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及药敏对留置导尿护理的指导观察
2014-08-03李小瑞董巧荣朱建新
李小瑞,董巧荣,朱建新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中医医院内科,庄浪 744600)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尿路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1],根据临床经验,对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了控制留置导尿后的尿路感染,降低感染率,我科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56例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5~7 d后的留置尿液进行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106例病例,均系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庄浪县中医医院内科住院的昏迷患者,这些患者均留置尿管2周以上,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5例,年龄56~73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7例,年龄55~75岁。病种均涉及到脑出血、重度农药中毒、肝性脑病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尿标本采集 取使用抗生素前及停用抗生素3 d后的晨尿。采集尿标本前先夹住尿管2 h,采集时松开尿管,弃去前段尿,用0.5%的聚维酮碘消毒溶液消毒导尿管的采集部位(靠近尿道口的尿管管壁)2次,再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尿管内,抽取中段尿10~20 ml注入无菌容器内,及时送微生物室进行接种及培养。
1.2.2 护理方法
1.2.2.1 留置尿管常规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大小适宜的气囊硅胶尿管。插、拔尿管及更换集尿袋时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一次插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操作者动作要轻柔,避免操作粗暴损伤尿道黏膜。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及会阴部清洁,留置尿管后每天用0.05~0.1%的聚维酮碘消毒溶液消毒外阴、尿道口及距尿道口3 cm的尿管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消毒会阴及尿道口。妥善固定尿管,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防受压、弯曲或脱出等,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反流,逆行感染。每3~4 h放尿一次,不可使尿管长期开放。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性状、颜色、尿量,当发现病人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或颜色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集尿袋3 d更换一次,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
1.2.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50例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5~7 d后未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尿常规化验1次/周。对无临床症状者严格进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对有临床症状且尿常规化验WBC>5/HP者,根据临床经验,给0.9%氯化钠加头孢曲松2.0静脉滴注,1日2次,并给左氧氟沙星0.4 g膀胱冲洗,每日一次[2],治疗3 d。第14 d左右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评价。
1.2.2.3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56例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5~7 d后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对尿细菌培养阴性及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革兰氏阳性球菌<104cfu/ml)者,严格进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对尿细菌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革兰氏阳性球菌>104cfu/ml)者,在严格进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的同时,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并用0.9%氯化钠溶液加敏感抗生素行膀胱冲洗,治疗3 d。第14日左右再次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评价。
2 结 果
观察组5~7 d尿细菌培养阳性23份,阳性率41.0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的14例,占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60.87%;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cfu/ml的2例,占尿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8.70%,尿细菌培养共检出病原菌50株,检出率居前者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6.00%(18/50),粪肠球菌18.00%(9/50),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6.00%(8/50),阴沟肠杆菌8.00%(4/50)。在23份尿培养阳性标本中,混合感染占13.04%(3/23),药敏结果显示大多数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实施上述护理措施3 d后,再次取观察组56例患者14 d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2份,阳性率为3.57%,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者;取对照组50例患者14 d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22.00%,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5cfu/ml者7例,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cfu/ml者1例,泌尿系感染率16.00%。由表1可见,内科留置尿管的昏迷患者,利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护理后其尿细菌培养阳性率(3.57%)远远低于对照组通过经验使用抗生素护理后尿细菌培养阳性率(22.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或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n(%)]
3 讨 论
我科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患者尿液中分离的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绝大多数的尿路感染途径是上行性,肠道细菌先在阴部定居、繁殖、然后污染尿道口,加之护理清洗消毒不到位、细菌从尿管旁、尿道黏膜分泌的黏液间隙中逆行进入膀胱,造成尿路感染[3]。留置导尿患者由于尿管长期置于尿道内,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和膀胱对细菌的机械防御能力,从而削弱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抵抗力,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生理冲刷作用,导致细菌逆行繁殖引发感染[4]。过去,由于没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为了预防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只能根据临床症状经验使用抗生素,效果很不理想。现在,我们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对未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严格进行留置尿管护理;对已经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在严格进行留置尿管护理的同时,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并用0.9%氯化钠溶液加敏感抗生素行膀胱冲洗,疗效较好。
预防因留置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是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课题,需要更进一步探讨。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可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病率[5]。
参考文献
[1]丁国卯, 王运堂, 白景花. 留置导尿致泌尿系感染的常见菌群耐药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313.
[2]赵莉莉, 李玉芳, 刘剑英. 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临床护理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1):1248-1249.
[3]吴在得, 吴肇汉, 主编. 外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4]张维力, 黄长武, 叶 红, 等. 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7):769.
[5]李丽荣, 刘彦希, 孙景春, 等.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8): 1385-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