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14-08-08

关键词:实力指标体系因子

张 裡 娅

(重庆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067)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甚至个人都迎来了竞争的新时期,实现了一个个城市腾飞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但同时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差异问题,区域的非均衡发展使这种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对社会稳定也会有直接影响。着重对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希望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实力,一方面能够为今后类似地区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构成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找出我国各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制定出正确的竞争策略。

1 国内外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在1975年和1980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评价》和《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两书中提出了国力方程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的目的,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综合国力的基础调查,日本综合研究所对不同职业的800名人士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提出了由国际贡献能力、国际生存能力、国际强制能力构筑的综合国力概念。

1.2 国内研究现状

(1) 根据倪鹏飞的《中国城市竞争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摘要[1],他将城市竞争力分为硬分力和软分力,其中硬分力包括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和聚集力,软分力包括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和开放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倪鹏飞认为对综合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前5个分力依次为:资本力、文化力、设施力、聚集力、科技力。

(2)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岳立、饶斌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2]一文中将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科教文卫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

2 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的现状

建国之初,我国已经形成了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工业布局结构,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新建工业项目大致上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构想。到了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增速还是从经济总量上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李雪苑(2009年)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分析》[3]中指出:我国从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到2010年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从南向北和从东向中、西部移动的两大新趋势,东部地区京津冀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西部地区的整体提升之势位于四大区域之首,区域增长差距扩大趋势减缓。

3 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各地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研究者考虑的角度不同,会设计出不同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进行规范。设计多指标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理论性。

3.2 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选取了26个反映地区经济实力水平的指标,指标的选取参考了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岳立、饶斌《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2]中指标的设置,剔除了参考指标体系中重复的指标,增加了反映地区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的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表1。

在表1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均为正指标。

3.3 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因子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论文选取的地区是中国内地的30个省份。由于西藏自治区统计数据中缺失的指标太多,缺乏太多的统计数据会造成综合指数之间的不可比。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没有包括西藏自治区;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为确保经济实力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正向性,需将指标做正向化处理,由于本指标体系中没有逆指标,所以无需将指标做正向化处理,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考察原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表2)。

表1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 191.817,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α,应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737,根据Kaiser给出了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分析。

首先进行尝试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得到相应的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了5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806%。由于此时得到的未旋转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因此,利用SPSS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为便于得出结论,利用SPSS使输出的载荷矩阵中各列按载荷系数的大小排序,使在同一个公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变量排在一起,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公因子,从而原变量x1,x2,x3,…,x25,x26可分别由各因子表示为

(1)

表3 主成分列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x10,x11,x12,x13,x21,x24,x25,x26上的载荷值都很大。x10,x11,x12,x13,x21,x24,x25,x26是反映地区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因而F1为反映地区科技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公共因子,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高,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现代化建设程度越大。

公共因子F2在x1,x2,x3,x4,x20,x22,x23上的载荷值都很大。x1,x2,x3,x4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x20,x22,x23是反映地区科技发展规模的指标,因而F2是反映地区发展规模的公共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

公共因子F3在x5,x6,x7,x8,x9上的载荷值都很大。x5,x6,x7,x8,x9是反映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指标,所以公共因子F3是反映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公共因子,其得分越高,表示地区的基础设施越全面,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总体偏高。

公共因子F4在x17,x18,x19上的载荷值都很大。x17,x18,x19都是反映地区绿化水平和居住环境水平的指标,所以F4是表示地区环境水平的公共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示地区的卫生环境水平比较高。

公共因子F5在x14,x15,x16上的载荷值都很大。x14,x15,x16是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指标,所以F4是表示地区产业结构的公共因子,其得分越高,表示地区的产业结构越合理。

4 地区经济实力综合得分的计算与分析

4.1 计算因子得分

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此操作可直接在SPSS完成,6个公共因子得分见表3。

4.2 计算各省市的综合得分并排序

(1) 计算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根据上述的因子得分,论文以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从而得到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结果见表4所示,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F=(25.063×F1+24.921×F2+22.992×F3+8.972×F4+5.859×F5)/87.806

(1)

(2) 根据公式(1),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后,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所得结果见表4。

表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5 结 论

(1) 中国各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的态势是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各省市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及边远省份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较后,其余省份的综合经济实力基本上处于中游。

(2) 重庆作为直辖市,其经济实力排名处于中下游,可以看出它与其他3个直辖市还有较大的差距。重庆的经济实力排名为19,说明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重庆市的经济持续发展。

(3) 总体来说,中西部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额、科学技术水平、科技发明数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其中,对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人力资本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也大不相同。西部地区劳动力优势是成本低,但随着产品结果的优化和升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优势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些都造成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劣势地位,从而其经济实力也较低。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提高其文化水平,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投入,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2] 岳立,饶斌.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1):155-157

[3] 李雪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分析[J].特区经济,2009(11):22-24

[4] 罗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0-33

[5] 邹腊英.主成分分析法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J].中外企业家:区域经济,2011(7):47-48

猜你喜欢

实力指标体系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实力抢镜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