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当前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策论

2014-08-12邹世毅

艺海 2014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邹世毅

[摘 要]本文论述了传承发展湖南地方戏曲艺术的工作内容、规划、步骤、目标任务和要求。

[关键词]湖南地方戏曲艺术 传承发展 策论

一、要明确戏曲艺术传承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承中华戏曲优秀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即各剧种长期以来积淀的独具个性的行当表演技艺和唱做念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表演片段、绝妙折子、耸听唱段和审美视阈;二是传承中华戏曲独自的艺术精神,即流动不居的现代精神,机智幽默的讽谕精神,广采博纳的综合精神和程式特性的思维精神。戏曲既是一种艺术的历史形态,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实形态,这是主要就其内容而言的。一定时代的戏曲,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相应时代的现实内容。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戏,有可能就是它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现代戏,我们今天的现代戏,就是将来的历史戏,我们透过对这些历史戏的观赏分析,传承的就是这些剧目中所蕴含的反映现实的精神。讽谕精神能让人们找到提炼素材的态度、创作的方法和语言的选择,更能以喜剧式的艺术审美处理实现戏曲艺术的各种功能。内容的大量更新,决定着艺术形式要作相应的更改和创新,广采博纳的综合精神既能满足戏曲艺术移步不换形的要求,又能满足大量新内容在形式使用上创新的需要。戏曲艺术高度化的程式表达和呈现是戏曲与生俱来的特性,是区别于其它任何戏剧艺术呈现与表达的灵魂和生命,舍此,则不成其为戏曲。

二、做好地方戏曲传承现状的全面普查工作。以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导,以艺术科研院所、艺术院校和地方戏曲艺术团体、戏曲社团为主体,对地方戏曲艺术传承的现状展开全面细致的调查。主要在各剧种演出剧目、表演传统、传承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弄清地方剧种、传承主体、传承目标、传承人现状、传承人保护、传承计划、传承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以便在取得可信数据后,进行综合分析测评,对全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制订一个有重点(分剧种确立重点)、有层级(分国家级、省、市、县级)、有目标、有实效的传承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目前,省艺术研究院已提出一个关于全省舞台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现状的调查与考察计划,拟作为科研课题申报,可视作全省性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现状普查的良好开端。

三、认真学习实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今年2月28日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思想观念、改革理论、改革实践上将对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纳入25 项、104条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的“任务书”之中,将地方戏曲的传承展演及新剧目的改编、创作演出活动视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益性文化事业来对待,即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原则。对于戏曲表演团体,不论是暂时未改制的,还是已转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或改为企业的,都应将保护、弘扬和发展地方戏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事业来对待,省、市、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应保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均衡性、标准性原则,予以保护、支持、扶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相协调。

四、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2015年、2017年、2020年三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制订出湖南省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的七年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如下几个重点任务:

1、确立重点传承发展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省、市、县分级确立重点传承发展的地方戏曲剧种,分地域、分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七年传承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各剧种的重点传承主体及其工作职责。如省级可以确定湘剧、长沙花鼓戏为重点传承发展剧种,确定湘昆、祁剧为省级委托地市的重点传承发展剧种等。

2、加强剧种特色的规划。全省地方小戏剧种品类较多,且各具个性,地方色彩浓郁,喜剧特色鲜明,粗犷爽朗,本色清浏。比如六种花鼓戏,大都以反映日常生活的喜剧题材为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演唱百姓身边发生的平常故事,反映社会民生,讴歌时代强音,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新时期以来,从省花鼓戏剧院创作演出的《桃花汛》、《乡里警察》、《老表轶事》、《走进阳光》,邵阳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儿大女大》,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嘻队长》、《旋转的钞票》,汨罗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赵乡长转圈》、《平民领袖》,娄底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花落花开》等,成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戏曲要走向现代化,就应该坚持编演尽可能戏曲化的现代戏剧目。经过了这些年的改革历练,省花鼓戏剧院、长沙市、衡阳市、岳阳市、娄底市、邵阳市等几个市属花鼓戏院(团)目前还具备创排大型剧目的能力,但主要还是以省花鼓戏剧院创排演出喜剧现代大戏为重点,长沙市、衡阳市、岳阳市、邵阳市等市级院团,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通过论证后也可以创排以喜剧为主的大戏。其他市州演唱花鼓戏或相类似剧种(如花灯戏、阳戏等)的剧团可以重点编排、演出喜剧类小戏,以丰富剧目创作的类型,同时也可以减少盲目投入、创编大戏的失误。

湘昆、湘剧、祁剧是我省的地方大戏剧种,早已入围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地方戏是地方文化的浓缩,具有极高的“湖湘”本土文化价值,是湖湘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省昆剧团、省湘剧院(包括长沙市湘剧院)和省祁剧院目前尚是我省最具创作演出实力的表演团体。省湘剧院自2000年以来,《子血》和《马陵道》两台剧目分别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大奖后,2011年《李贞回乡》进入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之列;长沙市湘剧院创作演出的《古画雄魂》也进入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之列;省祁剧院创排的《目连救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体的典范、祁剧《梦蝶》角逐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省昆剧团在全国昆剧艺术节等重要展演、赛演活动中也多有不俗表现。这些表演团体完全有实力也有愿望打造剧目精品。在剧目的选择上应侧重于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通过对传统戏的改编来完成对剧种的传承。也可以创作演出新的古装戏和现代戏,力争将这些新创剧目臻成精品,在精品剧目中彰显剧种特色,在对剧种传统特征传承和弘扬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这样做可以直接促进表演团体艺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剧目、声腔和表演者三大主体因素的构成中,剧目的选择安排,声腔的优化配置,表演的程式思维,都会有独到而和谐的配套,必然会聚集和锻炼产生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投入充裕的创作资金,采用较为先进的艺术观念和最新科学技术,积累技术储备,收获创作经验,在管理思路和机制上出思路、出方法,这些都将会有力地带动我省舞台艺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开创我省舞台艺术生产更高水准的、更为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这些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精品剧目,将成为全省各剧种、各表演团体剧目生产的范本、创新的标尺,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抓舞台艺术精品生产的楷模,可能会极大地调动文化主管部门抓剧目、出精品的自觉度、自信心和积极性。

3、制订规划,确立重点传承剧目和新创剧目上的主体性和多样化。主体性就是通过有效的题材规划和重点剧目的确立,实现传统的地方戏曲艺术现代化。“戏曲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的戏曲文化,从传统遗产清理到新戏曲的创造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互相关联的事情。如果不重视整理、批判吸收遗产,要创造新戏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研究遗产而不创造新戏曲,那么遗产的继承即失去目的,也就落空了。”“在戏曲现代化运动中,现代戏实际上是关键性的一个问题”(见《张庚文录》第5卷,第124、35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这就是说,包括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体工程,就是确定一种以创演现代戏(节目)为主,探索、实践现代化与戏曲化相结合,追求崭新的演剧样式和湖湘风格的艺术道路。

多样化既指剧目题材除现实题材外的一切题材,又指剧种、剧目的门类丰富,还指剧目创作、生产方式、方法的多种多样。即做到:

继续贯彻“三并举”原则,在重点规划现代题材,突出现代戏重点剧目创作的同时,兼顾优秀传统戏剧目的整理改编,历史题材、古装戏剧目的创作。加大对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遗产进行改编性活体传承的规划和投入,浓缩精华,弘扬精粹,在所有本土戏曲剧种中都可以进行此项工作。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努力,所规划的重点题材和确立的重点剧目中,应有60%的新创剧目,4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剧目。新创剧目中,70%为现代题材剧目,30%为历史题材或古装题材剧节目。

在这项工作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反映普世情感的关系。应该说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二元关系。普世情感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普世情感之中。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就是因为这些剧目中存在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打动今天众人的普世情感。同时,我们也知道,优秀的现代戏曲剧目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种反映,是一个时期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戏曲现代戏剧目不少,但真正描写现实生活,触及到社会深层生活实质和大众精神生态的作品却不多,也就是说,能表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世情感的作品较少,难以引人共鸣,也就无法扩大影响。一个鲜明的事实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自己认为的优秀现代戏作品,几乎没有可用来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反映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普世情感。我省目前的一些现代戏剧节目尽管反映了当下生活,语言也很时尚,但思想和情感并未抓住社会本质、传递正能量、切中时弊和人的心灵深处。这种表面化的“现实题材作品”,表现的是“虚假精神生态”、“伪现实”,长此以往,将让观众对现代戏丧失兴趣,在审美疲惫后对现代戏弃如敝履,嗤之以鼻,对现代戏的创作产生整体性的破坏作用。实际上从某种特别的意义而言,中华民族的普世情感的光辉凝结点,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是由戏曲作品中雷锋式的平民英雄形象群显示出来的。戏曲剧目应该多多刻划此类英雄形象。因此,在对现代戏的题材规划和重点剧目确立时,应该努力做到:

1)、按照中宣部文艺局等开展“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推介活动的要求:主题突出、积极向上、基调明亮,形象准确地表达和体现中国梦内涵,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更好地激励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剧中主要人物起点要低,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与普通人物人性相通,具有普世情感,才能使人觉其真实存在而信服艺术的创造,从而也能为其未来的形象和精神升华留出充分的表现空间;要盯住人物命运,为人物设置命运困境,给人物精神的攀升留下空间;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时代矛盾、时代精神,这其实是对人物性格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因而在题材规划和剧目确立时,应留给剧作家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3)现代戏应多关注基层、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关注普世情感的衍变和审美趣味的改易。作为草根艺术的戏曲,更应为社会底层群体摇旗呐喊。

二是戏曲现代化和戏曲化的关系。因为是戏曲,所以它的剧本文学、音乐设计、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各门类的创作,导演、表演等的创作都必须按照应该有的样式来创作,这就是节奏性、音乐性、舞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被视作戏曲化的创作过程,舍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能称做或不能全称做戏曲作品。戏曲现代化既要求创作的作品是戏曲的,同时又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现代作品,惟其是戏曲的,所以要求戏曲化。而戏曲化的实现,必须通过传承实践中国戏曲的诸种艺术精神尤其是广纳博采的综合精神和程式表达的思维精神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改编创作演出的古装戏和现代戏汗牛充栋,而且有较多的成功之作传承和发展了流动不居的现实精神和机智幽默的讽谕精神,但程式思维和综合精神却传承实践得不尽如人意,这就影响了剧目的艺术感染力。具体表现在剧本创作上缺乏舞台性,多了点“话剧加唱”;音乐设计上不尊重传统曲牌的调性和色彩而随心所欲地犯调联曲,因追求向京剧音乐学习而较多地丢掉了地方戏曲的音乐特色;舞台美术、灯光音响贪大求洋,台上架台,实景堆砌,丢掉了戏曲以虚寓实、以意喻境的艺术特征;表导演在运用传统程式和创造新颖表演程式上缺乏能动性、智慧性和灵动性,往往以未加艺术提炼、综合提高的生活化动作进入表演等。

三是戏曲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种效益的关系在以往的处理中常常出现偏颇,以强调一种效益而荫蔽另一种效益。实际上在地方戏曲的千余年演出实践和现实的境遇中,人们已经看到了这么一个事实,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必须在实现戏曲艺术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戏曲艺术的经济效益。只有创造出戏曲艺术精品,只有当精英人物担纲这种艺术精品的展演,只有当这种精品的展演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欢迎、所亲睐、所关注,才能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只有社会效益好的戏曲精品剧目,才能影响一地甚至多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观赏热望,才会让他们毫不吝啬地从口袋里掏出银钱走进剧场,自得其乐地换取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这样经济效益就产生了。因此,不能实现戏曲艺术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更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毫不理会社会效益,那也只是痴人做梦。要处理好这对关系,要做好以下几点:

A、剧目题材的策划、选择最为重要,题材选择对了剧目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题材的规划和论证上。要选择那种尽可能讨一般平民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普世情感题材,以尽可能获得最广泛社会效益的题材。

B. 题材规划时注意到具体创作排演时多种样式方法的使用。如立足本地,方便演出。主创人员尽量使用本院团(中心、公司)的艺术工作者,通过创排新剧(节)目实践,培养锻炼自己的创作队伍,使年轻的主创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解决青黄不接的困境,并降低创演成本,减少加工修改的难度。

C、做好外引实力单位,共同打造具有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重点剧目的题材规划。以便扩大演出地域,争取更多民众观赏,借以产生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D、在舞台呈现方式上尽量运用和展示不同艺术形态的本体语言,不依靠舞台美术的堆砌,不盲目地追求台上架台、实物堆积、现代科技声光电彩的大制作,以恰当地构建演出所需的舞台环境为宜,以搬演方便为准,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用在打磨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技艺上。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投入,又可以突破演出场地的限制;既可以参加市、省、国家的各级汇演、艺术活动,又可以巡演城镇乡村;既可以满足观众需要,又可以收获投入的丰厚回报。

4、做好做实人才培养规划。全省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做好做实人才的培养规划,首先从做好做实地方大、小戏剧种的传统小戏和折子戏的整理改编规划入手。在小戏、折子戏的整理改编演出中培养青年演员。全省应规划每三年举办一届小戏、折子戏青年演员大赛,并将这种赛事常态化,以发现、选拔人才,促进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表演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规划每年举办1-2期不同行当的演员训练班,由省艺术研究院和省艺术职业学院轮流负责具体承办,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省艺术职业学院主要负责对各行当演员的基本功的磨练,对“技”的提升;而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对演员从剧本的分析到人物塑造等方面艺术水平的提高。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要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破格使用,破格晋升,充分调动起各行当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他们不断出成果。

加强对现有编导音舞各类创作人才的培养和扶持规划,以每年举办一期、每期半年或一年的研修班、培训班形式,引导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尽快挑起艺术创作的大梁,实质性地解决好创作人员断层的问题,力争到2020年培养出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等优秀专业人才各15-20名。采用“三高模式”即高速、高效、高研形式的短期研修班:邀请“2013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和近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的编导们,如罗怀臻、曹其敬、查明哲等来我省以创作观念、创作思维、创作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讲学,学员以上届“湖南艺术节”中剧目获“田汉奖”的本省剧目主创人员和有潜力的专业人员为主,控制在15名左右,此举有的放矢,可以较快地了解和拉近我省与国家级舞台艺术创作的差距。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团体、协会、学会的各种力量,恢复、组建省内久已停止工作的各种专业学会(戏剧文学学会、谷雨文学社、导演学会、戏剧音乐学会)团体,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继续规划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形式,将专业人员送到上海、北京等高校、研究院、院团等进修学习。

规划引导有能力的院团自主招收学员和保送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经济补助,如省湘剧院等一些单位就已根据剧团人员更替的规律,未雨绸缪,招收学员进行培训。

5、制订评论推介工作规划。加强对题材、剧目的评论推介工作。力倡构建以省艺术研究院剧目工作室、省舞台艺术创作交流服务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为主的创作剧本修改加工和优秀传统戏改编的平台,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针对有基础、有特色的剧本,开展专题研讨,集中力量攻关,切实改变一度创作薄弱的问题,力争每年有针对性地推出3-5个优秀剧本,推荐到适宜排演的表演团体投排或在《艺海》杂志发表。

切实加强和改进剧目的艺术评论工作,不断增强艺术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发挥好艺术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艺海》杂志和内部刊物《艺术之窗》每年对全省重点剧目的评论开辟3-5次专栏,每次专栏择取3-5篇各种不同风格的评论文章予以发表,年终进行一次评论文章的评奖,获奖者由政府发给奖金。

加强舞台艺术评论队伍的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评论氛围,搭建评论平台,建议省文化厅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评论培训班,每次学习半个月,由省艺术研究院负责承办。力争到2020年全省从事艺术评论的骨干达到20人以上,形成一个专心于艺术评论的专兼职人才队伍。

应规划组建由各市州文化局艺术处(科)、各传承主体、艺术研究院(所)、创作中心等组成的舞台艺术创作评论信息员队伍,及时快速地通报了解各地创作和演出情况,集中反映于省艺术研究院创办的内部刊物《艺术之窗》和省文化厅创办的《湖南文化信息》,以便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舞台艺术创作工作。新挂牌成立的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要注重收集国家级院团和其它省市特别是戏剧大省、戏剧强省的舞台艺术创作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创作动向,并集中反映在省艺术研究院的《艺术之窗》,使我省的剧目创作与其它兄弟省市有横向的比较。树立先进传播理念,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我省舞台艺术精品和创作人才的宣传推介。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海外的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主动推荐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加海内外演出,不断增强我省舞台艺术精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艺术事业服务。

6、明确责任要求。各戏曲艺术传承保护主体单位应该高度重视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工作,将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处室,使各职能部门同心协力、互相支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主体单位应该强化规划意识,集中财力、汇聚智力,在今明两年着力打造1—2台基础好、水平高、潜力大的舞台艺术剧目。人事和计财等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责,在人才引进、创作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剧目精品创作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各市州也要提出相应的创作目标,做好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新乡市延津县大平调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
借助阿昌特色餐饮业,推动阿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