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氏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2014-07-31刘富荣宋先荣丁付燕王晓航

中国循环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布鲁氏菌

刘富荣,宋先荣,丁付燕 ,王晓航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2岁,主因“间断发热1个月,胸闷、气短3天”入院。患者曾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9℃~40℃,伴寒战、咽痛,应用布洛芬及口服抗生素后症状仍反复出现。20天前出现左下肢肌肉胀痛。3天前出现乏力、胸闷,平卧时咳大量白痰,伴腹胀、纳差。既往有乙肝病毒携带14年及头孢霉素过敏史。查体:T 36.9℃,P94次/分,R20次/分,血压 122/63 mmHg(1 mmHg=0.133 kPa)。慢性贫血面容;双肺呼吸音粗;心浊音界扩大,二尖瓣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3~4级叹气样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脾肋缘下约3cm,移动性浊音阳性。辅助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示:胸腔积液、肺淤血;腹部超声示:腹水,弥漫性肝损伤;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性改变;心脏彩色超声示:主动脉瓣赘生物,主动脉瓣、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图1)。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示:疑似布鲁氏菌。追问病史,患者有牲畜接触史。区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确诊实验,诊断布鲁氏菌感染。其它检查示:血红蛋白89 g/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白蛋白23.7 g/L,肌酐 256 μmol/L;C 反应蛋白定量 64 mg/L;抗链球菌“O”定量、类风湿因子定量,抗核抗体等均为阴性。确定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肾功能不全,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调整心功能等术前准备, 22天后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替换+主动脉瓣替换+赘生物清除术”,术中见二尖瓣叶上大量米粒状黄白色赘生物,主动脉瓣无冠瓣被黄白色菜花状赘生物完全侵蚀,右冠瓣由瓣环上撕裂并有多个穿孔,左冠瓣上亦有大量赘生物附着。赘生物培养为阴性,病理如图2。术后23天好转出院。术后应用青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共6周。出院后1个月及2个月随访机械瓣功能良好,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未达标,调整华法林用量。

图1 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赘生物

图2 主动脉瓣病理显示瓣膜组织水肿,粘液样变性,小灶性坏死,伴出血及少许淋巴浸润。HE染色 ×100

2 讨论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在接触患病动物或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后即可发病。世界上每年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超过50万。本例患者有牛羊接触史,有布鲁氏菌病常见临床表现,血培养示布鲁氏菌感染,确诊试验阳性,可诊断布鲁氏菌病;间断发热一月余,有心脏杂音,彩色超声见主动脉瓣赘生物,术中见心瓣膜上大量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明确。术后赘生物培养为阴性,一方面因为术后赘生物标本离体后超过2 h才送检,微生物在体外可能死亡;另一方面,术前抗感染治疗,可能赘生物内原有微生物已被杀灭。总结本病例的治疗经验:医生应重视反复发热患者既往史及个人史,应用抗生素前务必送微生物培养。鉴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并非罕见,在遇到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应想到罹患此病的可能性;手术中取到赘生物后应立即送微生物培养;术后应加强监测凝血功能。

猜你喜欢

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布鲁氏菌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对比分析二叶式主动脉瓣与退行性三叶式主动脉瓣的超声及临床特点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12例二叶式主动脉瓣超声心动图的回顾性分析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