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选择

2014-08-12马建军

理论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弘扬价值观核心

马建军,周 玉

(1. 成都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成都610083; 2. 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610041)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融入社会生活,如何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呢?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强化舆论导向,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多数人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由社会舆论所形成的道德氛围,是一种普遍而隐蔽的强制力量,它能够无形地控制和影响所属群体内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的价值观,无论是形成还是改变,都无法摆脱这一无形舆论环境的包围与制约。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舆论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人的价值意识有三个层次,处于最低层次的是价值心理和感性价值认识,它是自发的、非理性的、有时甚至是朦胧的价值意识。处于中间层次的是价值观念和理性价值认识,它是由价值心理多次重复并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价值意识。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价值观,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2]价值意识越往高层次上升,就越加自觉和理性。如果说,在价值心理和感性价值认识层面,社会舆论对个体的价值意识能够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规约,使其符合主导价值观的要求;那么在价值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层面,正确的舆论导向则能使个体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个体价值意识的自觉。无论是在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哪一个层面,社会舆论都起着重要的评价和导向作用。[3]273它通过对个体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价值评价,告诉人们什么是善恶是非,什么是积极消极,引导人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尺度,发挥其积极的行为导向作用。

其次,社会舆论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引导甚至是迫使人们遵循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把社会舆论看作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力量”,它“只要明显地表达出来,就必然要压倒人间的其它一切力量”。[4]社会舆论因其大众化、普遍化的特点,很容易形成一种集体倾向和公共意见,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和社会氛围。这种舆论声势和社会氛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强制性,会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渗入到个体的意识和观念中,引导甚至有时是迫使所属群体内的成员接受并遵循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社会舆论还可通过分析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社会多数人达成社会共识,实现价值取向的基本趋同,从而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再次,社会舆论能促使社会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社会舆论作为一种控制社会生活的现实伦理力量,“具有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它造成包围人们的某种道德氛围,无形地控制和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言行”。[5]任何人都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舆论的支配和制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社会舆论的强制性,远比一般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大得多。“千夫所指”,之所以会有“无疾而亡”,就是因为社会舆论能使其所指向的对象时时处处都感到被“所指”,“这种无孔不入的氛围,使所指向的对象无可躲藏和逃逸,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6]对人们发挥着具体的教育、有效的暗示和情感的威逼等作用,使社会倡导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价值自觉和行为自觉,从而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在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面对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社会舆论多元并存。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使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对于媒体来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坚持党性原则的根本标志。“新闻媒体坚持正确导向,衡量标准是什么?就是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媒体都应当非常明确、非常自觉”。[7]因此,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大力提倡、褒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好事物,揭露、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从而帮助人们辨别是非美丑,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第二,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社会舆论的竞争说到底是话语权的争夺。掌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决定了社会舆论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是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其在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成为公共舆论和社会态度的精神支柱和智力依托。二是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要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社会舆论,及时、准确地传递事实真相,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三是增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能力,对明显偏离理性轨道的网络热点要敢于发声,及时“纠偏”,驳斥虚假传言;要善于在网络议题设置中体现正确导向,在网民互动中达成价值共识,实现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三,加强媒体行业的他律与自律规约。当前,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人生和未来的看法,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然而,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甚至违背职业操守,一味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刊播大量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东西,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成长造成极为恶劣的价值误导。为此,必须加强媒体行业的他律与自律规约,使其自觉担当起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误导、恶化社会风气为代价而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二、健全赏罚机制,形成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社会赏罚是社会价值导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社会组织根据其价值标准,以物化、量化的形式对其成员履行社会义务的行为及其后果所实施的报偿,“包括对行为优良者给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对行为不良者给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制裁”。[8]实施公正的社会赏罚,对人们行为进行相应的利益给予或剥夺,有助于形成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社会赏罚是促进个体品德生成的强大动力。个体品德的生成,一般有三种动力:一是内在驱力。它主要来源于个体的道德责任、良心、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外在压力。这是来源于外部的一种制约因素,它迫使个体不得不采取道德行为而避免不道德行为;三是吸引力。这是一种诱导个体采取某种道德行为、追求某种道德目标的牵动因素。社会赏罚对个体品德生成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两种动力即外在压力和吸引力上。[3]279在社会赏罚机制中,对道德行为的社会奖赏是一种正面的肯定的社会评价,它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支持、鼓励、强化和巩固的作用;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和制裁则是一种很强的外在压力,它不仅能使受罚当事人在社会组织的禁令、罚规面前改弦易辙,而且还会对社会其他成员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能促使那些道德觉悟较低、自律意识不强的人,在这种外在压力面前知难而退。这一赏一罚,有助于促进人们自控精神、道德良心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推动个体道德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促进个体品德的生成。

其次,社会赏罚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无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或地位,当他处于其不良行为可以逃避监督和处罚的情况下,都不排除违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行事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尽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9]而社会赏罚通过社会性的干预可以引导人们选择社会组织所提倡和允许的行为,按照社会组织所要求的方向行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于赏罚机制,通过正面的“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社会成员产生吸引力,使其愿意遵循、效仿;通过对违规行为的负面的“罚”,则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使人们在规则面前不敢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再次,社会赏罚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有效保障。一个社会赏罚严明,它“犹如一种酵素,推动着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进一步推动社会道德欣欣向善”;反之,“如果一个社会赏罚错位,是非混淆、善恶颠倒,那么,它必然会扶邪驱正,推动着道德之风的腐败和堕落以及道德危机现象的蔓延。”[10]社会赏罚无论是作为一种肯定性评价,还是作为一种否定性评价,都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当社会成员因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而受到社会肯定性的评价时,除了他自己的道德行为会得到正面的强化,而且会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一种“磁吸效应”,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而当社会成员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受到社会的处罚时,强大的外部压力也会迫使其基于利害权衡而改邪归正、弃恶扬善,同时还会对其他人产生威慑作用。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套体现其价值取向的赏罚机制,使各种“恶”行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报应,使人们的“善”行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褒奖,社会就会形成“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的良好社会风气。

当前,我国社会的赏罚机制仍不健全,还存在着赏罚不力、赏罚不公的现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健全惩恶扬善的赏罚机制,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一是要解决赏罚不力的问题,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公正的社会赏罚,应使人们感到善行不仅在道义上应当,而且也是明智之举,如是,人们才会欣欣向善。如果人们行善总是得不到应得的利益和褒奖,不仅“流血”,甚至还受冤“流泪”,那么,除了少数具有坚定道德信念的人以外,其余大多则很难继续选择善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越轨作恶,是明知故犯,而非善恶不分、是非不辨。那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行为之所以大多隐蔽进行,并竭力掩盖事实真相,就是因为他们能辨别是非善恶,也有知耻之心。他们之所以明知故犯,固然有其道德意志薄弱等方面的原因,但也与社会的赏罚不力有关。因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心理过程,不只是内心的善恶搏斗,同时也有复杂的利益计虑,它伴随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3]281如果行善的代价过高或者作恶的收益远高于代价,一些人就会认为作恶较之行善更为明智。因此,要有效抑恶扬善,必须加大赏罚力度,使人们为自己的恶行付出相应的代价,使善行得到应有的补偿、奖励与积极的社会认可。

二是要解决赏罚不公的问题,消除“老实人吃亏”的现象。这里讲的“老实人”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诚实无欺讲信用的人。这些人“专注干事不会来事,讲原则不懂圆滑,往往还会得罪人”。[11]与老实人相对照的则是那些弄虚作假、溜须拍马、贪赃枉法、走歪门邪道的投机钻营者。如果一种赏罚机制使人们实事求是遭贬、弄虚作假升迁,犯颜直谏挨整、溜须拍马受宠,奉公守法寒酸、贪赃枉法富甲,按原则办事遭拒、搞歪门邪道得逞,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得利,那么,这种机制就会造就出更多的腐败政客与流氓无赖。在这样的赏罚机制中,少数人的洁身自好固然可敬可贵,但却不能阻止更多的人沦为投机钻营者。这种投机钻营者是这种赏罚机制的复制品。只要这种赏罚机制存在,这样的投机钻营者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机制,实施公正的社会赏罚,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社会荣誉、物质奖励、用人选人、职务升迁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反之则受到相应的利益剥夺或给予消极负面的社会评价。

三、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先进典型、文艺作品、人文景观等形式多样的载体,营造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能够使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心田,积淀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它符合中国人重形象思维和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偏重形象直觉思维并且善于形象直觉思维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具有重形象而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同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直观把握,更强调非理性的体悟和直觉”,她“唯恐用理性肢解事物,失去对事物的整体把握”。[12]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凭借主体的整体感悟和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它尽管有其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等方面的局限性,但它对于人们领悟这个世界尤其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深层意境,却有着独特的引导和升华的作用。因此,相对于运用逻辑推导和理性思辨的方式而言,通过形象生动的载体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体悟其中的价值意蕴,是更加符合民族思维方式的途径,更易于为中国大众所喜闻乐见。

其次,能有效避免人们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是一种没有明显教育痕迹、不为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隐性的教育形式。[13]同显性教育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内隐性。它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被化整为零,渗透、内隐于相关的载体并被载体的表象所掩盖。因而它不仅不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反而会使其在情感的共鸣和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显性教育则不然,它因其教育内容的灌输性、教育过程的强制性和教育目的的劝导性过于明显,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再次,通过情景体验而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效果持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各种载体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形式。所谓体验,即以感性、表象、直觉为表征的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和内在性感悟,它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但它并不是非理性的意气用事和情感冲动,而是以理性反思为基础的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觉察和整体领悟,它能超越具体的情感与形象,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它使人们置身于对象之内,与其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从中顿悟到生命的真谛,捕捉到永恒的意义。体验虽转瞬即逝,但它是由“瞬间达到永恒的最为本质性的中介”。[14]由体验而领悟到的生命真谛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与人常相伴随,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人们不经历对其相关情境的深层感悟和内心体验,就易于将其忘却。因为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因此,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进相关的载体,为广大社会成员创设体验的生活情境,使人们在情境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信仰的力量,则会对大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生动形象的载体,营造良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重点是加强载体建设:

一是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形象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载体,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要求。以先进典型为载体,对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对道德模范的表彰和宣传,就是在为社会树立先进典型,使其发挥榜样作用,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榜样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被学习或模仿,其行为“不仅激励别人仿效自己,而且向别人提供现成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后来普及于其它人,变成许多人的行为规范”。[15]当前,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多元并存,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供给,人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树立一个模范榜样,宣传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为广大群众树起了一面旗帜、一个导向,就是在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为人们进行价值评判、作出价值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示范。

二是文艺作品。社会主义文艺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品质的文艺作品无不承载着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价值判断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能够在理论与群众、观念与现实中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形象说话,用情感动人。一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通常集教育性与娱乐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将庄重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人们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各类文艺精品形象生动地体现其精神实质,向人们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为此,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要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文艺育德的最大合力。首先,文艺工作者要从文艺创作环节当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手”,多创作精品力作,把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褒扬、赞赏,使背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行为受到谴责、付出代价;其次,理论研究者要从价值导向层面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舵手”,既要精通理论,又要熟悉群众,还要关注文艺,确保文艺在宣传核心价值观时通俗而不庸俗、媚俗和低俗;最后,传媒工作者要从传播环节当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鼓手”,努力将科学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中,高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三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思想渗透、价值导向的重要形式,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养成具有教育引导和濡化习染的独特功能。一种颜色、一座建筑、一具雕塑,往往都承载着一种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都有一种精神提示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它们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物化的精神存在,无不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内涵,无不承载着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每一处历史陈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着先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因而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直观而生动的教材,是人们超越时空感悟历史的客观物质载体,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体验式的教育情景,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精神的洗礼、灵魂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化。

[1]习近平.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 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2/25/c_ 119499523.htm.

[2]吕振宇,李明.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2.

[3]周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圣西门选集[M]. 王燕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30.

[5]魏英敏. 新伦理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8.

[6]陈新汉. 权威评价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0.

[7]刘云山.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 党建,2008,(5).

[8]唐凯麟. 伦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10]龙静云. 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07.

[11]仲祖文.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N]. 人民日报,2008 -01 -11(1).

[12]马中. 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71.

[13]周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三个环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14]高伟. 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15][苏]伊·谢·康. 伦理学辞典[K]. 王荫庭,译.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12.

猜你喜欢

弘扬价值观核心
弘扬爱国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