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景区(点)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08-06刘爱萍
刘爱萍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当前,桂林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这就要求桂林的旅游设施、旅游景区管理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必须与世界接轨,达到国际化水平。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翻译、公示语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水平是影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是外国游客体验异域文化时的第一参照物。因此,桂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国游客对该景区(点)甚至桂林这座旅游名城的认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及其发展。鉴于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明确景区(点)等文本材料的翻译规范,使景区(点)的翻译既简洁明了又能充分表达出源语语义和文化内涵,就能够促进桂林涉外旅游发展,提升桂林的国际旅游品牌城市形象。
有关桂林旅游文本材料的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和业界的重视。李正南对桂林景区(点)名称翻译的规范性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指出桂林一些景区(点)名称的翻译很不确切,应统一翻译标准和确定翻译文本[1]。傅治夷从文本效度和信度出发,探讨了桂林市旅游景点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2]。苏安以桂林旅游景点为例,从语用翻译学视角来探讨旅游标识语翻译策略。她指出在旅游标识语翻译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翻译的语用等效问题,尽量符合英语语言习惯[3]。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桂林旅游文本材料英译研究》的硕士论文中,作者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桂林旅游文本材料英译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4]。但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对桂林旅游景区(点)的翻译文本还缺乏系统化研究,也较少见从宏观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本文试图根据方梦之教授的“达旨—循规—共喻”的应用翻译原则,对桂林旅游景区(点)的翻译文本进行系统化研究,提出翻译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论证翻译策略正确与否,从宏观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旅游景区(点)翻译的原则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5]旅游景区(点)翻译是旅游翻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翻译实践活动,因为在旅游景区(点)翻译中,需要翻译成英文的汉语专有名词可谓包罗万象,有很多独具中国特色、富含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的汉语景区(点)名称很难有效地通过英文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同时,旅游景区(点)翻译,有时往往是不得不翻、翻错、翻错不知其错、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从而在语言和文化传播方面不知不觉造成难以量化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旅游外宣材料中,旅游景区(点)翻译采用的原则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绳,更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
翻译原则是旅游景区(点)翻译的核心问题。结合中西翻译理论的要素与旅游文本特点,旅游景区(点)翻译应采取方梦之教授的“达旨—循规—共喻”的原则,才能使译文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达旨”是指达到目的,传达要旨,也就是说在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达到译者的目的;“循规”是说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规范,顺应民族文化,包括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历史传统、心理意识等;“共喻”是通过采取翻译策略,使读者畅晓明白。“达旨”、“循规”、“共喻”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作用。因此,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译者应以达旨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规范,力求达到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共喻的结果。
二、桂林主要旅游景区(点)翻译存在的问题
根据桂林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桂林市现有国家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3处,以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银子岩、龙胜温泉等为特色的自然资源与龙脊、灵渠、桂海碑林、王城、印象·刘三姐等为特色的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但是,笔者通过对桂林旅游景区标识牌、宣传册、出版物、桂林市旅游网站、英语导游教材、双语地图等主要旅游外宣媒体进行调研,发现桂林市旅游景区(点)的汉英翻译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规范。
(一) 旅游景区(点)名称翻译的不统一问题
旅游景区(点)的名称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桂林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发现很多景区(点)名称在不同的宣传媒介上同时存在两三种甚至更多的英译名,甚至有的景区(点)入口处导游图上是一个译名,景区内标识牌上却是另外一个译名。这些景区(点)名称的不同翻译,对桂林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许一看就明白哪些指的是同一处,但对于初来乍到游览桂林风景的外国游客来说,往往容易感到迷惑。比如,对“漓江”的翻译,有的译为“Li River”,有的是“Lijiang River”。又如,“象鼻山”译为“Elephant Trunk Hill”,也有译成“Xiangbishan Hill”。“伏波山”有的译成“Fubo Hill”,有的译成“Whirl-pool Hill”,还有的译成“Wave Subduing Hill”。“独秀峰”有译为“the Unique Beauty”,有译为“Duxiu Peak”,也有译为“Solitary Beauty Peak”。“叠彩山”分别有“Folded Brocade Hill”、“Diecai Hill”、“Piled Silk Hill”等几种译名。“摩崖石刻造像”有的译成“Statue Carved Stone on the Cliff”,有的译成“Stone Carvings”,也有的译成“Stone Inscriptions and Figures”。如此多的译名先不管翻译质量的好坏,单是一名多译,便会使外国游客产生不解,给国际旅游者在信息搜集和信息服务方面造成了诸多的错觉和不便。因此,解决桂林旅游景点名称一名多译的问题,很有必要对旅游景点的翻译进行规范。
针对一名多译的现象,笔者给出以下建议:(1)专名为单字时,应采取“通名专名化”的译法,即专名和通名用汉语拼音译出,再加上通名的英文翻译。如尧山为“Yaoshan Mountain”,资江为“Zijiang River”。(2)在尊重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宜采用意译法。如叠彩山,为了突出元晦笔下“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的叠彩山神韵,宜采用意译法“Folded Brocade Hill”。再如伏波山,应意译成“Wave Subduing Hill”,以形象地的描述它遏波伏澜的特点。(3)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的专名已失去其所指称的意象或性质时,采用音译+意译法。即专名用汉语拼音译出,通名采用意译法。如漓江的翻译,不用翻译出“漓”的“清澈”本意,应译成“Lijiang River”。(4)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的翻译应遵循灵活性原则,同一汉语名称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翻译。如榕湖因两岸遍植榕树而得名,宜被译为“Banyan Lake”,但在用于冠名时只能音译为“Ronghu”,榕湖饭店的正确译法是:Ronghu Hotel。(5)旅游景区(点)名称较短时,应采用顺译法,即“先译专名,后译通名”,如灵渠为“Lingqu Canal”;旅游景区(点)名称较长时,应先译出通名,再译专名,如靖江王陵为“The Mausoleums of Jingjiang Princes”。
(二) 旅游景区(点)文本翻译的语用失误问题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是指语言使用者没有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进行翻译,把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直接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后者是指在语言交际中,虽然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语句,但交际者因不了解或忽视了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在桂林市目前的旅游景区(点)英译中,存在着诸如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及文化误译等语用失误问题。解决这些翻译问题的策略,是恰当的运用 “达旨—循规—共喻”的翻译原则,才能使译文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按照此翻译原则,翻译时,可以不拘于原文形式,采用长句短译、增译减译等方法,达到译者的目的;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规范,顺应民族文化,包括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历史传统、心理意识等;通过采取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畅晓明白。
1.拼写错误
在桂林的外宣材料中,拼写错误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叠彩山景区的“仰止堂”标识牌上的翻译写作“Revrence Hall”,很明显“Revrence”漏了一个字母 “e”,应写作“Reverence”。伏波山景区的“千佛岩”译作 “Thouaand Buddha Cave”,“Thouaand”的正确拼写应是“Thousand”;试剑石译作“Swcrd-testing Rock”,“Sword”被误写成了“Swcrd”。靖江王府景点的“雕栏石阶是明代原物”,翻译成了“The only originals are the stairs and railings since the carrent structure was rebuilt in 1947”,该句中的“carrent”的正确形式应该是“current”。再比如违背对专名译音的汉语拼写方案,把桂林“Guilin City”译作“Gui Lin City”的错误更是比比皆是。也许有的人认为,单词拼写、大小写、单复数之类的错误并不影响意义表达。然而,外宣翻译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景点名称翻译的准确性不容小觑,这些景区标识牌、宣传册等随处可见的简单拼写错误,只要认真校对、仔细推敲,都是可以避免的。
2.用词不当
翻译实践中,往往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译出语语义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措辞译为译入语。然而,用词不当的现象在桂林市景点翻译中并不少见。比如,资源旅游景区的五排河探险漂流,被译为“Venture Drift on the Wupai River”。依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Venture”一词是特指“有风险的企业、商业投机活动或经营项目”[6]1960,而“adventure”一词才是指“冒险;冒险经历;奇遇”[6]26。对比之下,“adventure”一词更符合语境,因此应改为“Adventure Drift on the Wupai River”。又如,漓江古东景区的一段介绍词“漫步其间,感受清风之和煦,体会流水之澹淡,探索生态之繁美,呼吸空气之清鲜”,翻译成“Strolling in this charming scenic area, you’re sure to be attracted by the loquacious waterfall water, luxuriant ecology, and clear & fresh air”。译文除了部分冗余之外,两处关键词不当地选用了“loquacious”和“ecology”这两个词。因为“loquacious”是带有负面意义的一个形容词,通常是形容“话多的、喋喋不休的”[6]1036,与句中“the waterfall 瀑布”一词搭配,显然不当。而“ecology”的意思是“生态学”,在句中用“luxuriant”浓密的一词修饰“ecology”,也是不合适的。笔者建议将译文改为“Strolling in this charming area,you are sure to be attracted by the many voices of the waterfalls, the luxuriant vegetation, and the clean fresh air”。由此可见,为避免诸如此类用词不当产生的误译,翻译时需择字考究,切勿望文生义。
3.语法错误
景点翻译中,除了由于译员的英语理论和翻译实践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的语法错误以外,还有一些是由于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中式英语等语用失误。例如,七星公园门口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译成了“THE EXIT”和“THE ENTRY”,建议把定冠词“The”都去掉,此处无需特指;丰鱼岩景区的“桃花岛瑶族民俗绝技表演”,译成了“Peach blossom island YAO unique skill action ethnil”,暂且不说拼写错误“ethnic”错写成了“ethnil”,建议按照英文习惯译为“Yao’s masterly performance from Peach Blossom Island”;伏波山景区的 “茶花园”被译成“The Tea is Garden”,应改为 “Jasmine Tea Garden”;银子岩景区的“湖心岛”译为“The Middle of Lake”应改为“Centre Island”;王城景区的“医疗点”译为“Medical Point”,而实际上是指位于景区内一所大学的医院,建议改为“Affiliated Hospital”。再看榕湖景区的一段介绍词:“榕湖饭店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榕湖西畔。庭院内,绿草茵茵,小桥流水,桂花树下石凳石桌”,译文是“Ronghu Hotel is located at the west of the beautiful Ronghu Lake (Banyan Lake). Inside the yard, grass is so green. There’s also bridge and river. Stone chair and table are under the trees”,译文机械地照搬了中文句式的顺序,读起来显得句子松散,意思不紧凑,文笔不流畅,原文描述的优美风景荡然无存。应改为易被西方人接受的句式:“Located at the west of the Ronghu Lake (Banyan Lake), Ronghu Hotel enjoys picturesque scenery and beautiful courtyard with green grass, bridge, stone chairs and tables under osmanthus trees”。由此可见,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翻译者需深刻领悟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时避免中式思维的干扰,不能完全一对一的逐词逐句翻译,在确保语法正确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明白晓畅。
4.文化误译
语言、文化和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的意思准确再现的艺术。每种语言都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忘掉或忽视其文化背景,出现曲译。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对桂林山水最具概括性、最具经典的千古名句,已成为人们赞美桂林风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笔者看到有多种译法,诸如“Guilin’s scenery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Guilin’s landscape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world.”、“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best.”等等。前两句翻译尽管“达旨”,但并不“循规”,没有考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可能许多外国游客对“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景色啧啧称奇,但并不赞同“in the world”,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还有跟桂林一样美或比桂林景色更壮观的地方。而在中国,我们常常见到景点有“天下第一”的说法,像“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泉”、“天下一绝”等。这类名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风景地的自豪感,外国人不易理解。其实,公元前到唐、宋期间,中国人一直把“天下”视为“国”。因此,“天下”在向外国人介绍时不一定解释为“the world”,而应看作是“China”或“the country”。而“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best.”既能准确表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也不会引起外国游客的反感,并易于他们传颂和流传。因此,翻译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文化问题。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如何在游客领略绚丽多彩自然风光的同时,恰到好处的传播文化信息,更是发展地方旅游业的重中之重。
三、翻译策略实证调查分析
为验证上述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准确性,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对桂林景区(点)翻译策略及具体翻译案例的满意度调查;二是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人员对桂林景区(点)翻译策略的满意度差异调查。调查对象共分为英语教师、英语导游、景区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官员以及来桂林旅游的英美游客。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共发放21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达94.6%。在中国从业人员中,英语教师和英语导游为调查对象主体,比例达到82.6%,因为英语教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英语导游长期在旅游一线工作,他们既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桂林地方文化,又对西方文化较为熟悉。英美游客占总人数的34.3%,因为他们以英语为母语,更能直观评价出翻译策略的准确性。从文化程度上看,主要以本科为主。此外,未对年龄做分组调查。
表1 桂林景区(点)翻译策略的满意度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从业人员还是外国游客,都基本认同上述翻译策略,满意率均达到93%以上,只是表现出认同程度不同而已。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旅游景区(点)名称的翻译,英美游客的满意率低于中国从业人员,这说明英美游客对于中国文化或桂林地方文化的认识不足;而对于旅游景区(点)中的一些语句翻译,则恰恰相反,英美游客的满意率均高于中国从业人员,这说明这些语句翻译较为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英美游客较为容易接受。
表2 桂林景区(点)翻译策略的满意度职业和身份差异调查表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后认为,从翻译工作者角度而言,应遵循 “达旨—循规—共喻”的翻译原则,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善于运用中西文化差异,使翻译力求贴近国外游客的习惯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旅游翻译实践质量和水平。从宏观管理角度而言,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把桂林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工作提升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高度
毋庸置疑,要把桂林真正建设成国际旅游胜地,除了相关硬件设施达到国际标准之外,其服务等软实力更需达到国际化水平。在软实力建设中,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之一,它是向外国游客展示桂林山水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吸引外国游客来桂林旅游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是外国游客了解桂林的第一参照物,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桂林城市形象的认知。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桂林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工作。桂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把景区景点旅游文本翻译统一起来,并且加强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以后及时纠正。
(二)统一管理,成立专门旅游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协调机构
针对目前存在的景区(点)名称翻译不统一、文本翻译语用失误等问题,建议桂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一个“旅游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工作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桂林市景区(点)旅游文本翻译工作。该机构主要负责景区(点)文本翻译的审核、备案工作。凡是涉及到桂林景区(点)文本翻译的事项,都需将翻译文本提交到该机构审核,该机构可以组织专家进行审查批复,并在该机构备案,这样就可以做到景区(点)文本翻译的统一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因为旅游景区(点)的文本翻译虽然在语言语法层面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翻译文本最好在一个地区是统一的,以避免误解。只有统一了旅游文本翻译,才能真正给外国旅游者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对外宣传。
(三)加强教育,提升桂林旅游从业人员和市民的国际文化素养
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就意味着桂林市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高素质的国际化素养,这就要加强桂林市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西方文化教育。本文认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教育,一是城市中所有公示语、广告牌等均采用中英双语;二是所有旅游饭店、商店从业人员,都尽可能使用中英双语对话;三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分期分批对旅游景区、饭店、商店一线人员进行英语培训和测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市民自学简单的英语口语,能够与外国游客进行简单对话。
参考文献:
[1] 李正南. 规范桂林若干景点英文名称的建言[EB/OL]. (2010-12-29).http://www.jks.cn/shownews.asp?NewsID=7604.
[2] 傅治夷. 论桂林市旅游景点翻译文本效度和信度的建设性理据[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69-70.
[3] 苏安.语用翻译学原理在旅游标识语翻译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33-435.
[4] 钟俊.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桂林旅游文本材料英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5]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59.
[6] Ho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960,26,1036.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 方梦之.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 [J].当代外语研究,2013(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