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促体验 应用促发展
2014-08-02陈柏云
陈柏云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数学和知识、思想和方法应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兴趣;探索能力;构建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主体和客体相联结的唯一纽带。主体和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生,主体也只有亲自参与到认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发展。换而言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事物的本质。《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强调数学和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验证推理、解决问题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性质形象生动的生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执教者要积极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努力给数学找“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让学生在感受生活数学巨大魅力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一、以情境促兴趣
情境创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中,如果能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开展实验、猜测、观察、推理、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學习过程中的探索性、思考性和方法性,体现数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以操作促探索
强调“做数学”已成为数学教育者的共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根据小学生由粗到细,由表及里进行思维的特点,充分发挥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发展探索能力。
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得到平面图形,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体验“面”由“体”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以演示促建构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效果能够模拟许多复杂的数学动态过程,增加了数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变为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从而强化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位置”这节课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如“找电影院座位”的活动,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难点,利用课件演示“乐乐买票进场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之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电影院座位”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接着从课件中电影院的画面回到实际中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进场找座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应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找位置的方法,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四、以应用促能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认识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审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植根于教学理念,外显于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设计。只有在数学活动中强调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将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殷先军,黄惠青.数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