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升职的总是别人(外二篇)
2014-08-01漫漫
漫漫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流行这样一个故事:
工作3年了,为什么我还没有升职?委屈至极,去找老板理论一二。
老板笑着说:“你的事咱们等会儿再说,我手头上有个急事,请你先帮我处理一下?” 那是一家外地客户准备到公司来考察,老板让我主动联系一下他们,问问何时能到。
一刻钟后,我回到老板办公室。
“联系上了吗?”老板问。
“联系上了,他们说可能下周过来。”
“具体是下周几?”老板问。
“这个我没细问。”
“他们一行多少人?”
“啊?您没问我这个啊!”
“那他们是坐火车还是飞机?”
“这个您也没叫我问呀!”
老板不再说什么了,他打电话叫朱政过来。
朱政比我晚到公司一年,现在已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了,他接到了与我刚才相同的任务。一会儿工夫,朱政来了。
“哦,是这样的一一”
朱政答道:“他们是乘下周五下午3点的飞机,大约晚上6点钟到,他们一行5人,由采购部王经理带队,我跟他们说了,我公司会派人到机场迎接。另外,他们计划考察两天时间,具体行程到了以后双方再商榷。为便于工作,我建议把他们安置在公司附近的国际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间明天我就提前预订。还有,下周天气预报有雨,我会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一旦情况有变,我将随时向您汇报。”
朱政出去后,老板拍了我一下说:“现在我们来谈谈你提的问题。”
“不用了,我已经知道原因,打搅您了。”
为什么升职的不是我?想必答案不言而喻了。职场中有很多人整日喋喋不休地抱怨待遇不公,哀叹自己干的是“卖白粉的工作”,拿的是“卖白菜的薪水”。时间久了,一些曾经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老员工开始变得消极懈怠、得过且过,对公司的大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我们抱怨待遇不公、工作辛苦之时,是否反思过自己,我真的努力了吗?我为公司创造出超额的价值了吗?事实上,所谓的公平只是相对而言,老板给我们一元的薪水,如果我们除了一元外无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怎么会受到老板的器重呢?如果我们努力工作,用一元的薪水创造出两元甚至更多的财富,工作职位则一定会获得提升,我们的钱袋也会悄悄地鼓起来。
不能只顾着“低头拉车”
王林是一家图书出版公司发行部的新员工。刚入职时,他每天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对公司其他的事情不管不问。三个月后,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低头拉车”了,否则只能像其他员工那样永无出头之日,因此王林决定找机会向老板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年底,公司决定制作一些有声读物赠送给消费者以做促销。如想取得有声读物的制作权,必须从音像公司买版权,这需要一大笔资金。然而老板却有言在先:“我不想花钱,但是事儿还得办。”听到老板如此一说,身为发行部主任的老李一脸的苦笑,心想:如今这年头哪有不花钱就办事的?
身为发行部一员的王林得知此消息后,就和主任说自己有办法。老李一听,顿时喜上眉梢,便将此事交与王林全权负责。第二天,王林就联系了一家知名
的音像出版公司。除了答应为对方搞条幅式宣传,王林还许诺在有声读物上标明该公司的名称。同时,他还宣称,我们做推广的过程也是在为您的公司做宣传,使音像出版公司意识到归根结底受益的还是自己。经过王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该公司老板终于同意了,双方当场签订了合同。
王林的努力收到成效,合作开始后,该家图书出版公司的销量大大增加,远超预期。由于为公司带来了滚滚财运,王林很快被提拔为市场总监。
现实工作中,很多员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混日子,习惯于“低头拉车”的工作方式,对于老板的烦恼、焦虑视而不见。安于“低头拉车”固然也是工作,可如果一味地“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容易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最后弄得吃力不讨好。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努力地解决呢?如果职场人士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升职加薪必定指日可待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王林是一个急于改变现状的员工。当他得知上司的难处以后,主动请缨,替上司排忧解难。倘若他没有抓住机会好好“秀”一把,而是只顾“低头拉车”,只能使机遇从眼前飘过,还谈何升职加薪?在公司里,那些善于替老板解决问题的员工,能力总是不断地得到提升。因为他们总是涉足未知领域,尝试新鲜事物,通过不断地解决新问题来扩充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如此一来其能力必然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相反,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只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获得安全感,拒绝新事物、逃避新问题,其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工作上没有任何突破,自身也得不到任何提升。
拒做“草莓族”,争当“坚果族”
王强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一家著名的网游公司做项目策划。由于业绩突出,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就得到了老板的器重与信任,升为项目主管。升职之后的王强不免有些飘飘然了,加之大学期间一直是同学中的学霸,耳边的赞赏和羡慕之声使王强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一天,他与同事处理数据库时,算错了一个数字,这一小小的错误可能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结果,还好同事及时发现。本来这个同事出于好心帮助王强,可是心高气傲的王强觉得很没面子,生气地说:“难道我自己看不出来吗,你这么厉害,那就由你做好了。”说罢将手中的工作一扔,坐在一旁袖手旁观。
还有一次,老板组织召开新产品开发研讨会。王强和老板的方案大相径庭,从专业角度来看,老板的方案更高一筹。王强却和老板据理力争,老板不耐烦地放了几句狠话,王强竟当着大家的面和老板顶撞起来,并扬言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凭什么听你的指挥?”于是王强愤然离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强找了好几家公司,然而连试用期都没过就被迫离职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离家远,或者是老板专制等等,从未听他说自己有什么原因。现在,王强还在茫茫的求职大军中艰难地跋涉。
中国台湾著名社会人士翁静玉曾经在一本著作中将现在的“80后”称作“草莓族”。就是说许多“职场菜鸟”虽然像草莓一样具有光鲜亮丽的外表,看起来富于个性、活力十足,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心理脆弱,老板“命令不得”、“训斥不得”,动辄就火冒三丈,或者哭哭啼啼,甚至跳槽走人,如草莓一样,稍稍受点挤压就变成一摊“草莓酱”。故事中的王强就是一个典型的职场“草莓族”。同事好心帮他指出错误,他就摆脸色看;老板批评他几句,他就当场顶撞,离职走人,接下来又频繁跳槽,丝毫不知悔改。如果王强再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职场“草莓族”的王强,另一个缺陷就是逆商指数过低。逆商指数展示的是一个人抗挫折或抗逆境的能力。职场中总是充满着各种挑战与危机,既有工作的难题,也有来自职场的压力。面对逆境和挫折,“草莓族”不应放弃,而应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早日让“草莓”蜕变成“坚果”。草莓华而不实,而坚果则融内涵与外在于一体。身处职场的菜鸟们,若想取得一番成就,何不脱去“草莓”的外壳,做一个富有内涵的“竖果”,去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