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师生素养
2014-08-04朱军夏力思肖国圣
朱军+夏力思+肖国圣
【摘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理所当然,一所学校也不能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是有传承性的,而传统文化中能够影响至今的,是师生最容易接受的。基于此,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小学对“经典诵读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领域做出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9-0088-03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理所当然,一所学校也不能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是有传承性的,而传统文化中能够影响至今的,是师生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特色从哪里来?我们想:只能从具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中来。我校所承担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首先得益于省教研室对我校的信任,得益于江陵县教研室多次“手把手”地教导,得益于校长以教学为本的执着理念和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使我们有这样一个锻炼的平台。近三年来,校领导带领着语文组一班人,“摸着石头过河”,在课题研究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里遨游,慢慢摸索出了一点门道: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主要做法探索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童年时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
(二)建设了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地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碎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开设2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
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探索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它三个字一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学校音乐老师编排了《弟子规操》,在大课间做。学生每天口诵之,体操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融经典学习、道德教育、锻炼身体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质。在学生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扩充意境,补充感受,续编情节,把流传千古的诗词佳话、美文华章,或歌或舞或吟,进行诗情画意、美轮美奂地再现和演绎,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主题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庆“六一”读书活动。我们还开展了年级经典背诵擂台赛、讲《论语》故事比赛等,学生个个有备而来,比赛异常激烈。
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二、研究成效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对于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了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背得比以前快了。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师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可以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诵读欲望,同时促使小学生诵读活动更加广泛地深入开展。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丰富完善校园文化,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使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