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大学城就业的失地农民工作满意度研究
2014-08-01钟一军
钟一军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大学城建设迅速兴起,大学城对土地的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大学城就业,他们的就业状况及其工作满意度非常值得关注。目前学界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如马弛通过对浙江省的调查归纳为几点:城乡二元制度、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式单一、企业劳动力吸纳有限,以及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技能因素[1];李富田强调了制度和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2]。(2)就业促进对策研究。张媛媛提出从产权制度上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城郊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街道服务业[3];有学者倡导就业服务和培训,并将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自谋职业等形式相结合,促进失地农民生产性就业[4]。(3)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转换研究。如章辉美在湖南的调查认为,失地农民职业成功转移一方面取决于转移机会的提供,一方面在于找到与其嗜好、能力一致的工作[5];谢俊贵在广州的调查指出了其职业转换的几个难点:职业获得不易、职业适应不易、职业稳定不易[6]。同时,研究中还呈现出社会排斥和边缘化视角[7]、风险社会视角[8]、文化适应视角[9]、社会互构视角[10]等多个理论视角。上述研究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了分析,但却忽视了其就业后的就业质量及其工作满意程度。此后,也有学者就失地农民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亦存在一定缺憾:如叶继红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研究认为,其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人际关系)需进一步改善,但其研究工作环境满意度是为研究总体生活满意度服务的,因此未能十分具体、深入[11]。又如郑春雪对鞍山市自谋职业“受雇型”失地农民就业满意度(培训发展、管理制度、薪资待遇、工作本身)进行了相对具体的研究,但仍未对“就业满意度”核心概念作明确界定,相应维度及其指标的建构不够全面系统——至少缺失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维度[12]。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失地农民的工作满意度作一项具体而系统的考察,一方面努力丰富已有失地农民就业特别是其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另一方面试图从大学城这一社区层面为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和民意基础。
一、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在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内(而非广义的大学城范围内)实现相对稳定(而非临时)就业的失地农民员工(而非雇主)。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在参考国外的工作描述指数(JDI)、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SQ)、国内卢嘉等研制的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法[13]以及进行试调查的基础上,问卷中的核心概念“工作满意度”被操作化为5个维度和17项具体指标:(1) 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的地点远近、物理环境、安全性);(2)工作安排满意度(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胜任性);(3)工作管理满意度(管理者、管理制度、职位升迁);(4)工作人际关系满意度(与领导者关系、同事关系、与教师关系、与学生关系);(5)工作待遇满意度(工资、保险、福利)。抽样中考虑到抽样名单获取困难,采用配额抽样:先从大学城9所高校中抽取W校、L校、Y校3校,再在3所学校中对6大类典型岗位分别抽取30人以上,3小类岗位分别抽取5人左右。问卷调查于2012年10月进行,同时对部分典型个案进行了定性访谈,共完成有效问卷200份(6大类岗位——保安、宿舍管理员、楼宇管理员、绿化员、保洁员、食堂服务员分别为30人、30人、30人、30人、34人、32人;3小类岗位——水电工、校园巴士司机、超市服务员分别为5人、5人、4人)。本研究的测量标准为:李克特5分赋值法,即非常不满意1分、不太满意2分、一般3分、比较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各维度及其指标都以均值作为评价满意度水平的依据。基于满意度均值是在1~5分区间内的一个分值,本研究根据一定标准设定:位于[1,2.6]区间为较差水平,位于(2.6,3)为中等向下水平,3分为中间水平,位于(3,3.8)为中等向上水平,位于(3.8,5)为较好水平。
二、研究内容
(一)失地农民的工作环境满意度
根据设定的标准对在呈贡大学城就业的失地农民工作满意度的5个维度及其指标加以分析。表1为失地农民对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
表1 工作环境满意度
由表1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对工作环境维度的满意度均值为3.56分,根据评价标准,处于中等向上水平,表明对工作环境比较认可。(1)工作地点远近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此选择满意的人(含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占63%,选择一般的人33%,而选择不满意的(含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仅4%,均值3.84,属较好指标。调查了解到,多数人失地后要么居住原村,要么搬入大学城附近的安置小区,因此上班地点对他们问题不大。(2)物理环境满意度。与原先农业劳动相比,失地农民工作的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经过美化的校园环境一般好于农耕环境,同时个别岗位环境相对弱化,如保安、宿管要承受夜班环境,而保洁员要直面校园垃圾。总体来看,物理环境的改变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满意度均值3.52,为中等向上水平。(3)工作环境安全性满意度。这一指标25%的人满意,68%选择一般,7%不满意,均值3.30,属中等向上水平。对问卷中设计的与此相关的风险感知问题,45%的人觉得工作“没有危险”,一半人感到“有一定危险”,仅5%的人感到“很危险”。特别是宿管,许多人表示公寓物品丢失自己要承担一定责任,这是最大的“危险”。不难发现,尽管半数人感到了危险,但仅有7%的人对安全性不满意。多数人表示,只要合理防范,工作中的危险还是可以规避的,因此心态较为平和。
(二)失地农民的工作安排满意度
就业岗位、工时等工作安排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地农民的工作安排满意度见表2。
表2 工作安排满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对工作安排维度的综合满意度均值为3.14,属中等向上水平。(1)工作岗位满意度。对该指标,满意的占25%,表示一般的64%,不满意的11%,均值 3.14,中等向上水平。叶继红在调查南京城郊失地农民时曾把农民得到的待遇较差的保洁等安置岗位称为“鸡肋”,因为缺乏技能的失地农民如放弃眼前岗位确实可惜,而如不放弃待遇又太低[14]。本研究中许多人也感受到了这种无奈,如一位绿化员所说:“不满意也没办法,没土地了(无法务农);我们是农民(没有技能),只能做这些活。”而好几位调查对象都抱怨着同一句话:“不喜欢也喜欢”。(2)工作时间满意度。这一指标均值2.96,属中等向下水平。数据显示,失地农民月均工作27.92 d、242.6 h(包括加班),月工作小时数与工作时间满意度呈反比(r相关系数-0.324)。不满意的主要有两个岗位:部分校园巴士司机日均工作时间在10 h以上;许多保安尽管每天工作时间不长,但基本没有休息日。(3)工作稳定性满意度。该指标中,满意、一般、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2%、64%、14%,均值3.08,为中等向上水平。问卷中设计了“最近半年您是否想过辞职另找工作”这一离职意向问题,选择“想过,有好机会就会辞职”、“想过,但又怕找不到好工作”、“没想过”的人分别占38%、21%、41%。分析发现,离职意向与工作稳定性满意度水平有一定关联:“想过辞职”者有一定的职业选择余地,对工作稳定性多表现为无所谓的“一般”,“想过又怕”者往往缺乏技能,想离开又对未来不太自信,对工作稳定性往往选择难以表态的“一般”。“没想过”者则表现为几种复杂心态的组合:一是工作不好找,想长期干;二是年龄大了;三是离家近,照顾家里方便;四是现单位的人际关系好,他们对工作稳定性满意度则表现出多种可能。由此,不同离职倾向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稳定性看法,结果是多数人(64%)选择了“一般”,这使得其总体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中等向上。(4)工作胜任性满意度。此指标有43%的人满意,46.5%表示一般,10.5%不满意,均值3.38,属中等向上水平。事实上,本研究中的多数岗位是没有太多技术要求的,多数人能够胜任。
(三)失地农民的工作管理满意度*初始问卷中,工作管理维度还设计了培训、赏识满意度指标,但试调查发现,许多人对培训和赏识缺乏感知:大多数岗位没有定期培训机制,有的调查对象(如绿化员、保洁员)表示自己不需要培训;大多数岗位由于技术要求不高,许多人表示工作无所谓做得好与不好,几乎不存在领导表扬,他们也不需要什么表扬。因此这两个指标基本不适合本研究的测量,舍去。
工作中的管理对习惯了自我管理的失地农民无疑是新事物。他们对工作管理的满意度如表3。
表3 工作管理满意度
由表3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对工作管理满意度均值3.26,是中等向上水平。(1)对管理者的满意度。此满意度均值3.59,属中等向上指标。从问卷设置的给直接领导打分(满分10分)题目看,打分平均7.73分,反映出失地农民对直接领导是基本认可的。(2)对管理制度的满意度。该指标有36%的人满意,53.4%选择一般,10.6%不满意,均值3.33,属中等向上指标。从得分看,管理制度作为“新事物”,多数人还是愿意接受的。为避免测量总体管理制度满意度可能带来的笼统性,本研究还考察了奖惩制度这一“细节”。结果显示,与整体层面相似,对具体奖惩制度有一半以上(53.6%)的人表示一般;但在不满意比例上,具体奖惩制度层面(25.7%)明显高出整体层面(10.6%);同时奖惩制度层面的满意度均值(2.96)已开始跌入中等向下水平。数据分析和访谈表明,保安对管理制度最不满,他们普遍反映存在不尽合理的“罚过多、奖太少”的失衡情况*对于保安岗位,有离岗、脱岗、睡岗等多个罚款项目,少则30、50元,多则100、200元;而几乎没有对应的奖励机制,除非做了像抓到盗贼等“立功”之事。。(3)职位晋升满意度。对该指标表示满意的7.5%,一般的78%,不满意的14.5%,均值2.91,属中等向下指标。对问卷中与此相关的升迁机会多少问题,79%的人认为偏少,只有1.5%的人选择较多,可见,79%的人认为的“低晋升机会”并没有带来较高的“不满意率”(14.5%)。可能的解释是:尽管岗位本身晋升空间很小,但大多数人受文化、能力、年龄偏低的限制,往往对此采取不抱希望的“无所谓”态度。
(四)失地农民的人际关系满意度
人际关系是员工工作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失地农民的人际关系满意度状况如表4。
表4 工作人际关系满意度
由表4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均值3.70,处中等向上水平。(1)与领导者关系的满意度。该指标有45%的人满意、52%选择一般,只有3%不满意,均值3.50,属中等向上指标。(2)同事关系满意度。此指标均值4.0,属较好水平。访谈了解到,失地农民的许多同事都是本村或邻村村民,且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熟人介绍来大学城的,可以说,其业缘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地缘关系的反映,渗透着浓厚的乡邻关系,因此对同事关系满意度高是自然而然的。(3)与教师关系的满意度。对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在有效回答的119人中,满意度均值3.62,处中等向上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回答中较大的缺失率(81人,40.5%)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虽在大学城工作,但几乎不与老师接触。分析表明,绿化员和食堂服务员缺失最多(分别缺28人、22人),表明这两个岗位平常与老师较为疏离。(4)与学生关系的满意度。对此项满意度,在有效回答的165人中,均值3.69,属中等向上指标。同时,17.5%的缺失率表明,仍有一部分人几乎不和学生打交道。数据显示,这部分员工主要是绿化员,表明绿化岗位不论和老师还是学生的交往都很少。
(五)失地农民的工作待遇满意度
工作待遇是工作回报的核心,员工最为关注。失地农民对工作待遇的满意度如表5。
表5 工作待遇满意度
由表5可以看出,工作待遇维度综合满意度均值2.59,降至较差水平。(1)工资满意度。关于工资满意度有两个基本视角:期望视角和公平视角,前者表现为与自身工作量相比的工资满意度,后者表现为与其他同类工作相比的工资满意度。本研究在分别测量这两个层面满意度基础上,计算出综合的工资满意度水平:均值2.51,水平较低。与此相关,对失地农民月工资调查表明,其平均月工资为1 316.1元,最小值900元,最大值2 200元;同时经过分组,较低工资(900~1 300)、中档工资(1 301~1 700)、较高工资(1 701~2 200)的人数分别占60.5%、33%、6.5%,可见处于较低工资水平的员工比例较高。可以说,失地农民月工资总体偏低,这也是导致其工资满意度指标偏低的直接原因。(2)保险满意度。对单位保险办理,20%的人满意,53.5%表示一般,26.5%不满意,均值2.90,属中等向下指标。保险办理主要有3种情况:五险、只办一种人身伤害险、未办保险,本研究将前者称为保险充分型,后两者归并为保险缺乏型。统计显示,充分型和缺乏型分别占31.5%、68.5%,保险类型和保险满意度的Gamma系数0.80,表明保险充分程度对保险满意度有较强正向影响。然而,尽管68.5%的人属保险缺乏型,但总体上并未出现对保险太大的不满意(满意度均值2.90),只是中等稍稍向下。数据观察发现,保险缺乏型的人中有6成对保险满意度选择了“一般”,从而使满意度总体平缓。可能的解释是:保险缺乏型的人往往年龄偏大、学历低,对单位保险没有太高预期;同时,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在社区办理了至少一项社会保险(医疗或养老),从而减轻了保险压力,进一步稀释了保险预期。(3)福利满意度。48.5%的人对福利待遇不满意,44%表示一般,只有7.5%比较满意,均值2.46,属较差指标。本研究考察了其福利待遇状况(起止时间2012年1—10月)。根据岗龄,不到半年、半年到1年、1年以上员工的福利均值分别为148.50元、194.48元、262.78元,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水平低,即使1年以上岗龄员工也才262.78元;二是内部差别大,标准差几乎都高于均值,最低0元,最高1 150元。由此可以看出,福利待遇满意度水平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待遇本身较低引起的。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综合维度层面上,失地农民的工作环境满意度中等向上(3.56)、工作安排满意度中等向上(3.14)、工作管理满意度中等向上(3.26)、人际关系满意度中等向上(3.70),工作待遇满意度较差(2.59);进一步,根据各维度均值,可统归为三种维度类型,即较差维度——工作待遇满意度,中等维度——工作安排满意度和工作管理满意度,中等偏好维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人际关系满意度。
具体指标层面上,17项工作满意度指标呈现出各自水平和特点,工作岗位、工作稳定性、晋升、保险等满意度指标还表现出职业转型中特有的复杂性。需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中的配额抽样属非随机抽样,因此严格地说,上述结论的适用性仅以所调查200个样本为限。
(二)讨论
对以上结论,需置于调查对象特定的职业结构转换场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一职业转换至少与3个重要历史背景相联系,即:城市化的加速(失地农民形成,由此带来从传统农业向非农职业的根本转换)、大学城的兴建(用地同时也形成了校园内相当数量的基层岗位供给)、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旨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后勤,减轻政府负担。据张宝明(2004:131)研究,云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于1999年酝酿,2000年启动,到2004年高校后勤部分已基本从学校分离,逐步走向企业化、产业化、集团化经营。(高校后勤用人机制逐步向社会敞开,增加了失地农民入校工作的机会)。在这三大背景下,呈贡大学城部分失地农民入校工作,并在职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呈现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在职业性质及收入结构上,经历着由农业经营收入为主向以非农产业的工资收入为主的转换,这一转换力度较大,涉及工资及相关的保险、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而基本工资已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二是职业管理结构上,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自我管理向科层制的现代组织管理形式的转换,这是一个从传统小农走向现代组织化员工的不断调适过程,涉及到工作制度、人际关系、工作岗位安排等一系列重要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职业结构大转换中,失地农民对现有工作表现出本研究所述及的种种满意度感受。一言以蔽之,对大学城就业的失地农民,社会变迁大背景形塑着其职业结构的转型,而各种工作满意度感受正是这一转型特定的表现形式。
同时,本研究的结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较差维度的工作待遇满意度最值得关注。失地农民工作在大学城最基层,待遇也较低,如果其工资福利持续维持低水平,他们在本研中表现出的较大不满意感是难以消解的。(2)工作安排满意度中,多数人对岗位的“鸡肋”心态一时是难以消除的;一些失地农民表现出离职倾向,用人单位应考虑如何保持这些员工的相对稳定性。(3)工作管理满意度中,尽管整体层面尚可,但也不能忽视某些具体制度的不尽合理之处,比如众多保安对奖惩制度不满,便提醒应及时调整奖惩机制,避免奖惩失衡。
[参考文献]
[1]马弛,张荣,彭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软科学,2004,18(6):18-20,38.
[2]李富田.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J].江汉论坛,2009(2):125-129.
[3]张媛媛,贺利军.城市化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3):111-114.
[4]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5(4):19-22.
[5]章辉美,易帆.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职业转移[J].求索,2008(3):46-48.
[6]谢俊贵,曾笑丽.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及其促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3-38.
[7]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
[8]冯晓平.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研究——以成都失地农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6.
[9]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13-215.
[10]穆盼盼.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基于湖北省武汉市三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3):25-28.
[11]叶继红.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0-73.
[12]郑春雪.自谋职业中“受雇型”失地农民就业满意度研究——以鞍山市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12-14,17-18.
[13]卢嘉,时勘,杨继锋.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结构和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15-17.
[14]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