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07-31孙成香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动手计数

孙成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虽然努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被动性依然很强.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不关注物理知识,是因为他们形成一个心理定式:物理知识是很难的、很抽象的、计算是很复杂的.学生回避物理知识,就不会了解到物理知识中存在的大量有趣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突破学生的心理定式.教师要努力将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自己发掘物理中的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时,会认为学生可能思考问题不全面,他们不能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物理事物时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学生得不到自主地去发掘物理现象的机会.所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思考.

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打纸带机做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做实验的步骤:如图,给学生一辆小车、平板、打纸带,让学生观察一辆小车从平板上滑下来所做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个实验,除了以上必备的工具外,还需要哪些工具?由于实验的步骤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自由思考需要哪些器具才能完成实验?运用哪些器具才能使实验变得更简捷?学生通过自己挖掘可能产生的物理现象,就会对物理现象展开思考.

经过思考,学生会了解到要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刻度尺和秒表,这是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最不可缺少的两件实验器材.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物理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探索物理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物理现象在自己眼前出现,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物理现象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要先提出假设,通过动手印证自己的假设,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慢慢通过实践找到物理现象的根本.

例如,在完成以上拖车打纸带实验后,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计数点序号:1,2,3,4,5,6

计数点对应时刻(S):0.1,0.2,0.3,0.4,0.5,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44.0,62.0,81.0,100.0,100.0,110.0,168.0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计数点对应时刻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中是否存在误差,要怎样调整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通过不断动手、不断实验,学生最后会自己观察到物理的变化,即得到物理定律.

假设小车开始的初速度为v0,则可得s=v0t+12at2.

假设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st=v0+12at.

那么在这段时间中t2时刻的速度为vt2=v0+a(t2)=v0+12at.

经过计算:v=vt2.

最后可得到两段相邻距离的加速度公式为a=vn+1-vnt=vn+1-vnt.

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公式和定律变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他们才算真正地理解物理的规律和变化.

四、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形成系统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以后,需要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整理成一套系统,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知识时才能顺利地找出需要结合哪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形成物理知识系统是学生完成知识整理和转化的重要环节.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实践中,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动手计数
我也来动手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古代的计数方法
动手画一画
这样“计数”不恼人
动手演示找错因
微重力作用下的物理现象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