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命周期“界定”与“再界定”研究*
——一个基于桂林的研究案例
2014-08-06张文菊
张文菊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旅游地发展演化的重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概念自W. Chistaller[1]、C.Stansfield[2]先后于1963年和1978年提出、Butler[3]于1980年将其完善定型后,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着周期阶段划分及周期阶段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理论意义、该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类实证研究等,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尽管学者们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对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界定是否有必要这两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4-6],众多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与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完全一致的旅游地并不多,但由于收集相关数据比较方便,且不涉及过于精深的理论探讨问题,对于很多关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人员来说,对特定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进行界定,已经成为一项比较常规的研究,也涌现了很多这样的成果。然而从事后的实践检验效果来看,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变化不定,以及作者对于对相关政策可能导致的后果缺少预见性等主客观原因,这类建立在过往经验判断和未来平稳发展预期基础之上的“界定结果”,很多被证明是有偏差、甚至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因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断“界定”与“再界定”,对于准确定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阶段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存在着目的地形象固化、旅游产品老化、增长模式转型等诸多挑战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问题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本文选择桂林市这一典型的旅游地进行案例研究。首先,本文将对已有的关于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梳理关于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的研究脉络;其次,将尝试从旅游业主要增长指标、客源结构、收入结构和增长幅度四个视角对当前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再界定。
二、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回顾
作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桂林旅游在中国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内旅游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关注对象,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但对于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成果却不多,根据作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搜索,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4篇,包括:覃江华等人的《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7]、《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8]、《延长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对策》[9],罗婧等人的《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10]。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和《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这两篇文献。
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这两篇文章均已距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面板数据,以今天的角度来衡量,也已显得比较老(论文撰写时间、发表时间和面板数据起止时间见表1)。
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来看,《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一文中,主要以桂林市的历年游客数量变化(包括国内游客数量、入境游客数量)、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这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将桂林旅游从1973-2002年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不同阶段桂林旅游的特点为:引入期(1973-1977)的桂林旅游以政治接待为主,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供给严重不足。成长期(1978-1987)的桂林旅游由接待为主向经济产业转化,这一阶段,一方面,桂林市的旅游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游客接待量迅速增加,表现在国际旅游市场迅速扩大和国内旅游市场开始起步。成熟期(1988-1996,1997-2002)的桂林旅游业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88-1996)为停滞波动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受政治风波和1992年空难以及桂林旅游业自身因素的影响,桂林旅游业陷入低谷,并出现反复波动;后一阶段(1997年以后)为稳步回升阶段,体现在入境旅游发展势头看好,同时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成为桂林市旅游新的增长点。而对于桂林“现阶段”(按照作者成文时间,这里所说的“现阶段”当为2005年前后这段时间),作者在回归分析法基础上以1980-2002年的国内游客数量进行直线预测模型分析基础上,对桂林国内游客数量趋势进行了预测,得出了“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现阶段’处于成熟期”结论。
《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一文中,通过198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桂林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时间序列进行阶段划分,得出桂林旅游自1973年对外开放以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和二次生命周期4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发展期。有意思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各自分析。入境旅游市场部分,作者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即1980年-1997年)划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桂林的入境旅游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期、发展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巩固期后,其第一次生命周期已经结束,将进入第二次生命周期,而关于这个“第二次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属性,作者将之定位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国内旅游市场部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 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1980—1996年),在这个阶段,桂林国内旅游从1973年起步到1980年,为其生命周期的初创期,1980—1985年为发展期,1985—1990年为快速发展期,1990—1995为成熟巩固期,也就是说,到此桂林国内旅游已经走完她的第一次生命周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即1998年至今)的情况与入境旅游市场部分的情况一样,同样为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根据这个思路,作者提出了桂林旅游地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为:(1)1973—1977年,第一次生命周期的初创阶段;(2)1978—1987年,第一次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3)1988—1997年,第一次生命周期的停滞巩固阶段;(4)1998—2008年,处于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研究的最后结论为:从1973年国家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桂林旅游已经经历了一次生命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发展期。
比较分析《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这两篇文章,可以发现,尽管两文的作者在文字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还是比较一致的,如:将1973年作为桂林旅游的起步年份,将1987年、1996年定位为重要时间节点,将1988-1996/1997这段时间定位为停滞期,等等。不同之处在于:覃江华将桂林“现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界定为“成熟期”,而罗婧、黄艳萍将桂林“现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界定为“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发展期”。需要指出的是,罗婧、黄艳萍所提到的将桂林旅游分为第一次生命周期、第二次生命周期的提法及各阶段对应的时间点,与桂林旅游的业务主管部门桂林市旅游局对于桂林旅游业发展阶段界定是基本吻合的。
从时间概念来看,以上所提到的这两种关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所指向的“现阶段”均包含了当下这个时间点,相同的一个旅游地,基本上相同的数据来源,为何会出现这种阶段界定上截然不同的判断?这两种判断,孰是孰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想展开论述。笔者认为,要界定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属于哪个阶段,除了要关注游客规模和旅游总收入这一反映旅游地“量”的发展指标之外,更要关注反映旅游地“质”的发展的客源结构、收入结构和增长幅度变化情况。根据《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两文的时间节点安排,大致上,我们可以将2000年以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称为“现阶段”,因而本文研究所说的“再界定”,也是针对这段时间而言。相应地,本文“再界定”的依据也主要是这段时间的桂林旅游业发展情况,但是考虑到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导致2002、2003、2004年这3个年份数据的涨跌系数不正常,本文选择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三、2004-2013年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产业规模
表2所示,在过去的10年,桂林旅游总人数增长了2倍多,从2004年的1 111.43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3 5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了接近6倍,从2004年的50.1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48.48亿元。比较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和年度增长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年度增长率,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情况都要高于旅游总人数的增长情况。
表2 2004-2013年桂林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的2004-201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①
(二)旅游客源结构
从表3可知,从数量规模来看,2004-2013年10年间,桂林市国内游客数量从1 030.66万人次增长到3 390万,增长了2倍多,入境游客数量从80.77万人次增长到194万人次,增长了1.4倍;从客源结构来看,国内游客比重从2004年的92.73%发展到2013年的94.59%,相应地,入境游客比重从2004年的7.27%下降到2013年的5.41%,如果单从数字的变化来看,这个客源比例结构变动是比较细微的,但如果从趋势的来看,这种变动所反映的趋势则是比较明显的了。
表3 2004-2013年桂林旅游客源结构
数据来源: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的2004-201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②
(三)旅游收入结构
从表4可以发现,2004-2013年,桂林市国内旅游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从2004年的34.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94.63亿元,增长了7.54倍,入境旅游收入增长也比较明显,从15.62亿元增长到53.85亿,增长了2.45倍。收入结构方面,国内旅游收入比重从2004年的68.85%增长到2013年的84.55%,入境旅游收入比重则从2004年的31.15%降低到2013年的15.45%,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超过50%。和客源结构的变化趋势相似,这种国内旅游收入比重上升、入境旅游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也相当明显。
表4 2004-2013年桂林旅游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的2004-201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③
(四)旅游业主要增长指标
从表5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游客总人数、国内游客人数、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这6项旅游业增长指标中,在排除了2004、2005、2007这3个年份由于特殊情况(受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桂林市入境游客人数从2002年的98.43万人次减少到44.56万人次,下降了-54.7%, 2004、2005这两年实际上为桂林市入境旅游恢复时间;而2007年则是由于受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入境游客数量、入境旅游收入的规模和增长幅度出现异常波动)的非正常情况后,其他年份中,国内旅游部分的增长幅度(国内游客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入境旅游部分(入境游客增长率和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同时也高出整个旅游业增长幅度。
表5 2004-2013年桂林旅游主要增长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的2004-201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汇总④
四、桂林市旅游地生命周期再界定
必须承认,前面部分所展示的2004-2013年桂林市旅游发展情况和分析,只是一个基于客观事实的一个描述性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桂林市现阶段的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界定。既为“界定”,就有其标准。按照Butler提出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旅游地演化一般要经历6 个阶段: 探索阶段(exploration 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稳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衰落或复兴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各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如表6所示。
如果比对表6所列的这些阶段特征,结合上面所做的关于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桂林市旅游业目前的情况很显然不可能是“探索”和“参与”这两个阶段。从几个主要增长指标的增长幅度来看,界定为“停滞阶段”也不合理,“衰落”更是不可能,那是否就是剩下的“发展”、“稳固”和“复兴”这3个阶段中的其中一种呢?笔者前面提到过,要界定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属于哪个阶段,除了要关注游客规模和旅游总收
表6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整理[11]。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稳固阶段”和“停
滞阶段”合称为“成熟阶段”,如前面提到的覃江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一文即是如此。
入这一反映旅游地“量”的发展指标之外,更要关注反映旅游地“质”的发展的客源结构、收入结构、增长幅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这几项指标综合起来,所反映的就是一个旅游地的发展态势问题。综合本文第三部分所做的分析,这种发展态势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
首先,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游客总人数、国内游客人数、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来看,桂林市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其次,从客源结构(国内游客比重、入境游客比重)和收入结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情况来看,桂林旅游业正在向国内旅游化的趋势发展,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三,从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游客规模增长幅度与旅游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和效率(旅游人均支出)来看,桂林旅游业当前正处于一个提质增效阶段。
(一)界定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变量因素
以上所说的这3个态势是2004-2013年这10年期间展现出来的,只能说明已经过去10年的状态,从界定桂林市现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角度来说,还需要论证未来较长的时间段内这种态势是否还可以延续。旅游产业作为产业经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展主要受政治环境、旅游便利程度、旅游供给、游客需求4个变量的影响。未来十年内,对于桂林旅游业来说,这4个变量的基本面为:
1.政治环境
(1)国际环境方面,尽管当前国际社会上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如部分国家和地区恐怖活动猖獗、政局混乱、灾害频繁,但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的发达国家(地区)和新兴经济体,总体上发展趋势仍然是稳中有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桂林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稳定,保证了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稳定性。
(2)国内环境方面,中共十八大顺利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权的代际交接,也对国家未来10年内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安排,即“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桂林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十八大政治报告中的关于小康社会的预期要求,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宏观发展预期目标接合点。而报告中的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则可以为桂林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很好的政策支持。
(3)从桂林自身环境来看,自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中将桂林确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桂林市旅游业的政策环境更趋完备。2011年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桂林市被确定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桂林山水”被确定为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之一。2012年11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桂林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为“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市”,城市发展定位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再结合桂林过去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未来十年的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内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是比较乐观的。
2.旅游便利度
交通是城市内部循环的经络及对外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交通的便利与否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便没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长期以来,桂林市交通运输事业虽然涵括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四大部门,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级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不管是从客流量还是货物吞吐量来看,一直都处于比较低位运转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桂林市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民用航空和高等级公路建设。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柳高速公路、桂黄一级公路相继建成使用,助推了桂林市入境和国内旅游过去十多年间的快速发展。
根据现有的桂林交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间,桂林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将有较大的改善。
(1)民航
2013年11月,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扩建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该工程总投资30.83亿元,按照2020年旅客吞吐量1 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万吨、飞机起降量10.1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包括新建10万m2的T2航站楼、40万m2的站坪,新增机位31个,新建T2航站楼前约4.3千米机坪加油管线等。
(2)铁路
一方面,投资总额超过575亿元的湘桂高铁工程已于2014年初开通运行,该线路运行后,南宁到桂林的行车时间由过去的5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左右,桂林到柳州的行车时间由两个多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衡阳至南宁运营时间4小时,比过去节省约7小时,长沙至南宁乘坐高速动车将由15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该路线的开通,使得湘桂铁路与武广高铁融对接,广西铁路系统得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对于桂林解决过去受湘桂铁路单线运行游客“进来难,出去也难”的难题将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连通广州市和贵阳市的贵广高铁目前正在全面铺轨,预计2014年12月可全线通车运行,连通南宁和广州的南广高铁南宁-梧州段已经投入运行,全线计划于2014年底开通。此外,2009年上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的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建设规划中,桂林也是途径城市。
(3)公路
外部交通方面,2013年4月,随着桂林-兴安高速公路正式运行,广西高速公路网络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连通,桂林实现了与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连通;2013年12月,二广高速广东怀集-广西贺州段开通运行,桂林到广州实现全程高速;此外,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目前也只剩下湖南怀化-广西桂林段、广西岑溪-广东电白段尚未建成使用;泉(州)南(宁)高速桂林-南宁段的扩建项目也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16年完工;以上几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即将建成。内部交通方面,兴安-阳朔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2014年上半年完工;桂(林)阳(朔)公路扩建工程已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12月可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2年。
民航、铁路和公路是游客进出桂林的主要方式。可以预见,随着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贵广高铁、湘桂高铁、昆厦高铁、包茂高速、泉南高速桂林-南宁段等工程的陆续建成使用,游客进出桂林的便利度将大大提高,将有效降低周边省市居民到桂林的路上时间。同时,作为游客在桂林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交通通道的兴安-阳朔二级公路、桂阳公路改建扩建工程的完成,桂林旅游南北客流空间移动的交通瓶颈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疏解,游客在桂林开展旅游活动的便利度也能大大提高。毫无疑问,随着旅游便利度的提高,桂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将有效提升。
3.游客需求
从需求角度来说,决定未来十年桂林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游客的支付能力能否持续增长,另一个是桂林旅游产品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1)游客支付能力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4%上升至3.2%,2015和2016年则有望分别达到3.4%和3.5%。2014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7%,与2013年大体持平,2015和2016年则略微下降至7.5%。发达国家部分,预计增长率2014年为2.2%,比2013年的1.3%有一定改善。其中,美国经济改善最为明显,2014年其经济预计会增长2.8%,而2013年的增长率仅为1.8%。欧元区经济在经历两年的萎缩之后,2014年预计将增长1.1%⑤。很显然,如果中国经济未来3~5年都能保持7%以下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实现翻番,而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在教育、养老和医疗卫生等重大民生工程上的投入,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旅游支付能力都将在现在基础上有质的提高,这对于客源结构和收入结构趋向国内化的桂林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复苏,也有助于桂林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2)旅游产品吸引力
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中流传着一种关于桂林市旅游的总体吸引力下降的论调,支持这种论调的依据主要3个:一是桂林旅游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主要指标为相对份额)下降,二是桂林在全国旅游业的各种排名体系(如游客接待总人数、海外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入境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等)的位次下降,三是游客在桂林停留的时间缩短[12]。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桂林旅游在全国旅游业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市在全国旅游业中所获得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大因素:一是桂林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先试先行者角色,如最早向境外游客开放、最早建立中外合资涉外饭店、最早建立大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率先实行旅游纪念品销售及利益分配模式、率先普遍实行互联网营销模式,等等。二是官方机构在中国旅游起步阶段对于桂林旅游资源的肯定和推荐,如:1978年桂林漓江景区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8个对外开放景区之一,1982年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被确定为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是影视、文学、艺术作品的对桂林自然风光的推崇而导致的超高口传知名度,如上世纪60年代以后被陆续收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陈淼的《桂林山水》、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被收进美术教材的徐悲鸿的《漓江烟雨》,以及上世纪红遍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
以上提到的这些先行先试、官方认可和口传知名度,使得桂林在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活动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上世纪70、80年代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这一阶段,也是桂林在全国旅游业中的最炙手可热的时期。
客观地说,以这一时期桂林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作为衡量如今的桂林旅游业发展好坏与否没有太大意义。从旅游市场营销角度来说,在没有同等品质的替代旅游产品出现之前,先开发的旅游地先发优势很明显,但一旦出现同类旅游产品,游客就会出现分流。桂林旅游因漓江的高知名度而兴起,因先行先试而兴旺,这种先发优势只能存在于旅游市场成型产品稀缺、旅游产品开发资金匮乏、国内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旅游业主要针对入境游客的上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旅游产品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国内旅游市场形成规模,这一时期的桂林旅游业规模虽然也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这种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双向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桂林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自然观光推动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产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份额不断稀释、在各种排名榜上的位次不断“下降”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因此以市场份额、排名位次和游客逗留时间这几项参数下降去断定桂林市旅游的总体吸引力下降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从旅游吸引力来看,桂林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吸引力仍然保持在国际、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地位。在世界旅游组织2003年评选出的四个中国首推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桂林与北京、上海、西安并列当选,是唯一入选的中等城市;同年,2005年,桂林市下辖的阳朔县被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旅游指标观测点,这是在中国设立的首个该类型的观测点;2010年,“桂林旅游”作为案例首次进入世界旅游组织论坛;2013年10月,桂林漓江入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出的“世界十五条最美河流”,活动组织者对漓江的评价超过了对长江的评价。世界旅游组织和CNN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组织,两者对桂林的青睐,说明在当前情况下,桂林即使只是自然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综合以上对游客旅游支付能力和桂林旅游吸引力的分析,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未来十年,市场上对桂林旅游的需求依然可以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
3.旅游供给
从供给来看,影响未来十年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娱、购)的接待能力能否有效扩大。根据规划,未来十年,桂林市将要建成的大型旅游项目有:(1)桂林玉圭园·环球名胜项目;(2)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和桂林高新万达广场项目工程;(3)桂林保利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4)桂林海吉星食尚港项目;(5)桂林世界旅游城罗山湖体育休闲产业园;(6)桂林航空旅游产业城项目;(7)桂林万象城大型商业旅游城市综合体项目;(8)桂林世界旅游城万福休闲度假园区建设项目;(9)桂林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项目。
这些重大旅游项目工程的建设和规划,将极大丰富桂林的旅游供给,再加上前面提到过的贵广高铁、湘桂高铁、昆厦高铁、包茂高速建设建成,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泉南高速桂林-南宁段、兴安-阳朔二级公路、桂阳公路等改建扩建工程实施,未来十年桂林的旅游供给容量无疑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研究结论:关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再界定
综合以上前面所做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要套用Butler的“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去给桂林旅游做旅游地生命周期界定的话,现阶段的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应该属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不但体现在过去十年数量规模、质量效率的提升上,也体现在未来十年快速增长潜力上。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做的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处于“发展阶段”结论,与罗婧、黄艳萍《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一文所说的桂林旅游地处于“第二次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结论是不同概念。旅游地作为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综合概念,其生命周期受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其生命周期时间长度标准截取不能简单套用一般商品的生命周期时间长度标准。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其发展目的,从完成政治接待任务兼顾创汇为起点,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个经济调节工具,到最近几年的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预见,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将很大程度上向侧重于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健康水平服务方向转移。回顾过去10多年的桂林旅游发展历程,其总体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种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一种提质增效的内生式纵向发展基础之上的“真发展”,而不是建立在简单的市场份额和排名位次对比等横向比较结果之上的“假发展”,而且从长期来说,由于政策环境、交通设施、旅游需求和供给面更趋完善,这种快速发展的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四、结语
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是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比较强的现实价值。本文以传统旅游目的地桂林为研究案例,回顾了已有的关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结论,从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客源结构、旅游收入结构、旅游业主要增长指标四个方面归纳了桂林旅游业过去十年发展情况及趋势,从政策环境、旅游便利度、旅游需求、旅游供给四个方面对桂林旅游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当前桂林市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的结论,希望能为未来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注释:
①②③④:桂林市统计局.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3),桂林市人民政府网门户网站,年度公报/统计公报:http://www.guilin.gov.cn/ndgb/tjgb.
⑤BWCHINESE中文网.世行预测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增长[EB/OL].2014-01-16,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52017.html
参考文献:
[1]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s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 1963, 12:95-105.
[2] STANSFIELD C. Atlantic city and the resort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38-251.
[3]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4] 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人文地理,2004(5):5-10.
[5] 徐致云,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599-603.
[6] 覃江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14-216.
[7] 覃江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67-70.
[8] 覃江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5(8):39-42.
[9] 覃江华,蔡平.延长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440-442.
[10] 罗婧,黄艳萍.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2):92-97.
[11]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 刘聃.桂林旅游业SWOT分析[J].科技信息,200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