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表征在化学原理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2014-07-31瞿高烽
瞿高烽
摘要:文章介绍了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及其在化学原理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和使用策略。
关键词:三重表征;化学原理;作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11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是具有表示、代表以及象征等意义,既可以看成是用一种物体代表另一种物体,也可以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事物。知识的表征则可以表示为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认知活动中获取的信息首先在头脑里分析、组合和建构,然后在心理层面上运用相关术语和符号进行科学表示,将信息转化重组为有意义、有关联的知识体系。所以表征可以看成是认知活动的存储形式,是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
一、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
化学知识的表征有许多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果通过合理的建构,知识表征是一种立体多维而且规则有序的体系,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均可以准确查询,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头脑中的表征不恰当,建立的知识体系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在使用时必然会出现查询不到,关联混乱或缺失等状况,出现思维的“盲点”。
化学知识的表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宏观表征、微观表征以及符号表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有趣的实验现象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耀眼强光、散发出的大量热以及白色固体等就是可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就是一种宏观表征。宏观表征不仅包括实验现象,还包括其他外在可观察的知识和信息等在头脑中的反映。一切外在宏观表象均有其微观原因,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将物质看成由微观粒子构成,将化学反应看成是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微观的知识和信息在头脑里记载和呈现就是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是指化学上使用特定的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例如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中的速率与时间关系图等等。笔者认为可用下图表示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间的有机联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重表征之间可以实现互相转换,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然后深入到微观寻求本质,也可以依据微观结构猜测判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微观向宏观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均离不开作为交流的中介桥梁——符号表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需要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深化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三重表征在化学原理学习中的作用
1. 利用三重表征多角度去理解、认识化学原理
多个角度理解化学原理是三重表征的特点。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如何突破反应原理学习的障碍,宏观、微观和符号是三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立体建构。例如判断可逆反应2NO2[?]N2O4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微观表征角度去理解就是单位时间消耗的NO2微粒的数目是否等于生成的NO2的微粒数目;从宏观表征角度去观察就是各物质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如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体系的压强等是否保持不变;从符号表征角度就是v(正)= v(逆)。
2. 利用三重表征有机融合化学反应原理
三重表征之间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与联系,任何一种表征的功能体现都离不开其他表征的支持与辅助,通过表征间相互联系得到互相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就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通过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关联,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符号,然后又从微观逆序回到宏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判断会升华到一个高层次。例如在可逆反应2SO2+O2[?]2SO3中,恒压条件下密度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不再改变均可以作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通过个别反应中三重表征的训练和融合,可以将规律延伸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平衡状态的判断。
3. 利用三重表征提高化学原理运用能力
三重表征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层次上去学习化学原理,经过反复多次的互相融合和存储,对事物形成稳定有效的多重表征系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快速、轻松地提取到相关信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突破。例如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在建立了盐类水解的稳定表征之后,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就可以轻松自如。盐类的水解是微观的、隐性的,必须设计实验使其用宏观的方法表现出来。碳酸钠溶液水解呈碱性,水解过程是可逆的,若使其发生反应导致平衡发生移动,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就可以解决问题,根据这个思路,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呈红色,滴加氯化钙溶液红色逐渐褪去,可以证明其中存在水解平衡。
三、使用三重表征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部分学生无法理清其中的相互关系,更谈不上进行灵活运用。采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反应原理,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显性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研究反应进行的方向、进行的程度,研究采用哪些方法使反应朝着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方向进行。大部分研究都是宏观现象和微观分析交叉进行。大量实践证明,合理采用实验、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将微观世界进行外显,提供给学生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窗口”,学生从中能够更好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原理。微观到直观、抽象变显性,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微粒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在针筒中装有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瞬间压缩针筒体积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针筒中气体颜色先变红后变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初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推压针筒,导致容器体积缩小,物质浓度增大,所以颜色变深是一个物理过程,然后颜色变浅必然是平衡在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师生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及时展示模拟微观过程的动画,揭示其中的奥秘,使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进行理解;师生使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用速率与时间关系图、浓度与时间关系图表示刚才的过程;这样三重表征在学生头脑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 运用类比策略
很多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具有相似之处,类比就是发现两个对象之间的某种类似关系,以已知对象的某种性质为起点进行推理延伸,得出未知对象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原理,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自然而然也容易理解,如化学平衡中转化率就类似于电离平衡中的电离度以及水解平衡中的水解程度,化学平衡常数类似于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精心设计类比案例,揣摩其中的类比方法,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3. 使用螺旋策略
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无法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螺旋策略要求学生实现对化学原理的多重表征,并且在三重表征之间循环往复,获得螺旋式上升。例如比较恒容、恒压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第一阶段让学生单独掌握恒容条件和恒压条件下的平衡,通过宏观表象和微观表征建立符号表征;第二阶段学生运用符号表征去分析单一情况的平衡状态,实现表征的逆序运行;第三阶段对恒容、恒压平衡状态进行比较,建立体积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实现学生思维的新飞跃。
总之,学生只有针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特点,自主构建对化学反应原理的三重表征,而且实现三重表征的有机融合,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丙香,毕华林.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3,(2)
[2] 赵东旺. 重视化学教学“三重表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J].新课程研究,2007,(9)endprint
摘要:文章介绍了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及其在化学原理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和使用策略。
关键词:三重表征;化学原理;作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11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是具有表示、代表以及象征等意义,既可以看成是用一种物体代表另一种物体,也可以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事物。知识的表征则可以表示为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认知活动中获取的信息首先在头脑里分析、组合和建构,然后在心理层面上运用相关术语和符号进行科学表示,将信息转化重组为有意义、有关联的知识体系。所以表征可以看成是认知活动的存储形式,是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
一、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
化学知识的表征有许多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果通过合理的建构,知识表征是一种立体多维而且规则有序的体系,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均可以准确查询,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头脑中的表征不恰当,建立的知识体系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在使用时必然会出现查询不到,关联混乱或缺失等状况,出现思维的“盲点”。
化学知识的表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宏观表征、微观表征以及符号表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有趣的实验现象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耀眼强光、散发出的大量热以及白色固体等就是可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就是一种宏观表征。宏观表征不仅包括实验现象,还包括其他外在可观察的知识和信息等在头脑中的反映。一切外在宏观表象均有其微观原因,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将物质看成由微观粒子构成,将化学反应看成是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微观的知识和信息在头脑里记载和呈现就是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是指化学上使用特定的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例如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中的速率与时间关系图等等。笔者认为可用下图表示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间的有机联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重表征之间可以实现互相转换,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然后深入到微观寻求本质,也可以依据微观结构猜测判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微观向宏观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均离不开作为交流的中介桥梁——符号表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需要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深化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三重表征在化学原理学习中的作用
1. 利用三重表征多角度去理解、认识化学原理
多个角度理解化学原理是三重表征的特点。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如何突破反应原理学习的障碍,宏观、微观和符号是三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立体建构。例如判断可逆反应2NO2[?]N2O4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微观表征角度去理解就是单位时间消耗的NO2微粒的数目是否等于生成的NO2的微粒数目;从宏观表征角度去观察就是各物质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如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体系的压强等是否保持不变;从符号表征角度就是v(正)= v(逆)。
2. 利用三重表征有机融合化学反应原理
三重表征之间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与联系,任何一种表征的功能体现都离不开其他表征的支持与辅助,通过表征间相互联系得到互相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就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通过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关联,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符号,然后又从微观逆序回到宏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判断会升华到一个高层次。例如在可逆反应2SO2+O2[?]2SO3中,恒压条件下密度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不再改变均可以作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通过个别反应中三重表征的训练和融合,可以将规律延伸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平衡状态的判断。
3. 利用三重表征提高化学原理运用能力
三重表征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层次上去学习化学原理,经过反复多次的互相融合和存储,对事物形成稳定有效的多重表征系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快速、轻松地提取到相关信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突破。例如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在建立了盐类水解的稳定表征之后,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就可以轻松自如。盐类的水解是微观的、隐性的,必须设计实验使其用宏观的方法表现出来。碳酸钠溶液水解呈碱性,水解过程是可逆的,若使其发生反应导致平衡发生移动,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就可以解决问题,根据这个思路,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呈红色,滴加氯化钙溶液红色逐渐褪去,可以证明其中存在水解平衡。
三、使用三重表征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部分学生无法理清其中的相互关系,更谈不上进行灵活运用。采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反应原理,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显性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研究反应进行的方向、进行的程度,研究采用哪些方法使反应朝着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方向进行。大部分研究都是宏观现象和微观分析交叉进行。大量实践证明,合理采用实验、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将微观世界进行外显,提供给学生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窗口”,学生从中能够更好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原理。微观到直观、抽象变显性,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微粒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在针筒中装有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瞬间压缩针筒体积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针筒中气体颜色先变红后变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初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推压针筒,导致容器体积缩小,物质浓度增大,所以颜色变深是一个物理过程,然后颜色变浅必然是平衡在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师生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及时展示模拟微观过程的动画,揭示其中的奥秘,使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进行理解;师生使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用速率与时间关系图、浓度与时间关系图表示刚才的过程;这样三重表征在学生头脑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 运用类比策略
很多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具有相似之处,类比就是发现两个对象之间的某种类似关系,以已知对象的某种性质为起点进行推理延伸,得出未知对象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原理,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自然而然也容易理解,如化学平衡中转化率就类似于电离平衡中的电离度以及水解平衡中的水解程度,化学平衡常数类似于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精心设计类比案例,揣摩其中的类比方法,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3. 使用螺旋策略
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无法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螺旋策略要求学生实现对化学原理的多重表征,并且在三重表征之间循环往复,获得螺旋式上升。例如比较恒容、恒压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第一阶段让学生单独掌握恒容条件和恒压条件下的平衡,通过宏观表象和微观表征建立符号表征;第二阶段学生运用符号表征去分析单一情况的平衡状态,实现表征的逆序运行;第三阶段对恒容、恒压平衡状态进行比较,建立体积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实现学生思维的新飞跃。
总之,学生只有针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特点,自主构建对化学反应原理的三重表征,而且实现三重表征的有机融合,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丙香,毕华林.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3,(2)
[2] 赵东旺. 重视化学教学“三重表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J].新课程研究,2007,(9)endprint
摘要:文章介绍了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及其在化学原理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和使用策略。
关键词:三重表征;化学原理;作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11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是具有表示、代表以及象征等意义,既可以看成是用一种物体代表另一种物体,也可以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事物。知识的表征则可以表示为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认知活动中获取的信息首先在头脑里分析、组合和建构,然后在心理层面上运用相关术语和符号进行科学表示,将信息转化重组为有意义、有关联的知识体系。所以表征可以看成是认知活动的存储形式,是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
一、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
化学知识的表征有许多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果通过合理的建构,知识表征是一种立体多维而且规则有序的体系,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均可以准确查询,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头脑中的表征不恰当,建立的知识体系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在使用时必然会出现查询不到,关联混乱或缺失等状况,出现思维的“盲点”。
化学知识的表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宏观表征、微观表征以及符号表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有趣的实验现象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耀眼强光、散发出的大量热以及白色固体等就是可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就是一种宏观表征。宏观表征不仅包括实验现象,还包括其他外在可观察的知识和信息等在头脑中的反映。一切外在宏观表象均有其微观原因,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将物质看成由微观粒子构成,将化学反应看成是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微观的知识和信息在头脑里记载和呈现就是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是指化学上使用特定的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例如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中的速率与时间关系图等等。笔者认为可用下图表示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间的有机联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重表征之间可以实现互相转换,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然后深入到微观寻求本质,也可以依据微观结构猜测判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微观向宏观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均离不开作为交流的中介桥梁——符号表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需要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深化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三重表征在化学原理学习中的作用
1. 利用三重表征多角度去理解、认识化学原理
多个角度理解化学原理是三重表征的特点。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如何突破反应原理学习的障碍,宏观、微观和符号是三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立体建构。例如判断可逆反应2NO2[?]N2O4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微观表征角度去理解就是单位时间消耗的NO2微粒的数目是否等于生成的NO2的微粒数目;从宏观表征角度去观察就是各物质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如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体系的压强等是否保持不变;从符号表征角度就是v(正)= v(逆)。
2. 利用三重表征有机融合化学反应原理
三重表征之间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与联系,任何一种表征的功能体现都离不开其他表征的支持与辅助,通过表征间相互联系得到互相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就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通过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关联,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符号,然后又从微观逆序回到宏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判断会升华到一个高层次。例如在可逆反应2SO2+O2[?]2SO3中,恒压条件下密度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不再改变均可以作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通过个别反应中三重表征的训练和融合,可以将规律延伸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平衡状态的判断。
3. 利用三重表征提高化学原理运用能力
三重表征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层次上去学习化学原理,经过反复多次的互相融合和存储,对事物形成稳定有效的多重表征系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快速、轻松地提取到相关信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突破。例如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在建立了盐类水解的稳定表征之后,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就可以轻松自如。盐类的水解是微观的、隐性的,必须设计实验使其用宏观的方法表现出来。碳酸钠溶液水解呈碱性,水解过程是可逆的,若使其发生反应导致平衡发生移动,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就可以解决问题,根据这个思路,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呈红色,滴加氯化钙溶液红色逐渐褪去,可以证明其中存在水解平衡。
三、使用三重表征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部分学生无法理清其中的相互关系,更谈不上进行灵活运用。采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反应原理,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显性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研究反应进行的方向、进行的程度,研究采用哪些方法使反应朝着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方向进行。大部分研究都是宏观现象和微观分析交叉进行。大量实践证明,合理采用实验、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将微观世界进行外显,提供给学生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窗口”,学生从中能够更好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原理。微观到直观、抽象变显性,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微粒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在针筒中装有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瞬间压缩针筒体积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针筒中气体颜色先变红后变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初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推压针筒,导致容器体积缩小,物质浓度增大,所以颜色变深是一个物理过程,然后颜色变浅必然是平衡在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师生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及时展示模拟微观过程的动画,揭示其中的奥秘,使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进行理解;师生使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用速率与时间关系图、浓度与时间关系图表示刚才的过程;这样三重表征在学生头脑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 运用类比策略
很多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具有相似之处,类比就是发现两个对象之间的某种类似关系,以已知对象的某种性质为起点进行推理延伸,得出未知对象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原理,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自然而然也容易理解,如化学平衡中转化率就类似于电离平衡中的电离度以及水解平衡中的水解程度,化学平衡常数类似于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精心设计类比案例,揣摩其中的类比方法,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3. 使用螺旋策略
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无法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螺旋策略要求学生实现对化学原理的多重表征,并且在三重表征之间循环往复,获得螺旋式上升。例如比较恒容、恒压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第一阶段让学生单独掌握恒容条件和恒压条件下的平衡,通过宏观表象和微观表征建立符号表征;第二阶段学生运用符号表征去分析单一情况的平衡状态,实现表征的逆序运行;第三阶段对恒容、恒压平衡状态进行比较,建立体积模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实现学生思维的新飞跃。
总之,学生只有针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特点,自主构建对化学反应原理的三重表征,而且实现三重表征的有机融合,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丙香,毕华林.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3,(2)
[2] 赵东旺. 重视化学教学“三重表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J].新课程研究,200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