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2014-08-08崔奇
崔奇
【摘 要】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的利润情况历来为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在内的报表使用者所关注。但在现行利润表编报的框架要求下,非经常性损益的存在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水平的真实反映,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要正确判断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和持续盈利能力,必须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干扰和影响,充分关注报表附注中的信息披露,才能清除业绩泡沫和市场泡沫,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非经常性损益; 利润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7-0056-03上市公司年报的利润情况历来为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在内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利润指标不仅是对上市公司一年来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拷问,也是依据其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年报披露不仅万众瞩目,而且也让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煞费苦心,出于或扭亏、或保牌、或增发、或支撑股价等各种因素的考虑,无不竭尽全力。
截至2013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2 469家上市公司在2012年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 544.24亿元,同比基本零增长;两市亏损的公司达到340家(2011年为212家)。沪市954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10家公司出现亏损,比例为11.53%(2011年为8.32%)。然而,实际亏损面要大得多。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数据,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为负数的公司高达243家,比例为25.47%。由此不难看出,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实际利润水平的干扰和盈利能力不足的掩盖。实际上,非经常性损益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用来掩盖经营不善和业绩下滑的真相或美化粉饰报表进行利润操纵的“合法工具”,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而且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判断,在资本市场释放不恰当的信息,制造市场泡沫,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关于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以下简称1号公告)的解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依此定义,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以下两个特性:一是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即非经常性损益经常发生于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领域,如政府财政补助,既非经营活动,也与公司的经营能力无关;或虽与经营活动有关系,如关联交易,由于性质特殊,上市公司往往通过非公允价格的关联交易获得利润,这部分利润不能算作是公司正常经营活动获得的。这一特性直接决定了非经常性损益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二是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有些非经常性损益往往通过一次交易获得,如债务重组,由于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能代表公司的持续获利能力,所以也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这两个特性只要具备其一即可确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从根本上讲,“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是证券监管部门出于对上市公司真实业绩考核的需要及为社会公众投资者提供判断企业正常经营业务盈利能力指标的需要提出的,并不属于财务会计的概念范畴。之所以要考虑非经常性损益,是因为它的存在会对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判断产生影响,因而在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时应充分关注。
二、基于2012沪市年报“扣非”后亏损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为负数的243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由于无法获取年度报告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信息而剔除,因此,分析的有效样本为239个,并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总量、结构、使用频率及对利润影响程度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总量及占比情况分析
在239个样本上市公司中,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总计为-601.37亿元,扣除后为-894.97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净额总计为293.60亿元(如不考虑少数股东权益和所得税影响,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为336.05亿元),占比为48.82%。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具有盈亏影响的为131家,归属股东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为87.03亿元,扣除后为-137.10亿元,非经常性损益总量净额为224.13亿元,占比为257.53%;其余108家亏损公司归属股东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为-688.40亿元,扣除后为-757.87亿元,非经常性损益总量净额为69.47亿元,占比为10.09%。
(二)结构分析
在1号公告中列出的21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不同项目在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中占比有很大差别,对上市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贡献也各不相同,如按影响额(正值,金额未剔除少数股东权益和所得税影响)排序,前5名的分别是:政府补助(140.83亿元,占比41.91%)、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110.91亿元,占比3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31.03亿元,占比9.23%)、债务重组损益(19.62亿元,占比5.84%)、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6.07亿元,占比1.81%)。
可以看出,“政府补助”一如既往地构成非经常性损益的最主要来源,金额超过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四成;“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紧随其后,超过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三成,仅此两项合计,占比就达到非经常性损益总量的近7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益名列第三和第四位是毫不意外的,这两项也历来是公司用来掩盖经营不善和业绩不佳,或进行利润操纵最常用的手段,二者合计金额达到50亿元,占比为15%。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占比并不算高,但总额超过6亿元,说明其作为利润调整“秘密武器”的作用还在充分发挥。此五项合计高达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91.79%。
(三)使用频率分析
上市公司由于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扭亏或减少亏损时,所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前述排名前五位的项目被上市公司使用的频率分别为:政府补助219家;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230家(其中正影响141家,负影响89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100家(其中正影响86家,负影响14家);债务重组损益33家(其中正影响26家,负影响7家);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36家(其中正影响35家,负影响1家)。
此项排序与按结构排序基本重合,排名前二项的“政府补助”“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不仅对上市公司利润贡献巨大,而且是公司用来扭亏或减少亏损的首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不仅能增加利润总额,而且由于是列入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中而倍受上市公司青睐;其余两项使用的频率也很高。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资金占用费”总额只有2亿元,仅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量的0.6%,但是却有高达31家上市公司使用(其中正影响30家,负影响1家),超过“债务重组损益”的正影响家数;“对外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使用的频率也较高,二者合计共有28家公司使用。
(四)对利润影响程度分析
经过对239个样本的统计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具有盈亏影响的有131家,且“扣非”后净利润减少幅度均超过100%;其余108家亏损公司在“扣非”后净利润增加的有21家,减少的有87家。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股东净利润具有正向影响的家数总计达218家,占比91.2%,具有反向影响的仅21家,且影响程度不大。“扣非”后亏损显著缩小(50%以上)的有13家,占比12%,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吉恩镍业,达16倍。
总体来说,非经常性损益对亏损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并不算大,多数为一般影响或影响较小,但对有盈亏影响的公司来说则意义非凡,业绩平均增幅2.5倍,有高达46家公司业绩增幅超过5倍,其中又有14家增幅超过10倍,6家增幅超过20倍,增幅最大的是海润光伏,达193倍。
三、分析结论
(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样本上市公司净利润影响巨大
非经常性损益在沪市全部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也许并不大,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来看,2010年和2011年占比均不足5%,但对于亏损、经营不善、业绩不佳,急于扭亏保牌或掩盖亏损真相的上市公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无疑是最好的“合法工具”。样本公司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总量净额达到公司净利润的近五成,具有盈亏影响的131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为“扣非”前归属股东净利润的2.5倍,也足以说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这些公司的重要性。当然,其占比越大,对净利润真实情况的干扰就越大。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为上市公司用来扭亏和减少亏损
样本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公司有131家,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5家和107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说明上市公司的实际亏损面在扩大的同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家数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整净利润时目的非常明确。尤其是以前年度亏损的公司,为避免“戴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对于“扣非”前后都亏损的公司来说,尽管也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但影响有正有负,10%的占比对净利润的影响并不大,但有13家公司亏损显著缩小,也进一步说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公司亏损的事实。
(三)常规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持续为上市公司所青睐,但新动向值得关注
“政府补助”持续成为对上市公司利润水平影响最大的项目及非经常性损益的最主要来源;“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几乎是从公司内部“增利”的不二选择;“应收账款减值转回”从来都是利润调整的“储备池”;“债务重组损益”一直是上市公司用来实现业绩翻身的经典手段,每一次会计准则中关于债务重组业务处理政策的变化都会在资本市场上掀起重组浪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简便的、成本低的、易于操作的”项目,如委托投资、委托贷款、资金占用费收益、托管费收益等,虽然占比还不大,但却被很多公司所使用,呈扩大趋势。
四、判断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时应注意的问题
利润表的格式和结构是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编制的,但大量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存在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无疑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分析和判断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充分关注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通常体现在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项目中。但对于上市公司采用何种方法及对净利润影响的具体金额,则要关注年度报告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及附注说明。在分析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带有明显目的性的、易于为上市公司操纵的、金额增减幅度大的项目,对比公司利润水平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前后的变化幅度,则从中不难看出上市公司想要掩盖的问题及利润水平真相。
二是关注公司对非经常损益项目的依赖程度。非经常性损益虽然具有暂时掩盖或缩小亏损的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其改善或美化的只是报表列报和相关指标,而不是经营情况和真实业绩。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报表数据和信息披露,如果发现公司连续几个年度持续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扭亏,或业绩时好时坏,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均为亏损,说明公司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已经出现严重问题而且很难改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 陈敏.非经常性损益与利润的区别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0(4).
[2] 陈艳秋,朱靖.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新政策解析[J].财会通讯,2009(25).
[3] 施金龙,刘颖.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J].商业会计,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