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4-08-08刘麒麟向诗余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天柱颈性椎动脉

向 齐,刘麒麟,向诗余

(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 430014)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VBA)缺血,神经受激惹,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所致,又称为椎动脉(VA)供血不足、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1]。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与头颈部体位活动相关的眩晕,多反复发作,且可出现头痛、颈肩痛、耳聋耳鸣、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等伴随症状。笔者自2011年开始,取四神聪穴为主穴,与该病的传统取穴—天柱、风池、百会、大杼穴相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更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72例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部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第二、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和修订意见[2-3],年龄40~70岁,病程大于1个月,眩晕症状发作次数不少于2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2例、治疗组3例脱落,不纳入统计。最终统计的患者中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05±8.31)岁,平均病程(22.70±41.96)月;治疗组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91±2.24)岁,平均病程(24.37±34.68)月。2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取穴:百会,双侧风池、天柱、大杼。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风池穴针尖微向下(朝鼻尖方向),天柱穴直刺,大杼穴针尖略向内斜刺,此3穴均刺入0.5~0.8寸,并予均匀的小幅度提插捻转;百会穴针刺时避开毛囊,由前向后平刺,针刺深度0.5~1.0寸,予均匀的小幅度快速捻转。诸穴充分得气后,选取同侧的天柱穴和大杼穴为1组,加用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舒适为度,1次/d,每次30 min,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

2.2 治疗组 取穴:四神聪、百会,双侧风池、天柱、大杼。操作方法:四神聪穴针刺时避开毛囊,由前向后平刺,针刺深度0.5~1.0寸,予均匀的小幅度快速捻转。余穴及电针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每日针1次,每次30 min,5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

2组均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并对患者随访3月观察症状有无复发。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显示的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以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3.2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4]制订。治愈:眩晕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显效:眩晕及其他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可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而有轻度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好转:眩晕及其他相关症状减轻,但病情仍不稳定,时有复发,略为影响生活和工作;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反而加重。

4 治疗结果

4.1 治疗前后2组患者TCD检测参数比较 见表1。2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种治疗方法均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血供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治疗前后脑TCD比较 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2 2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2。经统计学分析,2组综合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颈性“眩晕”以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属“本虚标实”,常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又因外邪痹阻颈部经络,气血瘀滞,脑失濡养而发。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因素,颈椎发育异常,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退变,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5]。针刺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且疗效较好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6]。风池、天柱、大杼、百会穴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要穴[7],大量的临床报道也证实了其确切的疗效。当代中医学者指出,四神聪穴具有平衡阴阳,安神镇静,醒脑开窍,清利头目,祛风邪活气血等功效。左右神聪与肝经支脉相邻,可协调肝经气血,解痉镇静、平肝泻热,又旁及足太阳膀胱经,可助太阳经气血上注于脑,调神补髓,使脑有所养;前后神聪穴位于督脉之上,督脉“入络于脑”,且为“阳脉之海”,故针刺此二穴可升提督脉气血以濡养脑髓,并能平衡一身之阴阳,使虚者实之,亢者平之,从而使头清目明,眩晕得消[8]。现代研究[9]表明,四神聪其下有左右枕静、动脉吻合网及枕大神经分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上有其独特功能。针刺四神聪穴可直接改善枕部的血供,使血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得以提高,清除氧自由基,并使受损的脑细胞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10];改善血流变学指标,使血管外周阻力及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内径扩大,增加脑血流量[11];同时对交感神经功能进行调节,促进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化学介质的释放,使血管的痉挛得到有效缓解,调整血液流速以及血容量。为治疗颈性眩晕的主穴。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四神聪穴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解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

[1]边新娜,张玉莲.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2):151-152.

[2]佚名.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佚名.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学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5]连树林,丁庆刚,旋静,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32-433.

[6]吕颖,蔡攀,周基松,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71-72.

[7]石涛,韩东岳,李铁,等.四神聪穴的现代应用规律总结[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95.

[8]刘麒麟.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7-18.

[9]龚秀杭.四神聪穴治疗小儿乙脑后遗症[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4):33.

[10]朱克,曹锐.针刺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1999,24(2):87-88.

[11]曲齐生,杨善军,刘跟莉.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对家兔大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C]//黑龙江省学术年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协2006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太阳岛科技论坛,2006:730.

猜你喜欢

天柱颈性椎动脉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七 “摇天柱”“吕祖救疾法”导引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秦天柱:艺术需要慢慢“养”
秦天柱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