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1-03-09魏邦香陈正博吴此玲徐金霞杨晓宇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调运阳性率

魏邦香,陈正博,吴此玲,徐金霞,陈 炳,杨晓宇

(甘肃省榆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榆中 730100)

羊布鲁氏菌病是羊感染布氏杆菌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绝大多数都与感染布鲁氏菌病病羊有接触史。布鲁氏菌病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而且也危害人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布鲁氏菌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布鲁氏菌病列为二类传染病[1]。

1 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概述

榆中县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最早开始于1973年,老一辈畜牧兽医工作者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于1991年将我县的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奶牛养殖热的兴起,跨省跨区长距离调运奶牛使我县奶牛发生了布鲁氏菌病,并在一段时间呈流行态势。2012年我县肉羊养殖业的兴起,由于养殖户违规从全国各地大量引进基础母羊、种羊,无序的引种一度曾使我县羊布鲁氏菌病的群体阳性率达到12.79%,个体阳性率达到了2.79%,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态势。为了防治羊布鲁氏菌病进一步扩散蔓延,2012年我县开展了以羊为重点的布鲁氏菌病检测净化工作,但为了全面了解全县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和感染状况,2014年至2020年开展了为期7年的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的调查。

2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及调查结果

2014年根据羊布鲁氏菌病既往病史和流行情况在全县23个乡镇268个村选择144个流行病学调查点,采集12 038份羊血清进行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8.30%,个体阳性率是1.70%;2015年选择181个调查点采集15 191份羊血清检测,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12.70%,个体阳性率是2.79%;2016年选择对231个调查点采集17 134份羊血清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7.79%,个体阳性率是1.40%;2017年选取了352个调查点采集13 601份羊血清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4.80%,个体阳性率是1.10%;2018年选取302个调查点采集12 763份羊血清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4.11%,个体阳性率是0.60%;2019年选取292个调查点采集13 105份羊血清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2.31%,个体阳性率是0.55%;2020年选取246个调查点采集11 351份羊血清检测,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是2.29%,个体阳性率是0.30%[2](见表1)。

表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单位:个、只

3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通过连续6年的“检、杀、消、管”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榆中县羊的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羊布鲁氏菌病群体阳性率从12.70%下降到了2.29%,个体阳性率从2.79%下降到了0.30%。这一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及时消除传染源,加大对调入动物的有效监管,布鲁氏菌病一类防控区无需实施全面免疫(榆中县是布鲁氏菌病一类防控区),通过检测净化的方式也能达到有效防控的目标。

3.1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原因

从对血清学阳性羊的溯源调查来看,造成我县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区域长距离调运动物是布鲁氏菌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因素[3]。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达到了稳定控制区后,羊布鲁氏菌病在我县没有发生和流行过,但2012年肉羊养殖业的兴起,从各地大批调入羊后引发了我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从对阳性畜群的溯源调查来看,77.70%的阳性场是由于引种而引发的。

(2)养殖场暴发流行布鲁氏菌病是由于对种公羊检测不严或者随意调换种羊而引起的。我县8个规模养殖场大面积发生布鲁氏菌病都是因种公羊感染布鲁氏菌而引发的,一只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的种公羊一个生产周期能使25~30只生产母羊感染布鲁氏菌病,如果不及时检测处理,就会引起布鲁氏菌病的暴发流行。

(3)对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不了解也是造成布鲁氏菌病流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通过几年的宣传和培训,大多数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引进羊时都对所购羊只进行检测,然而却忽略了场群的整体状况,从布鲁氏菌病没有净化的羊场引进羊只,导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县有5个养羊场从布鲁氏菌病阳性场引种而引发了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伤,有一个规模养殖场经过连续4年的跟踪检测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完全净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布鲁氏菌病源头控制的重要性。

(4)免疫区的羊只禁止向非免疫区调运难以落实是造成布鲁氏菌病流行的又一因素。在目前散养还是主要饲养模式的情况下,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免疫前的检测无法保证、免疫畜的调运监管又难以有效落实,感染抗体与免疫抗体又无法区分,这又是布鲁氏菌防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有3起引进免疫区羊只而引发本场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实例。

3.2 羊布鲁氏菌病对人的危害调查

2015年至2020年,我县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确诊病例是31人。从对这些人员的职业调查来看,其中19人是从事肉羊养殖的,占确诊病例的61.3%;5人是从事奶牛养殖的,占确诊病例的16.1%;2人是乡村兽医,占确诊病例的6.5%;其他5人是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养牛、羊的经历,长期在外打工,爱吃烧烤)。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感染者大多都与羊有密切接触史,这也反映出羊布鲁氏菌对人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控是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关健所在。

4 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上世纪90年代初,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控制区后,大多数地方近20年内再没有对羊的布鲁氏菌病进行检测,存在着对羊布鲁氏菌感染和流行情况底子不清,一些布鲁氏菌病阳性畜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造成病原的扩散和蔓延是布鲁氏菌病出现反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与羊的长距离无序调运、基层防疫人员少力量薄弱、监管难以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复杂的防控形式,为使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消除和净化病原是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关键

布鲁氏菌病是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潜伏期长、隐性带菌动物无法及时检出的流行特点,决定了羊群一旦感染布鲁氏菌病,即使采取严格的净化措施短时间内也难以净化。特别是种畜更要实施严格的检疫,防止布鲁氏菌病通过配种这个环节传播而引起暴发流行。对于外购动物除要求检测布鲁氏菌病以外,还应了解养殖场至少3年的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及流行情况,绝不能从布鲁氏菌病阳性场引进动物,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进隐性带菌动物。

4.2 严防高风险区的动物调入低风险区是目前防治布鲁氏菌病的重点

从我县7年的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77.70%的阳性畜都是由引进畜而引发的,长距离跨区域调运动物已成为动物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在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部门一是要建全动物防疫体系,增加投入;二是要强化基层防疫队伍建设,配备与养殖量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减少不规范引畜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4.3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发布鲁氏菌病诊断试剂是当务之急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提出了“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我省也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目标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采取的是对35个布鲁氏菌病一类防控县的羊实施免疫,其余的51个县以检测净化为主的方式来防治布鲁氏菌病。在目前散养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调运监管又很难落实,提高实验室鉴别诊断能力,有效区分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显得尤其重要。

4.4 开展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工作是防控工作的最终目标

以县或者养殖场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羊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净化工作,每年组织召开兽医与卫生部门的布鲁氏菌病防控联系会议互通信息,对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检测计划,分区域开展检测净化工作,逐步控制和净化布鲁氏菌病。

4.5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布鲁氏菌病对人的危害

通过印发宣传图册、“明白纸”,新媒体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相关的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养殖场户防范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布鲁氏菌病对人的危害。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调运阳性率
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简述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舰载机典型调运方案推演与时序优化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浅谈家畜布鲁氏杆菌防治
盐窝镇:组织代表视察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
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线性规划运输方案在集装箱空箱调运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