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师“三心” 粉饰稚幼“童心”

2014-08-02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三心案例意识

胡 芳(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无论是教育先辈,还是教坛新人,都接受过教师职业道德的洗礼,深知教育者要拥有的“三心”——爱心、细心与耐心.爱是幼儿教师最美的语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需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怀,用母亲一样的爱去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孩子;细是要用心地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不忽视每一件小事,了解每个孩子;耐是指性子不能太急,遇事要慎重处理,不能把不快乐情绪带入工作中,能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考虑并理解对方,孩子越小,教师越需要有耐心.而我,作为一名工作十多年的教师,也曾把“播撒爱心、细心与耐心,收获颗颗童心”,作为我的教育人生格言.经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不断积淀,我才发现,其实光有纯粹的“三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策略与技巧.下面,就我已有的经验,结合实例来进行阐述.

爱或不爱,我们的情都在那里

案例一:幼儿A,一个天真可爱的男孩子.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也喜欢跟老师、同伴交流,看见老师坐着写资料,会轻轻地走到你背后,帮你捶背;看见有东西掉在地上,会飞快地跑过去捡起来,放到原位;看见老师或者保育员不开心了,会来腻在你怀里,跟你说悄悄话,让人无法拒绝对他的喜欢.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也有让我们头疼的一面:瞧!上课时,把小椅子当跷跷板,一不小心“扑通”一跤,惹得同伴一阵惊叫,他却在“嘿嘿”地笑;游戏时,当“小顾客”的他,到处“流窜作案”,视规则若无睹,在当“厨师”时,却不做“厨师”的工作,抢“服务员”的饭碗,还振振有词说人家不会;户外活动时,一不留神就会失去他的踪影,呼喊一声,才会看到他的头从灌木后、走廊中探出来……面对老师的责问,他会一把抱住老师,带着哭腔连声说:“老师我不了,我真的不了……”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A就是一个老师牵挂最多、同伴告状最勤的对象,主要问题是规则意识比较差,不能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喜欢交朋友,想引发别人对他的注意,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反而引起同伴、老师的不满.但以他讨巧的个性,又深得老师欢心,每次犯错后,老师虽然会生气,会批评,但强硬的心转眼又会在他的柔软攻势中融化.周而复始,就强化了孩子的一个意识:只要认错讨好,无论做什么,老师都不会责罚自己的.

措施:其实这类的孩子,他的内心很脆弱,无论是一些好的行为或者是不好的行为,都是希望别人时刻能关注到他,是一种寻求爱的表现.那我们老师就应该在这个“爱”上做文章,适当把握分寸,适时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方式,逐步让孩子知道“爱”也是有层次和限度的.例如针对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在屡次出现“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情况后,教师们就应该及时沟通,形成统一战线,可以很严厉地告诉这孩子:“你一直不听我们的话,老师都不喜欢你了!”在行为上,也要同步进行,故意地冷落他.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将孩子打入谷底,老师要与家长先协商,如何让孩子逐步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在园受到冷落,回家肯定也会不开心的,那父母就要与他多交流、多开导:“为什么不开心?老师为什么会不喜欢你呀?你做了什么让老师不开心的事呀?要不我老跟老师说说,你能做到上课不乱动,让她们喜欢你一点,好不好?”孩子有了警觉性之后,表现应该会相对好一点,特别是在明确的要求“上课时不乱动”方面更加会注意.老师呢,也在这方面特意地关注孩子的表现,如果确实好多了,就给予适当的表扬,但注意还是不能太亲近.以此类推,一段时间给孩子一个小要求,孩子会逐步地改变或者适应,令其不断调整行为习惯,老师们再逐步添加对孩子的爱.而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老师的这些“不爱”才是真正的“爱”.

细或不细,我们的心都在那里

案例二:中午时分,蓦然回首中发现,今天的气象角因为某种原因,忘记更换,时间还停留在昨天,随即问旁边的几个孩子:“哪位小朋友告诉我,今天是几号,能去帮老师换下气象角上的内容吗?”幼儿B说:“老师我知道,我来帮你!”幼儿C、幼儿D开始窃窃私语:“看,老师也忘记了呶,其实我刚才就看到没有换!”“老师没叫我,其实我也知道怎么换的……”听到这里,我心猛然一惊,孩子们都知道,可是却没有提醒我个为什么?

上面的案例,让我深入反思,一直以来,我万事俱细,努力把班级各项事务想好、做周到,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自主参与的权力,他们失去了一种主体意识,认为老师是班级所有活动的主导人,老师说什么,才能做什么,即使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去提出纠正.而我自己,用“帮老师做……”也灌输给幼儿的是:你做的事,是为老师,而不是为自己.

措施:首先,我要调整自己的指导语,让孩子知道,在幼儿园,你是在帮大家,或者是帮自己做事,而不是为了老师,如“你能帮大家……”、“你看,你为自己……”,让幼儿转变意识,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粗心”的状况,引导孩子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一次恰逢家长开放日前夕,我特意在主题墙饰“秋天”中,空了一大块,然后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我故作着急地提出:“呀,不好了,我怎么忘记布置这块墙饰了呀,如果你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到,多不好呀!你们能一起来想想办法吗?”因为孩子经常看老师布置主题墙饰的,所以有经验积累,马上就纷纷提出:“可以把我们上次画的菊花剪下来布置上去呀”、“我们的自然角里有很多稻穗和芦苇,可以放在下面做篱笆,装饰一下”、“我还会用纸团做水果呢!”“……”在孩子的七嘴八舌中,我们对墙饰的布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然后我就提出要求,将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充满愉悦,而制作成果也让他们倍感骄傲与珍惜,家长日时,很多孩子都主动邀请爸爸妈妈去参观自己的杰作.以前,老师自己精心策划、费力布置,也没有引来孩子这么多的关注.最后,我还跟孩子们强调,如果发现哪里疏漏了,或者是你想到需要调整了,要及时跟老师说,由此来不断强化幼儿的主体意识.用老师的“粗心”,换来孩子们的“细心”,这也是我们期盼的效果.

耐或不耐,我们的真都在那里

案例三:一次数学公开教学活动,在幼儿自主操作结束时,老师放起了集中的音乐,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位置上,准备接下去的活动,但只有幼儿E还在操作区域来回走动,老师呼唤:“××,我们都在等你呢,快点回来哦!”幼儿E:“我还没有做好呢!”为了照顾大部分孩子,老师只好开始集体讲述,但是幼儿E的行为却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影响到讲评的效果.

针对此案例,老师们在评课的时候也提出,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充分操作的时间?老师们各持己见,有的认为影响到其他孩子,应该马上叫幼儿E结束操作,回到位置上,而有的老师认为,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探究精神,还孩子主体地位,所以要耐心等待.而我思索的问题是这样的:这次操作对孩子来说,难易如何?老师给的时间,是否能让绝大多数的孩子完成操作任务?经过我的观察分析,其实本次操作的难易是适当的,只是这个孩子在前期没有很好的投入,一直在左顾右盼,看其他桌子上的操作材料,到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他才真正开始动手,才会出现以上的状况.

措施:老师在一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会渗透很多的规则,而在操作活动的时候,却容易被忽略,像上面的案例中的孩子,我觉得就不应该纵容,孩子是随性的,但老师要给他们一定的规则意识,如平时在组织操作活动的时候,给一个时间节点,比如,有一个孩子完成了,提醒大家:×××小朋友完成得又快又好,真棒,其他小朋友也要加油哦;当大部分孩子完成的时候,可以提示:我们的操作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请没有完成的小朋友加快速度哦!有了这样的语言提示,孩子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操作进程,到结束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要全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实在是有难度的操作,那么允许孩子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完成.同样的要求延伸到其他活动,如排队的时间为一段30秒的音乐,集中排座位为一段1分钟的音乐,收区域材料为一段2分钟的音乐,整理游戏角为一段3-4分钟的音乐,这个时间可以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但是要固定,让孩子明确:听到什么音乐,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点结束.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处理孩子的一切事情,但也要有适当的“不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总之,无论是爱或不爱,细或不细,耐或不耐,作为教育者的心都在那里.让我们巧用教师“三心”,来粉饰稚幼“童心”.

猜你喜欢

三心案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丰子恺的“三心”养生法
课文学习的“三心”“二意”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