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管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2014-08-07邓秋玲

当代医学 2014年32期
关键词:凝血酶胃管乙组

邓秋玲

胃管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邓秋玲

目的 比较胃管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2013年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75)。甲组通过胃管给凝血酶,乙组通过口服给凝血酶,2组其他治疗相同,比较疗效。结果 甲组患者血压、心率平稳,血红蛋白稳定,黑便减少,与乙组相比前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管给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

胃管给药;口服给药;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根据患者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出血性质、年龄及循环系统的代偿功能不同[1],可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发热等不同的症状,如未及时治疗,患者循环血量迅速减少可导致休克,严重可危及生命[2],因此选择有效、经济的方法对于这类患者的救治十分关键。本研究对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凝血酶止血,比较胃管与口服给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75)。诊断标准:(1)患者有呕血、黑便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临床表现;(2)呕吐物或黑便隐血实验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3)排除咯血,口鼻咽喉部的出血及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便[3]。甲组男37例,女38例,年龄26~83岁,平均(53.1±6.4)岁,其中消化性溃疡2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3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18例,胃癌4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2例,胃手术后吻合口溃疡3例,其它4例;乙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25~84岁,平均(52.7±5.4)岁,其中消化性溃疡19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5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16例,胃癌6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2例,胃手术后吻合口溃疡2例,其它5例。对比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于入院后即行留置胃管,在抽尽胃内容物后将凝血酶(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41,200U/瓶)用生理盐水溶解为50U/mL的溶液

20mL后从胃管注入,夹闭胃管,每3h灌注1次,直至出血停止后1d,在注药前注意要先从胃管内抽出其胃内容物,并注意观察其颜色;乙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口服给药的途径给予50U/mL的凝血酶溶液20mL,每3h给药1次,直至出血停止后1d;除给予凝血酶的途径不同外,2组一般治疗及补充血容量等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按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黑便的次数、体积、质地,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连续观察3d以追踪确认。如出现:(1)血压平稳无明显下降,心率无明显波动;(2)黑便减少,粪便成形,变干燥;(3)排除输血等因素后,血红蛋白无进行性下降等情况者,说明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乙组患者分别记录治疗后24、48、72h的血压、心率、黑便、血红蛋白的监测结果(见表1)。采用留置胃管给予凝血酶的甲组患者血压、心率平稳,黑便减少、成形或转黄的情况及血红蛋白无进行性下降的情况在24、48h均优于口服凝血酶的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稳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黑便及血红蛋白比较(n)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因其出血量大而常造成失血性休克,在细致的观察和正确、迅速的判断病情后及时选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及全面的抗休克治疗十分重要。首先要明确出血部位,综合出血的原因正确估计出血量,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如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来确定输液和输血的速度,同时注意观察呕吐成分及是否有黑便,排便的多少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或是有不同部位的出血,通过动态的监测,可以迅速发现病情的变化,以及时有效地作出相应的处理。目前,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止血、内镜止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三腔二囊管气囊压迫止血等[4],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尚缺,且因为止血药物种类多,疗效各有不同,给药途径也是各异的,给治疗造成了困扰,因此选好恰当的药物,对应使用不同的给药途径[5],可以提高止血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凝血酶由猪血提取而得,它能直接与出血位置的纤维蛋白原反应,使其转换为纤维蛋白[6],促进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7],同时凝血酶还能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释放活性因子,促使纤维蛋白凝块连接更加的紧密,从而加固止血[8]。

由以上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使用胃管给药的甲组患者在各指标明显看出治疗有效的例数明显优于使用口服给药的乙组;但在72h后2组差异不是十分显著,可能原因为2组患者的内环境均已相对稳定,出血得以控制。相关研究显示,凝血酶可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但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可明显影响其止血效果。综合本研究可知,口服给药由于使得凝血酶得以与胃内的积血反应,降低药物在出血局部的浓度,患者出血相关症状缓解不佳;而经胃管给药,胃内积血减少,药物作用于出血部位的浓度上升,患者出血相关症状缓解较好。但到72h后,患者内环境趋于稳定,因此出血症状均缓解较好。

综上所述,通过胃管给药在一定时间内要优于口服给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高旭珍,张晓哲,王慧,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秘的观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01-102.

[2] 张松.奥美拉唑治疗非食管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98-4298.

[3] 刘志敏.泮托拉唑钠加云南白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5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1):4304-4305.

[4] 黄晓春.床旁内镜钛夹钳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14):2233-2234.

[5] 王捷鹏.泮托拉唑钠联合木糖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18):83-84.

[6] 宋福秀.善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4):146-147.

[7] 魏新盛.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8):144-144.

[8] 李岳鹏.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4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8):43-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43

江西 332400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邓秋玲)

猜你喜欢

凝血酶胃管乙组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