝多芬开始就出现了踏板的多种用法,并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在前辈音乐家的基础上,将钢琴奏鸣曲做了许多完善,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在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