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甘草酸镁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探讨

2014-08-07曾水平

当代医学 2014年32期
关键词:甘草酸湿疹甘草

曾水平

异甘草酸镁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探讨

曾水平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收治的湿疹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80)。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8.75%(71/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25%(5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5/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1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湿疹;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药物安全性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之一,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损及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本研究对江西省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收治的160例湿疹患者进行异甘草酸镁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收治的湿疹患者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19~58岁,平均(37.35±6.73)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37±1.29)年,随机均分为2组(n=80)。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损以及皮肤瘙痒的症状,符合湿疹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湿疹;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器质性疾病;本次治疗均按照自愿原则。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本次治疗期间均进行皮内试验、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IgE抗体及斑贴过筛试验等检查,寻找致敏原,同时注意避免用力搔抓、热水烫等外界不良刺激,忌辛辣刺激行食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31,2011-04-18)60mg/次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2,2010-09-30)50mg/次静脉滴注,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3](1)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法,将红斑、丘疹、表皮剥脱、苔藓化根据其严重程度分别记分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按照皮损面积分别记分为:0分(无皮疹)、1分(<10%)、2分(10%~19%)、3分(20%~49%)、4分(50%~69%)、5分(70%~89%)、6分(>90%);皮肤瘙痒症状分别记分为:0分(无瘙痒)、1分(轻度瘙痒)、2分(中度瘙痒)、3分(重度瘙痒);(2)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优秀(皮损消退达90%以上,瘙痒症状完全消失)、良好(皮损消退70%~89%,瘙痒显著减轻)、尚可(皮损消退达40%~69%,瘙痒减轻,但仍有发生)、较差(皮损消退40%以下,且瘙痒症状无明显改善)4个等级。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3)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肌力降低、颜面水肿、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分)

2.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88.75%(71/80),明显高于对照组66.25%(5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n)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出现2例肌力降低、1例颜面水肿、2例下肢水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6.25 (5/80),而对照组出现6例肌力降低、4例颜面水肿、7例下肢水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25(1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湿疹是皮肤炎症性反应,其病因复杂,包含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湿疹的皮损形态呈多样性,皮疹可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特别是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见,且往往呈对称性,发作时患者自觉瘙痒剧烈,因此湿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湿疹的病程无明显的规律性,经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4-5]。临床上常通过静脉滴注的方法,以糖皮质激素和甘草制剂来治疗湿疹,前者抗过敏、抗炎作用较强,对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因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激素的长期应用可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骨质疏松、水钠潴留、血脂升高、加重感染等,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得不偿失[6];后者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对局部炎症反应、角化、渗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甘草制剂对11β-羟甾醇脱氢酶(11β-HSD)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降低类固醇代谢速度,两者协同作用效果更佳[7],据调查研究显示,其治愈率为53.51%~85.68%,但由于前几代甘草制剂的甘草酸浓度较低(约30%),且引起颜面、下肢水肿、肌力降低等假性醛固酮不良反应明显,因此经过研究新型药物第四代甘草制剂-异甘草酸镁应用而生,该药物克服了前几代甘草制剂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药物中甘草酸的浓度(最高可达99%),其治疗效果明显增强,同时在研制的时候去除了β体、纯化为α体,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8]。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郭金竹,李邻峰.门诊湿疹皮炎患者干皮症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3):143-145.

[2] 刘瓦利.湿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8-19.

[3] 何瑾亮.慢性湿疹39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1):117-118.

[4] 王磊,陈力.湿疹的病因研究及中西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20-221.

[5] 刘瓦利,杨蓓蓓.湿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16-18.

[6] 赵篱陶,黄慈波.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23-28.

[7] 王娟.甘草制剂在部分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17-18.

[8] 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5):83-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104

江西 333000 江西省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曾水平)

猜你喜欢

甘草酸湿疹甘草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中甘草酸铵含量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