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4-08-11李茂绪秦文玲

关键词: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

李茂绪++秦文玲

【摘要】目的:评价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均给与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中,显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77.77%;疗效对比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首选的药物,但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

【关键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约为1%[1]。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原因,6 0岁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癫痫由脑卒中继发。卒中2周内出现的癫痫成为早发性癫痫发作,卒中2周后出现的癫痫发作为迟发性癫痫发作[2]。其危害广泛,一方面加重了脑损伤,另外还可致全身多系统损害,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患者进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为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8.07±12.15)岁。对照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55±11.02)岁。治疗组早发性癫痫3例,晚发性癫痫27例;对照组,早发性癫痫2例,晚发性癫痫25例。两组比较,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症状未改善着,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维持12h左右,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电解质紊乱、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对照组用药为左乙拉西坦。其具体用法为起始剂量为250mg/日2次,7天后剂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3000mg/d。治疗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10~15mg/kg),治疗7天后,可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必要时增加剂量。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给予持续治疗3个月后停药;迟发性癫痫给予持续用药12月后,渐减药直至停药;如果停药后再次癫痫发作,建议患者长期维持用药。服药期间应每月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患者癫痫症状仍有发作,则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均行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以及血常规检查,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控制情况。用药1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复查以上化验指标,此后每隔1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药物疗效、用药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果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达100%;②有效: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③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3]。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有脑卒中病史,既往无癫痫发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癫痫发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关性的癫痫。

治疗效果:治疗组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患者的总有效为77.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对比情况,见表1。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均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症状控制,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治疗组有2例肝功能轻度受损,谷丙转氨酶52u/L。对照组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广谱抗癫痫药物之一,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应用中也同样有良好的疗效[4]。其作用通过增加脑内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经介质的浓度,从而使突触GABA的作用增强,并因此使神经元的抑制性增强,实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钠有效率为86.66%。明显优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症状稳定,治疗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点为神经递质、受体或神经元离子通道,常出现不良反应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力减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比较在作用机制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无明显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或受体的作用。相关报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突触囊泡SV蛋白上的亚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调节过程中,SV蛋白是关键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传导起到关键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癫痫的发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亚基;左乙拉西坦与该SV2A亚基结合,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抑制经高电压激活的N型钙离子通道,该通道主要位于海马体CA1区域锥体神经元内;左乙拉西坦通过下调脑皮质GABA受体,使其保留在海马内,从而使GAB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强,进一步使神经元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被阻断,抑制其与突触前膜蛋白结合,因此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7]。通常血浆左乙拉西坦不经过肝脏代谢,但可以通过肾脏排泄。因为其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也不受到肝细胞p450色素酶的诱导。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率为77.77%。其在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但本研究中疗效差于丙戊酸钠。

总之,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且价格便宜,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当患者对丙戊酸钠的症状控制欠佳,或伴有明显肝功损害时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未完全表现,尚需扩大临床观察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580.

[4]杨柳.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889.

[5]汤卫红,娄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0,11(3):1243-1245.

[6]刘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疗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万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安徽医学,2012,33(8):993-995.

【摘要】目的:评价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均给与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中,显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77.77%;疗效对比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首选的药物,但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

【关键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约为1%[1]。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原因,6 0岁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癫痫由脑卒中继发。卒中2周内出现的癫痫成为早发性癫痫发作,卒中2周后出现的癫痫发作为迟发性癫痫发作[2]。其危害广泛,一方面加重了脑损伤,另外还可致全身多系统损害,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患者进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为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8.07±12.15)岁。对照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55±11.02)岁。治疗组早发性癫痫3例,晚发性癫痫27例;对照组,早发性癫痫2例,晚发性癫痫25例。两组比较,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症状未改善着,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维持12h左右,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电解质紊乱、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对照组用药为左乙拉西坦。其具体用法为起始剂量为250mg/日2次,7天后剂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3000mg/d。治疗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10~15mg/kg),治疗7天后,可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必要时增加剂量。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给予持续治疗3个月后停药;迟发性癫痫给予持续用药12月后,渐减药直至停药;如果停药后再次癫痫发作,建议患者长期维持用药。服药期间应每月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患者癫痫症状仍有发作,则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均行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以及血常规检查,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控制情况。用药1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复查以上化验指标,此后每隔1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药物疗效、用药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果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达100%;②有效: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③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3]。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有脑卒中病史,既往无癫痫发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癫痫发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关性的癫痫。

治疗效果:治疗组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患者的总有效为77.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对比情况,见表1。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均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症状控制,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治疗组有2例肝功能轻度受损,谷丙转氨酶52u/L。对照组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广谱抗癫痫药物之一,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应用中也同样有良好的疗效[4]。其作用通过增加脑内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经介质的浓度,从而使突触GABA的作用增强,并因此使神经元的抑制性增强,实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钠有效率为86.66%。明显优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症状稳定,治疗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点为神经递质、受体或神经元离子通道,常出现不良反应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力减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比较在作用机制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无明显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或受体的作用。相关报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突触囊泡SV蛋白上的亚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调节过程中,SV蛋白是关键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传导起到关键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癫痫的发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亚基;左乙拉西坦与该SV2A亚基结合,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抑制经高电压激活的N型钙离子通道,该通道主要位于海马体CA1区域锥体神经元内;左乙拉西坦通过下调脑皮质GABA受体,使其保留在海马内,从而使GAB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强,进一步使神经元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被阻断,抑制其与突触前膜蛋白结合,因此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7]。通常血浆左乙拉西坦不经过肝脏代谢,但可以通过肾脏排泄。因为其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也不受到肝细胞p450色素酶的诱导。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率为77.77%。其在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但本研究中疗效差于丙戊酸钠。

总之,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且价格便宜,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当患者对丙戊酸钠的症状控制欠佳,或伴有明显肝功损害时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未完全表现,尚需扩大临床观察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580.

[4]杨柳.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889.

[5]汤卫红,娄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0,11(3):1243-1245.

[6]刘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疗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万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安徽医学,2012,33(8):993-995.

【摘要】目的:评价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均给与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中,显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77.77%;疗效对比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首选的药物,但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

【关键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大约为1%[1]。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原因,6 0岁以后老年患者中,45%的癫痫由脑卒中继发。卒中2周内出现的癫痫成为早发性癫痫发作,卒中2周后出现的癫痫发作为迟发性癫痫发作[2]。其危害广泛,一方面加重了脑损伤,另外还可致全身多系统损害,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患者进行分析,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57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为日照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8.07±12.15)岁。对照组共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55±11.02)岁。治疗组早发性癫痫3例,晚发性癫痫27例;对照组,早发性癫痫2例,晚发性癫痫25例。两组比较,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症状未改善着,用地西泮60~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维持12h左右,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电解质紊乱、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对照组用药为左乙拉西坦。其具体用法为起始剂量为250mg/日2次,7天后剂量增加至500mg/日2次。如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3000mg/d。治疗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10~15mg/kg),治疗7天后,可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必要时增加剂量。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给予持续治疗3个月后停药;迟发性癫痫给予持续用药12月后,渐减药直至停药;如果停药后再次癫痫发作,建议患者长期维持用药。服药期间应每月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患者癫痫症状仍有发作,则退出研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均行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以及血常规检查,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控制情况。用药1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复查以上化验指标,此后每隔1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药物疗效、用药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果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达100%;②有效: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③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发作频率减少<50%。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3]。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有脑卒中病史,既往无癫痫发作史,卒中后有2次或以上的癫痫发作,并排除其他原因相关性的癫痫。

治疗效果:治疗组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27例患者的总有效为77.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对比情况,见表1。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均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症状控制,但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治疗组有2例肝功能轻度受损,谷丙转氨酶52u/L。对照组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广谱抗癫痫药物之一,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应用中也同样有良好的疗效[4]。其作用通过增加脑内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经介质的浓度,从而使突触GABA的作用增强,并因此使神经元的抑制性增强,实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丙戊酸钠有效率为86.66%。明显优于左乙拉西坦。控制症状稳定,治疗效果好。但因其作用靶点为神经递质、受体或神经元离子通道,常出现不良反应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力减退等[6]。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比较在作用机制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无明显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或受体的作用。相关报道指出乙拉西坦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突触囊泡SV蛋白上的亚基,在膜囊泡蛋白功能的调节过程中,SV蛋白是关键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传导起到关键性作用,SV蛋白上在癫痫的发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SV2A亚基;左乙拉西坦与该SV2A亚基结合,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抑制经高电压激活的N型钙离子通道,该通道主要位于海马体CA1区域锥体神经元内;左乙拉西坦通过下调脑皮质GABA受体,使其保留在海马内,从而使GAB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强,进一步使神经元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被阻断,抑制其与突触前膜蛋白结合,因此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7]。通常血浆左乙拉西坦不经过肝脏代谢,但可以通过肾脏排泄。因为其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也不受到肝细胞p450色素酶的诱导。因此左乙拉西的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少。本研究中左乙拉西坦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率为77.77%。其在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作用,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小,尤其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但本研究中疗效差于丙戊酸钠。

总之,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中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比较,丙戊酸钠的疗效更明显,且价格便宜,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当患者对丙戊酸钠的症状控制欠佳,或伴有明显肝功损害时可用左乙拉西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未完全表现,尚需扩大临床观察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Balami JS,Chen RL,Grunwald IQ,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J].Lancet Neurol,2011,10(4):357.

[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580.

[4]杨柳.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889.

[5]汤卫红,娄昭君,江雪娟,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0,11(3):1243-1245.

[6]刘阿力.左乙拉西坦治疗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21-222.

[7]徐敏,方琪,董万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安徽医学,2012,33(8):993-995.

猜你喜欢

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
28例确诊原发小儿癫痫症临床分析
左乙拉西坦单药或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开浦兰联合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和丙戊酸钠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小儿癫痫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观察
左乙拉西坦对精神发育迟滞女性癫痫患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