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制度安排研究*1

2014-07-30欧雪银杨勇兵

关键词:独资吸收能力技术水平

欧雪银,杨勇兵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财政金融系,湖南 长沙 410205)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基础

2003—2010年制造业OFDI占我国OFDI的比重分别为22%、14%、19%、5%、9%、3%、4%、6%*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2011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说明我国制造业OFDI发展空间很大。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密集的“走出去”,采取直接投资、对外并购、合资等制度安排形式,这些现象表明制造业OFDI能不能创造全球竞争优势,已成为经济发展层面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创造相应的制度安排进行推动才能实现,因此本文研究目标是研究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国外对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发展中国家某个制造业行业企业家精神创造OFDI全球竞争优势,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吸收溢出知识(Pradhan&Abraham,2004[1]619-639;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2009[2]156-187)。二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OFDI的转型升级(Jae Sung Kwak,2007)[3]10-56。三是研究制造业OFDI的企业家精神推力因素,包括廉价劳动力和资源(Helpman,1984)[4] 451-471、市场渗透目标和避开关税壁垒(Dunning,2002[5]5-25; Horstmann&Markusen, 1992[6]109-129)、效率动机和市场动机(Carr, Markusen and Maskus,2001)[7]693-708、市场条件、生产成本、竞争压力和政府政策等(Tajul Ariffin Masron & Amirul Shah Md Shahbudin,2010)[8]54-68。国内对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造业OFDI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创造全球竞争优势(王英、刘思峰,2008[9]61-65;周升起,2011[10]135-145)。二是研究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张宏、王建,2009[11]151-160;高建刚,2011[12]57-64;蔡冬青、刘厚俊,2012[13]59-69)。三是制造业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创造全球竞争优势(刘伟全,2010[14]101-106;周怀峰、曾晓花,2010[15]61-65;李梅、柳士昌,2011[16]373-381)。国内外文献研究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创造,分析了逆向技术溢出等关键技术反馈机制,可以成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有不足之处:一是没有从制度安排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二是国内文献没从企业家精神视角来研究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创造;三是没有对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进行机理分析。按照欧雪银(2011)[17]33-95的定义,企业家精神是经济主体敢担风险创造财富的创新行为,本文认为制造业OFDI要创造全球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财富,而且制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它们分别是企业家精神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表现。制造业OFDI通过独资、合资或并购等形式的制度创新,利用国外市场通过相应的技术创新机制获取先进技术进而获得市场份额创造财富,才有可能创造全球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将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从企业家精神角度来研究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第二,建立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技术最优化制度模型,利用模型比较最优制度;第三,分析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产生原因及企业家精神机制。

文章余下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技术最优化制度模型,第三部分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企业家精神创造我国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并简要分析制造业创造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家精神反馈机制,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

二、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技术最优化制度模型

(一)假定

首先对制造业OFDI子公司目标、子公司技术获取难度及子公司决策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子公司目标。假定制造业进行OFDI的目标是通过在国外创办子公司获取先进技术,子公司有独资、合资和并购三种制度安排形式。子公司目标与母公司目标一致,即利用国外市场获取先进技术,追求领先技术长期利润最大化,从而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

假设二:子公司技术获取难度。①独资子公司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有两种可能:有或没有机会。②合资子公司获得核心技术难度相对小些。因为直接可以利用东道国合资伙伴公司的高技术专用性人力资本,但合资前期谈判过程和相关手续审批会比较艰难。③如果并购子公司的技术水平高于母公司,可直接利用其先进技术;并购子公司技术水平低于母公司,母公司难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假设三:子公司决策。①子公司生产什么?子公司生产的产品一般与母公司属于同一行业、同一系列,所以生产什么由母公司决策。②子公司生产多少。子公司生产多少需要通过东道国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决策。这是一个跟着市场走的决策,主动权不在制造业OFDI子公司掌控之中。③子公司如何生产。独资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合资子公司、并购子公司都是把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二)制造业OFDI子公司技术最优化模型

假设OFDI子公司的目标是追求技术最优化,技术最优化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同时实现。技术水平实质上是通过人力资本吸收能力转化而成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以技术水平可以用Ag来表示,其中A代表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随着时间的改变,吸收能力可以动态增长或发生变化。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假定吸收能力A以不变速率g进行增长,另外资本份额为1-α、劳动份额为α、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于是可把技术最优化行为模型表示为:

(1)

(2)

从而可得:

(3)

式(3)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最优技术水平(Ag)*与吸收能力的增长率g同向变动。于是有:

命题1:制造业OFDI最优技术水平与吸收能力的增长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过程,就是在各种制度安排下追求技术最优化的过程。

(三)制造业OFDI子公司技术最优化的制度比较

按照假定,制造业OFDI建立独资子公司,那么OFDI独资公司按照母公司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如果建立合资子公司或并购子公司,那么OFDI会把国内外公司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现在对三种制度形式的子公司最优化技术进行比较。

根据式(3),假定独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是:

(4)

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是:

(5)

并购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是:

(6)

为了分析简单起见,假定三种类型的子公司总量规模大小相等,那么在独资子公司中母公司投入的资本是K1,合资子公司中母公司投入的资本是K2,并购子公司中母公司投入的资本是K3,且:

K1>K2>K3

(7)

假定资本份额:

1-α1=1-α2=1-α3

(8)

有技术吸收能力的劳动份额:

α1=α2=α3

(9)

如果假定三种类型子公司吸收能力增长率相同,即:

g1=g2=g3=g

(10)

那么从式(4)—(6)可以看出,最优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

根据我国制造业OFDI的现实情况,假定独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A1、合资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A2、并购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A3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A1

(11)

那么,由式(4)—(6)左边可得:

(A1g)*<(A2g)*⦤(A3g)*

(12)

式(12)表明,独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低于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低于或等于并购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

但现实情况是三种类型子公司吸收能力不相同,因为制造业OFDI的独资子公司通常通过绿地投资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OFDI的合资子公司和并购公司通常出现在发达国家,所以可以假定:

g1

(13)

而有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L1、L2、L3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为:

L1

(14)

工资率w1、w2、w3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为:

w1

(15)

现在比较式(5)和式(6)右边的大小。由式(13)得:

(g1)2-(g2)2<0

(16)

(17)

现在可以比较独资子公司和合资子公司的技术最优水平:

(18)

由式(16)—(18)可知,独资子公司和合资子公司的技术最优水平,会存在两种关系:

(A1g1)*<(A2g2)*或(A1g1)*>(A2g2)*

(19)

于是有:

命题2:如果独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远远低于合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那么独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低于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如果独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没有比合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低很多,那么独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可能高于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其中企业家精神创造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过程,是对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的选择过程。

同理有:

命题3:如果合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远远低于并购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那么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低于并购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如果合资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比并购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低得不是很多,那么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高于并购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企业家精神创造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过程,就是对并购公司和合资公司的选择过程。

三、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制度安排的案例分析

案例1:三一与帕尔菲格合资。2012年2月28日,三一重工与帕尔菲格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成立两家合资公司。三一决定和帕尔菲格合资进行OFDI理由如下:第一,三一不具备随车起重机内部生产技术成本优势,随车起重机生产资产专用性使外部市场交易费用过高;第二,三一可借助于与帕尔菲格合资生产随车起重机增强国际市场势力,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削弱现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第三,帕尔菲格随车起重机生产的先进隐性技术知识存在于其组织内部,与帕尔菲格合资是获取其先进技术的最佳路径(牛帅,2011)[18]5-11;第四,三一和帕尔菲格合资的宏观动因是国内市场饱和、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微观动因则是寻求外部市场、技术战略资产(张娟、刘钻石,2012)[19]93-97;第五,如果三一独资建立随车起重机公司,那么其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和最优技术水平远远低于合资子公司。

案例2:中联并购CIFA。2008年6月25日中联并购CIFA,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技术动机。中联重科并购CIFA就是为了获取CIFA混泥土泵车的技术独门秘诀。如果没有CIFA这个技术平台,这些国际领先技术靠中联重科独立研发难以在短时期突破;第二,市场动机。中联通过并购使混凝土机械行业产业结构朝着国际市场方向发展,减少国际市场上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内部竞争对手,扩大中联的全球营销网络 (廖运风,2006)[20]55-102;第三,人力资本动机。如果中联并购子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远远高于建立合资公司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那么并购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高于合资子公司的最优技术水平。

案例分析: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合资、并购子公司全球竞争优势的机制。不管是三一与帕尔菲格合资,还是中联并购CIFA,在这两个企业创造制造业OFDI的制度安排之后,主要通过海外研发反馈机制、收益反馈机制、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外部性反馈机制、逆向技术溢出等五种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反馈机制,增加母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陈菲琼、虞旭丹,2009)[21]102-106。海外研发反馈机制是三一和中联以技术获取为目标进行的合资和并购,其子公司在海外的研发能大大提升母公司的技术水平。收益反馈机制是指如果三一和中联在合资和并购子公司获得超额利润之后,将进行子公司超额利润返回,能提升母公司的研发和竞争优势。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指合资和并购子公司能直接吸收国外本土先进技术,使母公司便捷地与东道国进行技术交流,且为母公司创造产业链上下游的全球联系。外部性反馈机制是指并购和合资子公司能使母公司生产结构优化到高附加值生产活动,使母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更具竞争优势,产生高技术产品规模经济效应(Braconier et al,2001[22]644-665;Lichtenberg and Pottelsberghe,2001[23]76-89)。逆向技术溢出效用机制是指母公司将本国人力资源安排到并购子公司和合资子公司,通过接触东道国本土信息渠道,获得本地隐性知识,产生逆向知识溢出,对母公司技术升级起促进作用 (Teece,1992)[24]1-15。

四、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建议

本文认为需要从两个层面设计企业家精神创造制造业OFDI全球竞争优势制度安排。

第一,从产业层面设计使制造业OFDI融入产业链高端的制度安排。①设计制度安排引导制造业OFDI以国际高端技术引进和高端市场占领为目标,与国际技术领先企业联姻,建立并购子公司或合资子公司,快速抓住市场机遇,不被政府审批流程限制。②设计制度安排使制造业OFDI融入国际品牌,并购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或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资,借助于其品牌优势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③设计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制造业OFDI发展战略。④建立完善的制造业OFDI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健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税法保护政策、资金保险制度、资金资助政策、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第二,从企业层面设计促进逆向技术溢出的制度安排。①制造业企业直接到发达国家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挖掘国外高水平研发人员,将其融入本企业研发团队。②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等形式,直接到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型投资,获得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Pradhan J P. The Determinan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Firm-level Analysis of Indian Manufacturing[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4,32(4).

[2]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 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 2009(4).

[3]Jae Sung Kwak.Korean OFDI: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corporate motivations for investing abroad[M]. Santiago: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07.

[4]Helpman E. A Simpl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3).

[5] Dunning J H.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lobalization-induced changes and the role of policies[C]. In: 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Europe 2003: toward pro-poor policies-aid, institutions, and globalization, 2004.

[6] Horstmann I J,Markusen J R. 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32).

[7]Carr D L, Markusen J R, Maskus K E. Estimating the knowledge; capital model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3).

[8]Tajul Ariffin Masron ,Amirul Shah Md Shahbudin.‘Push Factors’ of Outward FDI: Evidence from Malaysia and Thailand[J]. Journal of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2010,5(1).

[9]王英,刘思峰.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灰关联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4).

[10]周升起.OFDI与投资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文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1(7).

[11]张宏,王建.东道国区位因素与我国OFDI关系研究——基于分量回归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09(6).

[12]高建刚.经济一体化、政治风险和第三国效应对中国OFDI的影响[J].财贸研究,2011(5).

[13]蔡冬青,刘厚俊.中国反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道国制度环境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2(5).

[14]刘伟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研发费用和专利授权数据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5).

[15] 周怀峰,曾晓花.怎样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海尔集团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1).

[16]李梅,柳士昌.人力资本与国际R&D溢出——基于OFDI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1,3(11).

[17]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实证与案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18]牛帅.协同效应、合资公司的稳定性及其福利影响[J]. 经济评论,2011(2).

[19]张娟,刘钻石. 跨国并购和有机扩张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J].改革,2012(2).

[20]廖运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1]陈菲琼,虞旭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反馈机制研究:以万向集团OFDI为例[J]. 财贸经济,2009(3).

[22] Braconierh,Ekholmk,Midelefartk. In Search of FDI transmitted RD Spillovers: A Study Based on Swedish Date[J]. Weltwirtschafliches Archive,2001,137(4).

[23]Lichtenbergf Pottelsberghev.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J]. The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11(7).

[24]Teece David J.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18(1).

猜你喜欢

独资吸收能力技术水平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制度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措施分析
脸书传在华成立独资公司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
开放型经济对提升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