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选择
2014-08-12姚荣锦
姚荣锦
(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710054)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著作《繁荣的求索》中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要素禀赋可以决定它的相对要素价格和最优产业结构,并由此决定企业规模的分配和企业风险的水平和属性。按照经济学原理,在特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内生于其给定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相对充裕程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速度取于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和所需的相应基础设施的改善。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要素的比较成本优势,选择和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2012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意义
特色优势产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要素禀赋特征,通过产品的自身品质或产业的规模优势而反映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地域根植性和市场的适应性上。[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虽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才会有市场竞争优势。特色会吸引注意力,规模会增强聚集力,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有市场才能获得效益。面对新技术革命,穷国与富国、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是同等机遇。但是,从发展条件、产业结构水平上看,西部地区在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西部地区只有依托自身资源,利用比较优势,创造性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2.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竞争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竞争主体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优势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3.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把推动性产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通过乘数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突出强调了推动型产业在非均衡增长中的作用。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缺乏推动性产业,无法形成增长极,无法形成资源吸引中心与发展辐射中心,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通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形成增长极,进而辐射带动本区域相关产业发展。
二、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应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审慎选择,而了解和把握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作出科学选择的基本前提。
1.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势。一是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资源优势。我国西部地区的农牧、水能、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长江、黄河等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和水源保护的特殊地带。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可谓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政策优势。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撑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西部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使西部地区获得的来自中央及全国各地的支持,且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支持将有效地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使原来许多由于资金或技术约束不可能做的事情成为可能;其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三是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文化优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成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2.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劣势。一是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的缺乏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如2013 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6%;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分布最集中、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虽然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较大:2013 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57 元,而全国平均数为26955 元,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18元,全国平均数为8896 元。这些都导致了西部地区地方自我积累能力差,发展缺乏资金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要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其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西部地区虽然有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但长期以来资金紧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二是人力资本不足,知识与技术能力普遍薄弱。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制约着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原因,高科技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工资低、待遇差是造成科技人才不断流失的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西部地区高科技人才与东部发达地区同类科技人员同级别、同职称的工资收入相比相差甚多,东部发达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及自然的原因,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网络、信息化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瓶颈”。如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为71.5%,而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高速公路只为全国的38.2%、39.8%、30.3%。四是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期以来的掠夺式的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超载放牧,致使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农田荒芜、草场退化、植被锐减,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据统计,我国80%的水土流失在西部地区,草原退化的主体也在西部。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已超过了生态安全的警戒线,陷入了“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选择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西部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选择必然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质的区别。在我国经济增长极向西转移,产业向内陆转移和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确定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将迎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比较优势出发,西部地区应依据本地的资源要素优势,在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扬长避短,有战略考量,多方举措,从而健康有序地推进。
1. 推进管理创新战略。政府引导和扶持是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赶超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投融资环境、土地制度改革等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实施管理创新战略,用管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积极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制定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三是要继续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投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四是发挥市场在西部地区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如人才的引进和奖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2. 实施产业园区增长极战略。西部地区要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外围配套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使其成为集聚特色优势产业的良好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引导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这方面发展较为成功的如银川灵武市的羊绒产业园区建设。灵武市根据羊绒产业转型的需要,加快园区建设,从2002 年开始,灵武羊绒、中银绒业、瑞士阿尔法、英国道森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园。到2011 年,园区内流通原绒7000 余吨,生产无毛绒4000 吨,羊绒条860 吨,羊绒纱1350 吨,羊绒衫340 万件;实现产值81.6 亿元,出口创汇1.72 亿美元。园区先后培育了“千堆雪”、“绒典”、“菲洛索菲”、“灵州雪”、“帕雪兰”等7 个自主品牌,其中“绒典”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灵武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中国灵武国际精品羊绒之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等称号,并列入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1]
3. 加快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是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和激励机制,鼓励人才留在西部,使他们的创业创新能量得到更好的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服务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同时要培育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人才资源的积极性。一是利用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吸引东部已有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到西部就业和发展;二是西部各省区应从其特色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选送和培养专业型人才,重视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强化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人员的定期培训;三是要积极储备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公共信息平台,便于企业寻找与岗位匹配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总之,应建设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坚持多管齐下,多方培养,广泛引进吸纳国内外英才,促使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向西部地区集聚。
4. 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西部地区要加速科技与经济的有机整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的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在这一方面,“鄂尔多斯”羊绒品牌的成功,就是用科技创新优势提升特色资源优势的结果。鄂尔多斯高原是盛产号称“纤维宝石”的阿尔巴斯山羊绒的地方,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当地就建起了羊绒衫加工厂,由于产品简单粗放,消费者对其不感兴趣,生产难以为继,特有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集团确立了发展方向,即重视产品创新,创世界名牌,确保市场的巩固扩大;始终紧盯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以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以一流的技术设备,确保产品在同档次上竞争。2002 年12 月,科技部、内蒙古科技厅及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三方投资6100万元,建立了我国目前唯一的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鄂尔多斯集团始终以“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为己任,孜孜追求“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远大目标,现已发展成为全球产销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为完善、营销网络最为成熟的行业领军企业。[2]
5.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理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减轻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把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在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经验值得借鉴。1998 年,和林格尔县引进了全县最大的一个项目——稀土企业。企业投产不久,县政府就不断接到群众反映:污染太严重了!除了污染,它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县政府经过痛苦的反思后,咬牙拿出1000 多万元,买断了稀土企业,不再生产。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和林格尔县最终选择了以发展乳业作为突破口。著名的蒙牛乳业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和林格尔县的乳业产业现已发展为产业链、“产业树”。因看好其奶牛改良市场,大正美联公司投资上亿元在和林格尔县建立了现代奶牛工程公司;因瞄准乳品企业每年数亿元的产品包装市场,盛都、胜乐、高氏等包装企业纷纷进军和林格尔,饲料、食品工业机械、育种等相关企业也纷至沓来。2013 年,全县奶牛入区率达到66%,年末奶牛存栏达到12.5 万头,形成了以奶牛养殖为主、种养业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15 元。和林格尔在资源贫乏、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经济界称为“和林格尔现象”。[3]
总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改变各地区趋同化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应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好东中西部梯度发展中的产业转移机遇,利用好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支持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1]灵武打造“国际精品羊绒之都”[EB/OL]. (2012 -05 -18 ). http://www.nxnews.net/ms/system/2012/05/18/010352093.shtml.
[2]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持续发展促进就业[N]. 北方新报,2013 -02 -05.
[3]2014 年和林格尔县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14 -01- 03). http://www.helin.gov.cn/xxgk.asp?classname=政府报告&articleid=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