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宋词英译研究
——《江城子·记梦》之意美阐释

2014-07-31杨贵章曾利沙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亡妻江城子宋词

杨贵章 曾利沙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5105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宋词英译研究
——《江城子·记梦》之意美阐释

杨贵章 曾利沙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5105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语境参数可分为“隐性参数”和“显性参数”。观照“语境参数理论”阐释《江城子·记梦》及其英译,可以探讨宋词的意美阐释与建构的理据及其微观语词概念语义语境化生成的主客观互动性,可为宋词解读及其英译寻求具有可阐释性、可操作性、可描写性和可印证性的理论,译者对宋词情感本质的艺术再现应关注微观语词的“显性参数”和“隐性参数”。

语境参数理论,隐性参数,《江城子·记梦》

1. 引言

宋词堪称中国文学之“明珠”,其魅力在于“意美”。苏轼名篇《江城子·记梦》感人肺腑。该词有多种英译本,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张恩华(2012)分析该词特点,提出古诗词英译中保持语言精炼及意境深远的方法,对宋词英译有借鉴意义,但其研究局限于风格之再现,未探讨语词嬗变意义之英译;姜丹丹(2012)认为许渊冲运用“等化、浅化、深化”的译诗方法传达原作意境。“三化”论对宋词英译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对解读微观语词之语义嬗变及其英译缺乏足够的阐释力。上述学者未深入到词汇概念语境化语义嬗变的认知机制层面,未建立起宋词微观语词概念语义生成机制,并对其做出原理性的理论概括。本文拟分析《江城子·记梦》的差异性阐释,探讨“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宋词微观语词概念语义语境化生成的主客观互动性理据,以期为宋词解读及其英译寻求具有可阐释性、可操作性、可描写性和可印证性的理论与方法。

2. 语境参数理论与阐释之循环

《尚书》提出“诗言志”,《诗大序》阐述诗与志的关系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宇文所安2002:41),可见古诗词是表达诗人意旨的载体。从语篇理论看,意旨即主题,宋词有其特定的主题。然而“诗无达诂”,学者对同一宋词的阐释有别。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说明了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视角下呈现不同特征的映像;客观事物是多种属性和形态特征的统一,语篇也是多重属性或多重意义特征的统一体,但把握语篇意义不同于感知自然界客观事物表象,其语言形式荷载的意义有时具有隐喻性、模糊性、缺省性、互文性和变异性等,深掘、辨析和建构其意义尤为重要。钱钟书(2001:328)指出,解读语篇意义,须“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积小以明大”、“推末以至本”为我国训诂,从解读词义出发,进而确定句、段乃至篇意。曾利沙(2006,2007,2010)提出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制约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则是“举大以贯小”和“探本以穷末”的现代诠释,“举大”即把握文本主题与主题倾向,“贯小”即指主题倾向对微观词句语义的统辖;“探本”即考察微观语词在历时性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本源意义与演变,而“穷末”即指在主题统辖的认知关联性框架内考察微观词句的语境内涵嬗变及其理据。

为了使语篇意义建构具有程序化描写的特点,曾利沙(2002a,b,2007,2011a,b,2012)融合了主题与主题倾向理论,提出了“语境参数理论”分析框架,将语境参数界定为“语篇中以显性或隐性存在着的对概念或命题语境化意义生成过程产生映射或制约的参数因子”。语境参数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两大范畴:前者包括主题、主题倾向、时间、处所、事件、规模、属-种、因果参数等;后者指历时性社会文化语境参数集合,或是通过认知关联性判断而临时构建的参数,有随机性特点。语境参数的认知机制包括宏-微观命题互参、概念义素映射、关系特征映射等心理模型。设定语境参数体现语篇意义之间潜在联系或各种言外相关知识的制约关系,又反映出对语篇连贯机制运作进行识解的心理表征,使其具有可经验性。参数具有映射、语义嬗变、同化及填补等功能。本研究将从显性和隐性参数入手,探讨对《江城子·记梦》进行差异性解读的理据,为古诗词英译的意美解读提供多维视角。

3. 语境参数视角下的《江城子·记梦》意义解读

3.1 显性-隐性参数观与诗词异“义”

显性参数指语篇中可作属性定性和关系定性的显而易见的语言概念或命题,在古典诗词中具体指以不同关系互参的关联性意象链。如在《春怨》“打起黄鹂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显性参数有五:主题参数(春怨)、行为特征参数(打)、行为意图参数(莫叫)、程度参数(惊)和事因参数(不得到),五个关联性显性参数对“啼”的语境化内涵具有制约性,即日常动听的黄鹂鸣叫声却成了惊人美梦、惹人怨恨的噪音(杨贵章2012:128-133)。隐性参数是非语言符号化的可定性概括的言外语境化意义形态,需关联性考究的历时性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或是语篇内需要重构的主题倾向、意图等参数。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情态化的主题倾向参数:孤寂→遥盼→愁思→难消,形成有内在关联性的情态结构链,其意象概念在情态表现方面又以烘托主题为旨归(曾利沙2006:65-67)。这也是刘勰所论及的“情经理纬”的诗词创作与解读的重要原理,但具体的情态特质需要通过认知思维结合语境参数予以定性概括才能得以明确。

探索隐性参数的次范畴可拓展古诗词英译研究视角,能为其英译批评理论提供可阐释、可印证性的描述。隐性参数需要译者进行关联信息的析取、知觉、判断、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思维活动才能确定,如“情景参数”等(曾利沙2013:62-71),这对古诗词英译有重要意义。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其语词语义古今悬殊,而学者习惯从现时视角解读之,忽视历时参数的甄别与析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将“时间参数”分为“共时参数”和“历时参数”,后者属于“隐性参数”范畴。如学者将“床前明月光”之“床”译为“bed”(黄国文2007:201-206),而唐代之“床”并非卧具,同现代英语“bed”相去甚远。古代“床”语义繁多,如“井、井栏”等,故译“床”为“bed”不合时空情景;从“历时参数”看,刘军平(2002:59)译“床”为“balustrade”,学者译“绕床弄青梅”之“床”为“well”(Xu 1994:63),均符合时空情景。再如,有译者将“轻解罗裳”(《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主体解读为诗人丈夫,有评论者认为此种解读丰富了互文性视角(郦青2005:40-42)。从历时“服饰文化”参数看,宋朝男人穿的衣服不叫“罗裳”,怎能作如此牵强解读呢?

就《江城子·记梦》而言,学者能观照其显性参数,正确判断“相顾无言”的主体(苏轼同亡妻),合理解读“惟有泪千行”的情状。却少有学者识解其隐性参数,如音调参数对语词不同义解的制约,将“无(wú)处(chǔ)话(huà)凄(qī)凉(liáng)”误读为“wú chù huà qī liáng”,导致意义的曲解。诗词以“音美”悦耳,堪称“韵文”。而汉字多音字众多,且古今汉字读音有别,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如“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中的“野”在现代汉语中读“yé”,而在古代汉语中读“yǎ”,“笼盖四野”之“野”应读“yǎ”,同“阴山下”之“下”押韵。又如“无处话凄凉”之“处”为多音字,读作“chǔ”时为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意为“相处/对待”,如“何以处我”(礼记·檀弓下),至今尚见此用法,“处对象”即为例证。“处”读作“chù”时则为名词,常用义项是“地方”。根据下阕“惟有泪千行”的读音“wéi yǒu lèi qiān háng”,上阕“无处话凄凉”之“处”应读“chǔ”,使该句同“惟有泪千行”押韵更严谨;我们认为“无处话凄凉”乃描述“苏轼同亡妻无法处在一起倾诉彼此凄凉”之妙语。可见,学者应重视“音调参数”对词义的制约,不宜将“无处话凄凉”阐释为“到哪里去倾诉悲伤”(聂鑫森2006:58)。

此外,主题与主题倾向参数、历时参数和认知逻辑参数亦是“隐性参数”。

3.2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诗歌之意美阐释

为了探索《江城子·记梦》之“真面目”,我们可观照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历时参数和认知逻辑参数等“隐性参数”来阐释其意美。

3.2.1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

主题与主题倾向是阐释古诗词的重要参数,主题是语篇底层宏观命题结构(underlying propositional structure)(Hoey 1983:4-17),宏观命题与微观命题之间必须具有一定关联性,基于此规律,古诗词主题(宏观命题)由诗句的具体命题(微观命题)体现出来。主题倾向即主题规约下的认知逻辑导向,并以次级主题结构形态在语篇局部中得到体现,各次级主题之间具有内在认知关联性(曾利沙2006:65),因此,古诗词主题在诗句的线性排列中得到扩展,形成主题倾向,其表现形式即为诗句构建的次级主题,各次级主题为凸显主题服务。

《江城子·记梦》构建的次级主题亦具有内在认知关联性,如“两茫茫”之“两”暗示“亡妻与丈夫无法相见”的“阴阳之伤”,同下阕“相顾无言”的“生死之悲”相关联,“两茫茫”、“相顾无言”与“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相思”亦相关联,故此,我们可阐释“不思量/自难忘”为“我们不刻意相思,却难忘彼此”。然则学者将其阐释为诗人单方面难忘妻子,如聂鑫森(2006:58)之解读“不去想她吧/却又总难淡忘”,笔者不敢苟同。苏轼结发娶王弗,琴瑟和鸣;十年后王弗亡故,苏轼于坟旁栽松伴妻,足见夫妻情深;1075年苏轼梦妻作此词,距妻之卒十载,诗人思妻,意念中亡妻难忘丈夫亦是常理。同时,我们可从主题与主题倾向参数寻求答案。语篇受其主题统摄,该词也不例外,受其主题与主题倾向控制和支配。该词主题与主题倾向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图示如下:

图1 《江城子·记梦》主题与主题倾向结构的内在关联性

图1外框表示主题,它对诗篇的次级主题和微观语词起统摄作用。诗行间表达了相互关联的情感,其线性扩展构成主题倾向结构链“悲情记梦→阴阳两隔之伤→情不自禁之思→坎坷孤寂之愁→两隔孤苦之凄→归乡似箭之念→正容相见之盼→生离死别之悲→彼此相思之痛”,将诗人与亡妻的哀愁和彼此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有内在关联性的情感链。上阕做了情感铺垫,描述夫妻阴阳相隔十载,彼此思念,明示亡妻孤坟千里尘满面,诗人仕途坎坷鬓如霜,夫妻孤寂凄凉,却阴阳两隔无法处一起倾诉;根据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对微观语词的统摄性,可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阐释为“夫妻相遇不相识,因妻尘满面而我鬓如霜”,强化了苏轼和亡妻之孤寂凄凉。

3.2.2 历时参数关联性语境融合

上阕提及亡妻“尘满面”和诗人“鬓如霜”是“纵使相逢应不识”的原因,故此,我们将“正梳妆”解读为“妻正洗面打扮,我正清胡须梳发”符合情理。观照历时参数,从词性上看,古代“梳”“妆”皆可作动词,“梳”作动词意为“以梳理发”、“用梳子整理须、发”,亦指“细致清理”(夏征农、陈至立2010:1737),如“头蓬不暇梳”(扬雄《长杨赋》)。“妆”作动词意为“装饰”(同上:2529),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其次,宋朝男人留长发和胡须,苏轼梦见自己“正梳”、妻子“正妆”是合理的。然则学者认为仅亡妻在小窗前梳妆,同次级主题“正容相见之盼”不符,盖因其从现时参数(“梳妆”在现代汉语中指“女性梳妆打扮”)视角解读之。既然亡妻“尘满面”,诗人“鬓如霜”,理应夫“梳”妻“妆”,恢复十年前之容,达到“逢即识”之效,才有机会“相顾”。正如刘勰(2003:442-443)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3.2.3 认知逻辑参数关联性语境融合

如何阐释“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呢?张恩华(2012:130-131)提供了三种解读:(1)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2)想来你年年思念丈夫我而极度悲伤之处,就是你的坟地所在的明亮的月夜,种着小松的山冈;(3)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细读之,解读(1)表明仅诗人“肝肠寸断”;但解读(2)认为亡妻思念丈夫而“极度悲伤”;而解读(3)明示诗人与亡妻因互相思念而年年“痛欲断肠”。纵观认知逻辑参数(苏轼与爱妻十年两情相悦→十年阴阳两隔→“夫与亡妻之哀思”→“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泪千行”),我们认为解读(3)吻合次级主题“彼此相思之痛”,表现了诗人和妻子生死不渝的爱情。然则,诗篇刻骨的情感在翻译家的笔下又是如何再现的呢?

4.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江城子·记梦》英译研究

《江城子·记梦》的两种英译文分别如下所示:

4.1 上阕之英译探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许译和杨译大相径庭,许译意蕴苏轼单方面思念亡妻。从认知逻辑参数看,“两茫茫”蕴含“苏轼同亡妻无法相见”之意,夫妻相思,却不能相见。故此,可解读“不思量/自难忘”为“夫妻未刻意思念对方,却难相忘”。而杨译则蕴含“夫妻难相忘”之意,吻合主题“夫与亡妻之苦思”。同时,观照历时(事件)性参数,苏轼发妻1065年亡故,1075年他梦亡妻作此词,我们认为杨译“ten years”比许译“the long years”更忠实。因此,笔者试译之为“Ten years isolated us,one dead,one living/Not thinking/We’re never forgetting”.

“千里孤坟”描述亡妻远葬野岭。如文所述,“无处话凄凉”指苏轼同亡妻阴阳两隔,无法处在一起互诉彼此凄凉。许译和杨译欠妥。首先,“千里”非实指一千里,更不是一千英里;犹如英文歌词“It’s a long long way to Tipperary”重复使用形容词强调距离遥远,我们可译之为“Your lonely grave is far far away”,亡妻孤寂凄凉油然而生。其次,杨译“I have nowhere to tell my grief”同生活逻辑不符,“灵魂”可到达世界每个角落,故我们称之为“在天之灵”;生活中,无论身处何地,人们皆可祭奠亡者之灵,同理,人在任何地方皆可对亡者灵魂“话凄凉”,观照认知逻辑参数,我们认为杨译不合逻辑;但在生活中,人无法同亡者灵魂相处在一起,更无法面对面跟死者灵魂互诉凄凉。因此,我们试译“无处话凄凉”为“There is no one to whom we the grief say”。

4.2 下阕之英译探微

下阕开始描述梦境,犹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苏轼梦见亡妻,亦是其想念与妻子幸福生活的结果。观照历时(事件)性参数,诗人发妻勤劳睿智,助苏轼考取功名。妻子亡故后,苏轼仕途受阻,被贬至密州等偏远地。人在不幸时易怀念过往的幸福,做梦常反映经历过的生活,因此,下阕“小轩窗,正梳妆”是苏轼与发妻生活场景的再现。观照宋代文化参数,成年男子留胡须、长发,我们认为:起床后,妻子妆扮、丈夫梳发理须符合宋代生活场景。而许译和杨译意蕴“妻子一人梳妆打扮”,同宋代生活场景不符;另外,观照历时参数,古代之“梳”意为“用梳子整理须、发”(夏征农2010:1737)”,“妆”意为“装饰”,故用梳理须、发的应是苏轼,正在“妆”的才是其妻。此解读同上阕的亡妻“尘满面”和苏轼“鬓如霜”相关联;最后,从认知逻辑参数看,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理应梳理须发,否则,苏轼与亡妻在梦中果真“相逢应不识”了。故此,我们试译为“Near our small window/We were making up and dressing”。

“肠断”之人有几何?杨译蕴含“断肠的仅苏轼一人”。观照参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们推测痛至断肠应该是苏轼和妻子,否则为何两人“相顾泪千行”?从上阕的“两茫茫”“相逢应不识”到下阕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篇刻画夫妻之“愁”“思”“伤”“痛”及其对彼此的深情。故此我们译“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为“Every year,our place which is heart-breaking/I suppose,should be the young pine hill/on the moonlit nights still”。

5. 结语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索宋词英译皆可领略到其别样的风景。我们从语境参数理论视角探讨《江城子·记梦》之英译,旨在说明研究宋词英译理论与实践不仅要关注诗篇的“显性参数”,更应辨析出其制约性“隐性参数”。观照诗篇“隐性参数”和“显性参数”,我们试译之如下,以期抛砖引玉,拓展宋词英译研究的理论视角,恳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Tune: Jiang Cheng Zi·Miserable Love Isolated

Ten years separated us, one dead, one living.

Not thinking,

We’re never forgetting.

Your lonely grave is far far away;

There is no one to whom we the grief say;

We may not recognize each other when meeting

due to your dusty face and my hair grey.In the nightly dream, I experienced my “to-hometown” coming.

Near our small window,

We were making up and dressing.

No word occurred to us who were at each other staring;

Merely endless tears fell down our faces.

Every year, our place which is heart-breaking,

I suppose, should be the young pine hill

on the moonlit nights still.

Hoey, M. 1983.OntheSurfaceofDiscourse[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Xu, Y. 1994.SongoftheImmortals:AnAnthologyofClassicalChinesePoetry[M].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黄国文.2007.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姜丹丹.2012.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8-09.

郦青.2005.《一剪梅》英译的互文性对比解读[J].修辞学习(3):40-42.

刘军平.2002.新译唐诗英韵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

刘勰.2003.文心雕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聂鑫森(今译).2006.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钱锺书.2001.管锥篇(一)[M].北京:三联书店.

夏征农、陈至立.2010.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许渊冲、许明.2007.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宇文所安.2002.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杨贵章.2012.古汉诗“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统摄性[J].暨南学报(8):128-33.

杨宪益、戴乃迭.2006.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曾利沙.2001.小议翻译操作中的“多度视域”——兼对第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的几点商榷意见[J].中国翻译(2):40-43.

曾利沙.2002a.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2):154-64.

曾利沙.2002b.关于翻译操作的“多度视域”研究——兼论译学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化与概念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99-102.

曾利沙.2006.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的“阈限”问题——兼论文本(翻译)阐释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J].修辞学习(1):65-67.

曾利沙.2007.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概念语义生成机制——也谈语篇翻译意识与TEM8语段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3):83-87.

曾利沙.2010.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社会文化语境关联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性融合[J].外语教学(2):88-92.

曾利沙.2011a.从语境参数论看范畴概念“活动”英译的实与虚——兼论应用翻译研究的经验模块与理论模块的建构[J].上海翻译(2):1-6.

曾利沙.2011b.基于语境参数观的概念语义嬗变认知机制研究——兼论商务时文教学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6):6-10.

曾利沙.2012.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J].上海翻译(4):1-6..

曾利沙.2013.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模式探索——本科笔译教学创新实验报告[J].外语界(1):62-71.

张恩华.2012.试析典籍诗词英译风格之保持——以苏轼《江城子》下阕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130-31.

(责任编辑 玄 琰)

杨贵章,广东金融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典籍英译。电子邮箱:steve200816@126.com曾利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篇章语言学、语言哲学。电子邮箱:lishazen@mail.gdufs.edu.cn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编号08JJD740065)和广东金融学院课题“语篇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研究”(编号12XJ02-09)的阶段性成果。

H315.9

A

1674-8921-(2014)04-0048-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4.011.

猜你喜欢

亡妻江城子宋词
江城子·春潮不息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再婚相处有讲究
宋词
江城子,秋日送战友
以“情”之钥匙开启《江城子》感人之门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