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4-08-08金昕陈松徐劲松
金昕+陈松+徐劲松
摘要:企业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究竟何种知识管理方式方法对技术创新更为有效?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四种典型方式,即知识内容积累、人际网络构建、业务流程融合和核心能力培育。然后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理论框架。通过调研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人际网络构建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显著正向影响最大;基于业务流程融合和知识内容积累的方式对研发生产活动表现出显著贡献;采用人际网络构建和核心能力培育对验证上市活动相对有效。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践可行路径。
关键词: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4)03001506doi:10.11847/fj.33.3.15
Abstract:Enterprise has many kind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But what kin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ur kinds of typical approaches for enterprises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advanced; they are knowledge content accumulation, human network building, 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cor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Then, an empir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set up and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put forward. And with the data of survey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empirically checked throug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uman network buil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ncept idea activit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content accumulation approaches have greater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activiti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duction; and on the verification and listed phase, human network building and cor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relatively effective.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practical feasible path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tructural equations
1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技术创新复杂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获得技术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必定离不开知识的获取、共享、整合和应用等知识管理活动。然而,企业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效果并非都很理想,而且在成功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企业中,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这些现象表明,不同企业构建知识管理的水平存在异质性,不同的知识管理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尽管理论界对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方面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已有相关研究还存在两个不足之处:(1)在知识管理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1~5]、知识共享[6~10]、知识整合[11~14]、知识吸收[15~18]等单项研究,缺乏从知识管理方式选择视角探讨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2)在技术创新方面,多数研究以技术产品创新绩效为主,未能反映技术工艺创新绩效;在指标的构建上存在一定的短期效应和表面性,仅能反映已显现的创新绩效,未能反映对显现绩效起支撑作用的创新过程的绩效[19],从而割裂了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机制,导致企业“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分析框架的缺失,也就无法解答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合适的知识管理方式以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实际上,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构建属性,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构建和管理知识的水平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的绩效,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的绩效。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方式选择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视角出发,对企业知识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以突破该研究视角的瓶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理论框架并提出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数据收集与检验,运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各种知识管理方式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绩效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践可行路径。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基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实践,全面认识企业的各种知识管理方式;运用320份企业调研数据,检验不同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效用,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在丰富已有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绩效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活动的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和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提供重要参考。
2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与创新绩效
2.1企业知识管理方式
OECD[20]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可以把知识型经济中重要的不同知识分成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以及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根据OECD对知识型经济中知识的整编归类,结合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具体实践,可将企业知识定义为如下几类:(1)信息型知识(Knowwhat):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业务数据等结构化信息,以及文档、记录、消息等非结构化信息。(2)人力型知识 (Knowwho):以人为核心的员工技能、专家资源、人际关系等。 (3)结构型知识(Knowhow): 以技术、业务、职能等的安排为核心的流程、制度、方法等。(4)战略型知识 (Knowwhy):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能力、方法和经营模式,以及组织特有的创新机制、文化理念等[21]。
金昕,等: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Vol.33, No.3预测2014年第3期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知识进行控制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22]。对应于四类知识,结合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本研究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知识内容积累、人际网络构建、业务流程融合以及核心能力培育。知识内容积累方式通过科学的分类体系搭建企业的知识仓库,实现对信息型知识的有效沉淀和管理,从而达到以往成功经验复用和避免知识资本流失的目的,其典型实践有检索工具、文档管理、知识地图、Elearning;人际网络构建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基于虚拟组织和社会网络的思想,构建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知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挖掘并沉淀核心员工的隐性知识,并塑造开放、创新的知识共享文化,其典型实践有实践社区、专家黄页、即时通讯、工作圈;业务流程融合方式通过识别企业的核心流程,并对核心流程中相关的输入、输出以及知识支撑进行有效梳理和固化,从而实现流程和知识的完美嵌套,以提高流程的执行效率和成果质量,其典型实践有流程地图、关键业务活动管理、流程导向的知识支撑;核心能力培育方式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行业竞争中所需具有的差异化甚至超越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智力资产的识别、构建、保持乃至创新,并形成持续运营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其典型实践有能力中心、开放式创新机制、文化等。
2.2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将技术变为商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23],是一个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动态循环过程[24]。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描述及划分已有大量深入研究,如技术推动型或需求拉动型的线性模型、交互模型、链环模型、综合模型和第五代系统集成网络模型等[25]。这些模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都围绕一个中心轴展开研究,即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26]。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产生技术创新构思、技术创新构思的评价、开发试验模型、工业原形的开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初步实际应用或技术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采用和技术创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创新扩散[27]。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活动阶段:一是概念构想活动;二是研发生产活动;三是验证上市活动。概念构想活动是指创意的产生、构想的形成、可选架构的确定以及进行可行性评估。研发生产活动是指详细设计与增量开发、模块调测、系统集成测试和制造等。验证上市活动是确保产品或工艺具备市场发布的成熟度,主要涉及原型机测试、制造系统验证、认证以及销售模式确定等各项工作。以过程为基础建立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人物是Chiesa等[28]。本研究在参考Chiesa等提出的过程创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创新过程的三阶段分法,提出概念构想活动阶段主要包括创意数量、立项数量、立项用时和客户参与度;研发生产活动阶段主要包括研发成本、研发进度、研发质量和制造费用;验证上市活动阶段主要包括验证通过率、决策效率、性能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2.3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技术创新绩效涉及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活动过程。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在技术创新绩效上。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很多,由于不同学者的分析角度和选择评价方法的不同,导致所采用的具体的绩效指标也有一定的差别。本研究通过统计,将出现频次最多的四项创新绩效指标作为本文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即公司近3年来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数、重大改进产品数、新产品销售率和专利申请数。
3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方式的选择影响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不同的知识管理方式及其组合运用对于技术创新过程及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本文将知识管理方式、创新过程活动和创新绩效放入一个框架模型中进行研究。
图1知识管理方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模型3.1知识内容积累方式和技术创新过程
知识内容积累方式,通过从各种内外部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管理和维持多种知识库,实现对信息型知识的有效沉淀和管理,从而达到以往经验的成功复用和避免知识资本流失的目的。因此其主要运作模式是强调通过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将技术诀窍、最佳范例、经营战略、客户信息等整理成文字材料,进行集中并推进共享。而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来说,如果能有效复用以往成果,避免不必要的试错行为,应能有效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和降低创新成本。比如华为公司建立了强大的研发知识库,并在研发过程各个关键节点上引入了“事前学”、“事中学”、“事后学”方式,以充分发挥知识库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内容积累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2知识内容积累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生产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3知识内容积累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验证上市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3.2人际网络构建方式和技术创新过程
人际网络构建方式,源于虚拟组织和社会网络的思想,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知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实现核心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沉淀,并塑造开放、创新的知识共享文化和机制。在新产品的创新过程中,一般包括研发(R&D)、设计、制造、营销等职能[29]。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业务调查和需求分析,并经过系统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发布,到运营维护的多阶段实施过程。在这样的复杂系统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知识的重大背景转换与衔接,任何人都难以同时兼顾这样的多领域知识要求和完成各领域知识之间的平滑转换。这就要求组织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建立适当人才有效结合的人际网络。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寓于人际网络中的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战略价值以及人际网络对于知识交流与创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0]。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人际网络构建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5人际网络构建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生产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6人际网络构建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验证上市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3.3业务流程融合方式和技术创新过程
业务流程融合方式通过识别企业的核心流程,并对核心流程中相关的输入、输出以及知识支撑进行有效梳理和固化,从而实现流程和知识的完美嵌套,以提高流程的执行效率和成果质量。技术创新过程实质上是在有限理性条件下逐步试错的搜寻过程。就企业行为而言,边际搜寻倾向的现实结果往往就表现为企业行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倾向[31]。而业务流程融合方式使知识驻点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流动,形成大大小小的主流程和支流程贯穿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利于项目的实施和管控。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业务流程融合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8业务流程融合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生产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9业务流程融合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验证上市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3.4核心能力培育方式和技术创新过程
核心能力培育方式旨在帮助企业掌握对于其自身而言的核心智力资产,对其进行识别、构建、保持乃至创新,并形成持续运营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企业在执行研究开发的战略过程中,通过引入核心能力培育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埋藏在企业内未获得有效应用或零星分散于组织内部的核心知识资产得到有效应用;一方面在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将某些与此联系不太紧密的知识资产进行变卖和整理,以推动知识资产收益率的提升[32]。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0核心能力培育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11核心能力培育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生产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H12核心能力培育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验证上市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3.5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
过程和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良好的创新绩效必然来自于良好的创新过程作为保障。技术创新过程是从客户需求、概念形成、产品开发、上市,一直到生命周期的完整过程。成功的技术创新过程将会使产品能够更加满足客户的需要,加快企业市场反应速度,缩短开发周期,减少报废项目,减少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生产性、可服务性等,从而为企业带来新产品数、重大改进产品数、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利润率、专利申请数和企业整体效益等创新绩效指标的显著提升。而技术创新过程活动的不完善将大大降低创新效率和效果,甚至导致创新活动的失败。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4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生产活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5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验证上市活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4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1量表设计
为了开发出能够准确反映知识管理方式选择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量表,本研究的量表问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度量方法形成调研题项,并进行适当修正。(2)根据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以及访谈结果而设计。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知识内容积累型、人际网络构建型、业务流程融合型和核心能力培育型,主要参考了文献[20,21],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及访谈结果设计了14个测量题项,其中知识内容积累包括知识仓库搭建、知识内容输入、知识内容应用和运营保障机制;人际网络构建包括社区平台搭建、社区应用推进、员工交流互动和社区运营机制;业务流程融合包括流程梳理固化、流程知识地图和流程知识推送;核心能力培育包括核心能力识别、能力中心构建和能力转移应用。技术创新过程的12个测量指标主要参考了文献[28],并进行了适当修正。创新绩效的具体数据由于获取比较困难,本研究对创新绩效的衡量采取非具体可量化的指标,选取了文献出现频次最多的4项测量指标。在量表初步问项形成后,邀请了3位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对问项的表达和语义进行审查,对于不恰当的用词和表达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得问项更加清晰、简洁。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衡量,正向计分法设计。
4.2样本来源
调查问卷主要委托上海蓝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发放,该公司是一家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所面向的客户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管理成熟度及应用。委托该公司进行问卷发放,所回收的问卷对于研究知识管理方式选择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笔者利用与该公司进行中国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标准构建项目合作的机会,在走访企业的期间,通过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沟通访谈,现场填写并立即回收了部分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问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36份,最终有效问卷320份,满足研究方法对样本数量的要求。
有效问卷中,根据行业归类,软件及通讯业占30.63%,制造及能源业占25.01%,建筑与地产业占13.75%,金融和咨询业占9.99%,商贸与物流业占9.37%,科研机构占7.5%,其它占3.75%;根据职务归类,CIO占38.12%,专业技术人员占25.63%,中高层管理人员占11.25%,董事及总经理占8.75%,专家学者占5%,行政人事占3.75%,市场营销占3.13%,其它占4.37%。
4.3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探索性因子分析
(1)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因子分析。14个测量题项的KMO检验值为0.834,大于0.6;同时Bartlett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是0.000,小于 0.01,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SPSS 18.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因素解释了数据中71.724%的变异,且在同一个构面中若干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因此本研究所设计的测量题项能够较好地测度企业知识管理的4种方式,不存在需要删除的题项。
(2)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因子分析。16个测量题项的KMO检验值为0.876,大于0.6;同时Bartlett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是0.000,小于0.01,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因素解释了数据中76.263%的变异,且在同一个构面中若干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因此本研究所设计的测量题项能够较好地测度技术创新过程的三阶段活动和创新绩效,不存在需要删除的题项。
4.3.2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AVE值均大于0.6,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根据信度和效度检验的评判标准,各变量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量表的区别效度方面,本研究通过比较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变量自身的Cronbachs α值进行衡量。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自身的Cronbachs α值,因此这几个变量之间具有区别效度。
4.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应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来验证企业知识管理方式选择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假设。 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和容许自变量、允许较大弹性测量等优点,是一种综合运用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肯证式因素分析而形成的数据分析工具。因此,采用结构方程解决知识管理方式选择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这类多因多果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AMOS 17.0 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与检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采用卡方与自由度之比、GFI、CFI、RMSEA等指标来衡量拟合效果。其中,卡方与自由度之比(χ2/df )为1.697,小于2;RMSEA为0.066,小于0.08的标准;NFI为0.929,CFI为0.969,GFI为0.953,AGFI为0.912,均符合“大于0.9”的理想标准。由此可见,本研究模型的拟合优度符合国际惯例“大拇指法则”的评判标准,有六项拟合指数在参考值范围之内,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在模型拟合较好的基础上,通过运用AMOS 17.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标准化路径系数和p值,见表1。可以看出,除了知识内容积累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概念构想活动具有正向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其余14项假设均通过了检验,其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均具有统计的显著性。
表1标准化路径系数
假设路径标准化
路径系数p值检验
结果H1知识内容积累→概念构想0.1380.071未通过H2知识内容积累→研发生产0.5940.000通过H3知识内容积累→验证上市0.2480.002通过H4人际网络构建→概念构想0.5660.000通过H5人际网络构建→研发生产0.4260.000通过H6人际网络建构→验证上市0.6020.000通过H7业务流程融合→概念构想0.2790.001通过H8业务流程融合→研发生产0.6040.000通过H9业务流程融合→验证上市0.3460.000通过H10核心能力培育→概念构想0.4170.000通过H11核心能力培育→研发生产0.4110.000通过H12核心能力培育→验证上市0.5000.000通过H13概念构想→创新绩效0.5780.000通过H14研发生产→创新绩效0.4880.000通过H15验证上市→创新绩效0.5590.000通过
5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方式—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绩效”理论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各种知识管理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绩效方面的影响机制。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概念构想活动时,采用人际网络构建的知识管理方式对其显著正向影响最大,达到了0.566, 说明技术创新中创意的产生、构想的形成、架构的确定以及可行性评估需要较多的异质性群体的参与,异质性群体参与越多,越容易通过思想上的碰撞而产生技术创新的构想和完善构想的设计。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研发生产活动时,基于业务流程融合的知识管理方式对其正向影响最大,达到0.604,其次是知识内容积累方式,为0.594,因为现代企业的设计开发与迭代越来越多是基于复杂的产品和技术,详细设计与增量开发、模块调测、系统集成测试等等会涉及到众多的项目组横向和纵向运作,这就需要大大小小的项目指导流程、管理流程和使流程贯穿其中并且需要随时调用各知识驻点上的已有信息。企业在进行验证上市阶段活动时,采用人际网络构建和核心能力培育的知识管理方式,相对有效,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602和0.500,是因为该阶段所包括的原型测试、系统验证、认证以及销售模式确定等各项工作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并取决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概念构想阶段活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最大,其路径系数为0.578;验证上市阶段活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为其次,其路径系数为0.559;研发生产阶段活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相对最小为0.488,从中可以发现,满足和引领市场与客户需求的概念构想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首要因素,创新构思是研发生产和验证上市的基础。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现状,提出以下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建议,以供企业参考。第一,企业应基于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特点,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和创新活动中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方式或组合,以期达到最大效果。本研究表明,不同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有着不同的影响机制,进而影响创新绩效,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方式应遵循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二,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过程的各阶段活动均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必须对其创新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在概念构想阶段,要充分调动个人、组织、内部、外部等利益攸关者参与;在研发生产阶段,要加强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已有流程和知识库的作用;在验证上市阶段,邀请客户参与和验证,以利于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推向市场和满足客户要求[33]。第三,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落地,如知识库、专家黄页、岗位地图、在线学习、流程地图、关键业务活动管理、即时通讯、能力中心、创新价值链管理等,不断丰富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并与具体业务紧密结合,使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方式选择时能够有更多的主动性。参考文献:
[1]Ikujiro N.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7, 85(5): 162171.
[2]Watson S, Hewett K. A multi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knowledge reus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2): 141172.
[3]Hong J F L, Snell R S, EasterbySmith M. Knowledge flow and boundary crossing at the periphery of a MNC[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9, 18(6): 539554.
[4]蒋樟生,胡珑瑛.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决策的主从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4):1925.
[5]关涛.知识特性对跨国公司选择知识转移工具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33(5):7994.
[6]Bock G W, et al..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 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 MIS Quarterly, 2005, 29(1): 87111.
[7]Hong P,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7(2): 102112.
[8]Yang S J H, Chen I Y L. A social networkbased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over peertopeer net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6(1): 3650.
[9]柴国荣,宗胜亮,王璟珮.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共享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2):295306.
[10]李纲,刘益.知识共享、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03107.
[11]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c Sience, 1994, 5(1): 1437.
[12]Argote L, McEvily B, Reagans R. 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 571582.
[13]陈力,鲁若愚.企业知识整合研究[J].科研管理,2003,(3):3238.
[14]佟泽华,韩春花.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知识集成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4):564571.
[15]Zahra S,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bil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 185203.
[16]Todorova G, Durisin B. Absorptive capacity: 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3): 774786.
[17]Fabrizio K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2): 255267.
[18]张德茗,李艳.科技型中小企业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和实现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3):5667.
[19]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3):8691.
[20]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A]. OECD 1996 Conference[C]. Head of Publications Service, Paris, 1996. 1213.
[21]Jin X, Chen S, Wang 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and benchmarking practices in Chinese enterprises[A]. 2013 Proceedings of PICMET13[C]. San Jose State Press, San Jose, 2013. 14041414.
[22]李海刚,吴蓓蕾.网络环境下流程导向的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185188.
[23]Shantz J R.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learning transfer platform[D]. Dissertation of the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3. 1025.
[24]Utterback J M, Acee H J.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n expanded 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 9(1): 117.
[25]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0259.
[26]吴成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关键耦合域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151155.
[2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26130.
[28]Chiesa V, Coughlan P, 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2): 105136.
[29]陈松,冯国安.技术创新中的职能分工[J].科研管理,2005,26(1):2428.
[30]Cross R, Parker A. The hidden power of social networks: understanding how work really gets done in organization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USA, 2004. 120.
[31]谢咏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2934.
[32]野中郁次郎,绀野登.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赵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9.
[33]金昕,陈松,夏敬华.基于企业2.0的群体式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