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世界的藏族版画家

2014-07-31

企业文明 2014年7期
关键词:达瓦版画家木刻

画家艺术简介

其加达瓦,藏族,1946年12月生,四川省甘孜县人。童年时父母双亡,幸得人民政府收养,送到小学读书;1959年保送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从事版画创作。曾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美术馆副馆长、深圳画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委员、一级美术师。

其加达瓦从事版画艺术创作50年,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画展以及省市美展并屡次获奖。其中,作品《开路》入选1965年全国美展,《人民日报》对其进行了专题介绍;《牧歌》《远牧》《湖畔》等入选全国第七、八、九、十一、十三届版画展。《藏家乐》获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育林人》获中国现代版画展金奖,在1987年日本东京举办的10国现代版画展中,获日中艺术研究会金奖;《沉思》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夏日》1994年获首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铜奖;《金色的秋天》1997年获第二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他在1999年获中国美协、版协颁发的“鲁迅版画奖”,1999年获四川省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1年获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的“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

其加达瓦的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广泛发表,《开路》《育林人》《金色的秋天》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上百幅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团体和收藏家收藏。其艺术成就和传略分别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第二部)《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展名人录》《中国现代版画史》等大型辞书与画集中。为表彰其加达瓦对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国务院授予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

其加达瓦的作品还先后到亚洲、欧洲、美洲多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1985年与1992年,他还分别两次赴中国香港举办四川版画展;1986年12月随文化部赴阿尔及利亚美术展览代表团,在阿举办四川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及美术作品展;1994年11月随中国美协代表团赴马来西亚举办第八届中国全国美展精品展;199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随文化部代表团赴蒙古共和国举办中国现代版画作品展;2005年赴韩国参加“中·韩现代水墨画展”。他还出版有《其加达瓦版画选》等。

其加达瓦先生是一位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画家,他熟悉驾驭版画木刻的各种艺术表现能力,一点也不比汉族版画艺术家逊色。多年来,达瓦先生长期担任四川省美协秘书长,主管四川省美协幕后许多繁杂的事务工作,但在业余时间,仍然还要抽空进行版画艺术创作。我一直羡慕赞叹其加达瓦先生对版画艺术的娴熟掌握运用。当我更多地接触至其加达瓦先生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时,对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更感到了由衷的景仰与敬佩。

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下成长

其加达瓦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边远地区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全家人没有房屋居住,就在半山坡上三米宽两米深的山坑简易茅棚中艰难度日。在他年幼时父母双亲就离开了人世,他与弟弟整天过着乞讨度日的苦难生活。后来,他进了当地的寺庙做小扎巴(小喇嘛),瘦小的身躯每天还得担负背柴、背粮、扛木头等繁重杂活,但仍然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到别人欺侮。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藏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后,苦难深重的藏族人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人民政府不仅负责他的家人的日常生活,还免费送他进了当地小学读书。达瓦开始过上了正常人的新生活。

少年时代的达瓦,通过初步接触文化与绘画后,就喜欢上了画画。在课余时间,他利用各种废纸描绘生活中随处看见的马、狗、帐篷以及寺庙精美的壁画、“唐卡”等各种物象,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班主任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对他进行了鼓励与重点培养,并积极向上级推荐。1959年,当达瓦小学毕业时,人民政府就保送其进了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进行正规而系统的绘画教育学习。从此,他的艺术人生开始了。

在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里,达瓦是年纪最小的学生,也是最勤奋好学的学生之一,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6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美协,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然而,19岁刚迈出大学的达瓦因为年轻而感到懵懵懂懂,不知如何进行创作。

达瓦回忆说:“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创作!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创作题目,更体会不到创作的乐趣,只觉得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相当灰心。”

后来,在四川省美协李少言等老一辈版画家言传身教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如何创作构图,怎样用刻刀。在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下,他终于刻制出自己的处女作《开路》套色版画。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被《人民日报》载文发表。他受到巨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喜欢版画、热爱版画与从事高水平版画创作的信心。

达瓦回忆《开路》这幅作品产生的思路时,说:“我对公路和解放军有很深的感情。”他出生的所在地甘孜,是通往西藏的公路交通要道,他是伴随着这条公路的修建、通车而成长起来的。“这条公路通车时,我印象很深,那是半夜,几百辆大卡车全部开着车灯,壮观、神秘,我当时不懂什么,但我和大家一样兴奋,我的未来是和这条公路相连的。”他的回忆充满了幸福与甜蜜。后来,他又通过这条公路走出了藏区,来到位于重庆市的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深造。正因为如此,解放军修建的公路,以及藏族人民和解放军同心协力维护公路的形象与事迹,在达瓦心灵上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美术界对达瓦的作品给予了不同角度的好评与赞扬。

曾任中国版协副主席、《版画世界》主编、著名版画家、版画评论家李平凡说:“其加达瓦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来的藏族版画家,他的成长可以说是我国版画发展史上由翻身农奴的后代成长为著名版画家的历史佳话。”endprint

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版画家、版画评论家王琦说:“其加达瓦运用成熟的黑白木刻技巧,以严谨笃实的作风,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藏族人民的生动形象。”

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版画家李焕民说:“其加达瓦是一位坚持现实主义的版画家,他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摸索的成果。”

其加达瓦说:“有人问我,你的作品为什么总是充满着喜悦和阳光?那是因为我所看到的藏区高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个农奴制社会一步一步走上不断进步变化的康庄大道,贫穷、落后、愚昧的旧西藏、旧藏区已经成为历史和过去。如今,只能用翻天覆地的进步和变化来形容现在的西藏和藏区才确切……”

达瓦作为饱受社会底层奴隶式生活艰辛磨砺、进而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藏族画家,满怀深厚的感情从事版画创作,充分运用版画艺术的造型语言来讴歌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步跨千年,走向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风土人情。无论是套色版画,还是黑白版画,作品都洋溢着藏族人民无比喜悦的甜蜜生活。这是画家发自心灵深处的深切体会与感恩表达,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崭新生活的壮丽诗篇。

质朴而高尚的道德情怀

原来,我并不认识其加达瓦。1988年5月,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成都四川省展览馆举办个人版画和藏书票作品展览期间,与其加达瓦有过短暂的接触,他特别关心我,细心地指导我如何进行展览布置,发请柬,写海报,买签名簿等,使我对他朴实的人品有了特别的认识。

我在成都办展览期间,恰逢日中友好协会的领导与艺术家到成都给省内美术界一些版画艺术家授勋。会前,我协助省美协进行大会的会标布置等工作,而其加达瓦创作的黑白版画《育林人》,在这次大会上被日中友好协会授予了金奖。整个授勋大会有省内美术界300多人参加,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使会议不仅开成了一次授奖的大会,也成为一次美术界同行欢聚交流的大会。

会后,四川省美协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宴会,招待日中友好协会的带队领导与艺术家们。其加达瓦为了鼓励我多年业余爱好美术创作的热情,悄悄告诉我晚上可以去参加宴会。

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事先预约的餐厅雅间时,才知道其加达瓦考虑当时省美协活动费用不多,只安排了两桌宴席,连美协许多工作人员都没有安排作陪,我一时感到十分尴尬和荣幸。

其加达瓦却充满着热情洋溢的笑脸,很热情地将我迎进去,并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我坐。我再三谦让,其加达瓦却坚持让我坐下。我说加一根凳子,达瓦却不同意,并悄悄告诉我近两天肠胃不舒服,坐在那里也是受罪,等会儿就和工作人员在厨房里随便吃一点软的面条之类的东西身体更舒服一些。我想他肯定是宁愿放弃自己不参加这个热闹的欢迎宴会,也要和省美协一些未能上席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吃一顿简单的晚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我短暂地接触中,更清楚地看到了其加达瓦先生真诚豁达的道德人品和不计名誉得失、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

新世纪到来后,当其加达瓦知道我在清贫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书、出书、赠书,不但给予我鼓励和鞭策,还几次主动赠送我他出版的各种版本的画册、书籍以及他的几幅版画作品,以支持我弘扬国学艺术,令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岁月消逝,但其加达瓦平凡与朴实无华的品质一直令人难以忘怀,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一位藏族版画艺术家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地耸立在我心间,成为我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光辉榜样。

自然而精美的艺术作品

我一直喜欢其加达瓦精心创作的众多版画作品。当我们浏览印刷精美的其加达瓦画册时,就会欣赏到一幅幅版画艺术的不凡魅力。

1964年,他创作的《开路》水印套色木刻作品,形象生动,色泽明快,刀法粗犷,很好地反映出西藏人民与解放军一道并肩战斗、排除冬季大雪覆盖公路导致行车难的巨大障碍时的情景,谱写出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壮丽诗篇。

1965年,他创作的《我的童年》黑白木刻作品,以三角刀为主体,运用不同的三角刀细腻刻线,组合出各种物象黑白灰主次分明的画面,准确地表现出画家童年时苦难岁月磨砺的生动场景。

1974年,他创作的《世界由“愚人”造成》(鲁迅组画之一)黑白木刻作品,画面上鲁迅对青少年亲切而和蔼地教诲,使中国少年开始觉悟,激励无数有识之士纷纷拿起武器奋起反抗,表现出劳动者不屈不饶追求翻身解放的激动人心事迹。

1981年,他创作的《藏家乐》黑白木刻作品,喜获丰收的藏族三口之家形象造型刻画准确,以大小三角刀为主体,兼用少量的大小圆刀,很好地表现出藏族人淳朴、彪悍、欢快、喜悦交融一体的幸福生活特写情景。

1984年,他创作的《金色的秋天》黑白木刻作品,将杂乱的青稞收获情景,处理为紊乱而有序的物象构成,运用各种不同的熟练刀法技巧,很好地刻画出疏密有致的造型对比、精致的黑白灰相互衬托对比以及粗犷与细腻的鲜明对比,艺术地再现了藏族人民喜获丰收的幸福生活情景。

1984年,他创作的《育林人》黑白木刻作品,运用不同的刀法技巧,熟练地运用大小不同的圆刀、平刀、三角刀和排线刀,刻制出不同刀味痕迹和黑白灰不同的色彩层次效果。其中,既有大刀阔斧的圆刀,还有精细交替刻制的三角刀,也有小圆刀、中圆刀、小三角刀、中三角刀和大圆刀,分别采用阴刻、阳刻、挑刻和顺刻等不同刀法。我们在欣赏刀法魅力的时候,就像在倾听画家从心底弹出来的琴弦,节奏起伏变化、流畅舒展,旋律优美。《育林人》在赞美祖国锦绣山河的同时,塑造了一位普通藏族老人平凡而高大的形象,并通过这位藏族老人,使我们看见了更多藏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劳动本色,洋溢着对勤劳朴实劳动者的赞美情怀。

1994年,他创作的《沉思》黑白木刻,不仅刀法运用娴熟,造型凝练厚实,刻画简略而不简单,并且还以一种近似于雕塑的立体特写形象,达到一种言在画中、意在画外的哲学思考新阶段。这既是画家深思熟虑的佳作,也是给每个观者以更多的画外思考的艺术精品。

其加达瓦怀着一股刻苦学习的钻研劲,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反复地起稿、修改、比较中促进自己的刻制刀味技巧不断走向成熟。他作为藏族画家,无比热爱自己的同胞和养育自己的故土,在作品中时时都洋溢出对生活“真善美”的无止境追求。

在他初期的创新中,其作品主要反映藏族地区翻天覆地巨大变化中的人物情趣与生活事件。后来,他更善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作品带有浓厚的雪域高原的原生态风土气息,令人产生心心相印的亲切感。他常常对人物细节的描绘与写意式的背景处理形成强烈的对比,刀法变化丰富,特别是对黑白版画的表现尤为娴熟;而素雅明快、牧歌式的抒情手法,又在他的水印木刻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从而彰显出一个藏族版画家具有的鲜明版画造型语言与艺术特色。

其加达瓦的优秀版画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但我最喜欢他饱含艺术深情创作的精美的黑白木刻《育林人》和《沉思》,作品所折射出的画家质朴生活的艺术形象与成熟的艺术水平令人永生难忘。

几十年来,其加达瓦在处理美协与画院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繁杂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人格艺术魅力,就像他《育林人》中刻画的那位饱经风霜的长者一样,在为绿化大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默默无闻、不问索取。他作品中塑造的无数形象,就像徐徐吹来的清风,令人轻松,令人舒坦,令人难忘,令人倾慕不已,昭示着我们如何成为一位道德高尚、有品有味的人。

(责任编辑:李万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达瓦版画家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挥刀向木,大爱无声——著名版画家戴政生教授抗疫作品选
消失的红围巾
工友艺苑
版画之颠——当代著名版画家张敏杰
达瓦依金提亚那丸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免疫性肝损伤作用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