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晏阳初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4-08-08王威洛
王威洛
摘 要: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有诸多启示与借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在这套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部分并不多,但从中传达出的理念对当前的家庭教育有许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晏阳初;家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47-02
晏陽初出生在一个讲求实学的书香世家,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同时,晏阳初曾接受过长期的西方教育,深谙西方文化利弊。晏阳初自己也说他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产儿。
1920年初夏,晏阳初从美国学成归国。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与之前为在法华工服务的经历,晏阳初决定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在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开始专心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这项事业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益良多。
一、晏阳初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主要内容及意义
晏阳初在《乡村改造工作人员九项守则》,较为系统扼要地阐述了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连环推进的逻辑。他说:“不可零碎地做,而是整体连环进行。”这是就早期在定县推进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而言的。
家庭式教育,是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地位,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常与学校、社会式教育结合以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缓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减少家庭中对上学青年、儿童的阻力,培养家庭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是针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中的四大基本问题:愚、穷、弱、私,而展开的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庭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里,占据重要地位,人们与家庭的感情牢不可破,且“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而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更显密切”[1]147。在此,晏阳初充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对平民的教育应注重家庭、家长的教育作用。
此外,晏阳初的个人经历也让他重视家庭教育。晏阳初的母亲曾因他的大哥酒后失态,当着全家人的面痛打他的大哥。这件事让晏阳初一生与烟酒无缘。晚年,他本人就说:“幼年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2]21
(二)家庭式教育与学校式、社会式教育的关系
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学校、社会、家庭三种。三种方式分工合作、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施行平民教育。晏阳初指出:教育的实施方式,学校教育以青少年为主,学校式之外,有社会式及家庭式,使整个社会都浸润在教育的环境中。
按照晏阳初的设置,家庭教育与学校式和社会式的教育要相互联络,共同展开,但是教育对象和方式有所区别和侧重。学校式教育,适合头脑灵活、思想活泼的青年人,施以系统训练,效果显著。社会式教育适合于成年人。成人年龄已长,事务较多,记忆薄弱,只能施以社会式教育,以讲解表演及直观方法为主。家庭式教育主要为家庭中的幼儿和年长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减少年轻妇女受教育的阻力。中国人家庭观念极强,如果家长受过教育,能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就会主动送他们的孩子去读书。这种家庭式教育,与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配合起来,有利于四大教育的贯彻实施,才可以收到最大的效果,更有利于家庭中愚、贫、弱、私问题的解决。
(三)家庭式教育实施的目标、形式、内容
1.主要目标
家庭式教育目标主要有三点。首先,将各个独立自利的家庭,转化为各家联合互助的社会生活;其次,将各家狭小的血缘之爱,扩大为爱民族、爱国家的生命大爱;第三,使农民从家庭的集会中,得到共同生活、共同集会所必要的各种练习,并通过四大教育,实现家庭的社会化和家庭的教育化。
这几个目标是晏阳初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四大教育的任务提出的,他希望通过家庭的自我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一些内容,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同时依据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兴趣,选择自身所需要的教育,促使家庭社会化、教育化,培养家庭责任感。
2.实施形式
根据当时的国情,以横向联系的办法组织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在各实验村先后设立了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等组织,使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以求进步。
事实证明这种组织形式是有效的。1931年5月在河北定县的高头村成立的主妇会,不到一年时间就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果:绝大多数年轻妇女要求读书识字,解放意识增强。
3.教育内容
家庭式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国社会四大基本问题并结合家庭的需要,并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份特点。内容主要是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妇女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晏阳初认为,与学校、社会式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应以道德为重,“我们办公民教育,用家庭方式的教育,在家庭每个份子里,施以公民道德的训练,使每一个份子了解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发扬他们公共心的观念。”[1]163
二、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以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的,在当时的平民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我们学习前人经验时,不能盲目模仿,应根据当下家庭的特点,有选择地借鉴晏阳初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在家庭中,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形成了对社会的最初印象。父母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极为深刻,对他们终身的发展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晏阳初本人对此深有体会。他的传统文化素养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益于幼年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既深且大”,“要想制造有学问有道德的好人,须看家长是否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好人”[1]147。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对整个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仅凭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将培养孩子成才。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特点,而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所以,家长应支持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在平民教育的规划中,晏阳初认为,与学校、社会式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应以道德为重。
从当代教育看,学校教育的优势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孩子为人处世,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从当下社会现实看,家长更专注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个性心理。事实上,对家庭教育而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比学知识考高分更重要。
因此,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既然家庭教育有赖于家长良好的言传身教,那么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细节,让孩子在游戏、谈天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
(三)学习型家庭
晏阳初提出,“家庭的教育化”是每位家庭成员都得到满足其需要的教育,并使其尽可能延续下去,这就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的终身化与全民化,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有着相似之處。
教育终身化的时代,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孩子,范围也不限于学校。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家庭的气氛,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每位家庭成员应根据自身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主动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在无形中促传播着新知识、新理念,接触一些新事物。家庭式的自我学习,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整体素养又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三种教育途径相配合
从宏观教育结构看,人类教育基本由三方面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今所提倡的“三位一体”教育,就是紧紧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关键环节,努力构建未成年人的教育网络。
当下,校园不良事件屡见于媒体,思考之余,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以及这三大教育之间的联系、沟通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学校教育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关注与投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似乎也被动地执行着学校教育的功能,两者各自的作用被忽视,如此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育中,社会、家庭、学校需形成教育合力。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在方向上必须保持基本一致,共同的教育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以避免犹豫徘徊。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让学生在三种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总结
晏阳初在八十多年前的平教实践中,以三种教育方式共同推进四大教育,极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生活。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实验区农村的发展。尽管这一理论也有着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些精髓理论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侯且岸.平民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宋恩荣,等.晏阳初画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3]湖南省武岗师范学校主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张桂敏,李群,李连英主编.现代家庭教育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5]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徐利颖.晏阳初平民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意义[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姜丽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王琦.晏阳初乡村教育实践的现代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金保华.论晏阳初科学普及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2001.
[12]史振厚,田红梅.晏阳初科学思想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