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配合心理疏导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2014-08-03李俊
李 俊
(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镇平 474250)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新生儿的能力[1]。笔者采用服用帕罗西汀配合心理疏导治疗产褥期抑郁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产褥期抑郁症产妇74例,按分娩时间对其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24.34±3.35)岁;观察组39例,平均年龄(24.74±3.47)岁。两组产妇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2]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质量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或注意力溃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或在产后4周内发病。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并发其他疾病需治疗者;②治疗期间擅自增加其他治疗方案者;③治疗中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治疗者;④家族中或本人有精神障碍史者或有智力障碍、脑损伤或脑病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帕罗西汀片(paroxet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国药准字H10950043,每日早餐时20 mg顿服。观察组:除采用对照组治疗外,对产妇给予每周2次的心理疏导治疗,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通过面谈、电话以及家访的形式,及时了解产妇在产褥期遇到的问题和困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安慰及健康指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产妇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及生活的变化,使产妇能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让患者掌握心理放松技术,如呼吸调节、肌松训练、音乐治疗等,激发自身活力,释放被压抑的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责任感,强调抑郁情绪给母婴的危害,引导患者领悟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认同母亲角色。
1.5 疗效标准 比较采用爱丁堡产褥期抑郁症评定量表(EPDS)进行评定;疗效判断标准[3]: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EPDS<13分。有效:大部分症状消失,EPDS评分较前下降5分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变,EPDS评分较前下降<5分。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EPDS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在治疗2周、4周后EP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EPDS评分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从服药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佳。见表1 。
表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EPDS抑郁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褥期抑郁产妇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帕罗西汀为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强度与常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虑平、麦普替林、米色林、氟西汀相似,但起效快,耐受性好。在治疗的同时应认识到产妇从怀孕到分娩体内激素变化很大,雌,孕激素的迅速消退,分娩过程中并发症,难产,滞产等产科应激事件导致产妇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加;而产后对婴儿护理的不熟悉和母亲角色转变的不适应,自身恢复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和家人关系的不和谐,这些因素是导致产妇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通过积极健康的心理疏导以及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4]。所以在药物治疗同时,宜对产妇辅以心理治疗,有效的心理支持建立在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她们分析心理问题,指导其掌握释压的方法,并及时联合运用抗抑郁药物,有利于疾病治愈,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参考文献
[1]乐 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1.
[2]Cox J L,Holden J 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JPsychiatry,1987,150:782-786.
[3]张 欣,屠 青,席 薇,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238.
[4]岳秀云,王少坤.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24-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