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讽刺”
2014-07-29何栋国
何栋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活力所在、动力之源。然而,我们只要留心不难发现,校园里因为人为的刻意和不注意,造成校园文化教育的“讽刺”,让人尴尬,让人滑稽。
镜头一:校门口竖着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出入校门请下车”,然而,我们教师的摩托车、自行车却长驱直入,让人哑然失笑。
镜头二:校园的醒目地方有一块公示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八个鲜艳的大字引人注目,但下面却张贴着期中考试各年级各班的学生成绩排名表。
镜头三:“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告示牌旁有一团纸屑,只见一位年轻教师“惊鸿一瞥”,匆匆抬头跨步而过。
镜头四:班级里组织了向玉树灾区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班主任却在捐款箱旁袖手旁观不作表示。
镜头五:升旗仪式上,校长在旗台上指手画脚地指责学生队列不够整齐不够安静,可是,学生列队的后面我们教师却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高谈阔论”。
……
反思:我们校园里的这些“微讽刺”也许只是很小的一种现象,虽然微不足道,但足以说明我们的大多数学校缺失真正的文化精神。时下,我们大多数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是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大维度展开的,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首先是物表化,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建设的大、新、奇,学校修建得富丽堂皇,但只是一些高大建筑、粗糙图案,并没有真正能够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真正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其次是文本化,我们绝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大都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成为规范学校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动力;最后是标语化,许多学校都努力让每一面墙“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但这些标语仅仅是挂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为方向与标语、警示的内涵南辕北辙。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消除这些校园“微讽刺”,建设好的学校文化呢?学校文化应该反映学校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应该是学校深层次的内涵和特质的全面概括,它的建设要从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学校文化必须是自己学校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本土资源,因地制宜。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固然气派,但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毕竟不够现实;名人画像、警句格言固然现成,但千校一律,毫无个性。我们创建校园文化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要注意应该将我们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积淀、内化和升华,结合本乡或本村的历史变革以及本校历年的大事,形成颇具校本特色的传承。
其次,以“文”化之的重点其实是以“人”化之。学校文化的形成关键是文化背后的人,文化的影响实质上就是人的影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一个校园中,没有比人更需要关注的了。学校的关怀意味着对校园中所有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学校传递的文化温度意味着对校园内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和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执著向往。所以,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本,必须让师生以共同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态度和实实在在的做事态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发展、主动发展。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的归属感的。
其三,学校文化要追求卓越的理念。学校理念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价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是被学校大多数成员认可而遵循的共同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办学理念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办学经验的提炼,又是学校发展的指针,它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学生家长树立共同的教育理想,并为学校弘扬传统、开拓未来、打造特色、提升品质而奋斗。因此,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也是学校办学理想、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标志。学校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首要的就是必须提出一个科学的、先进的、明确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通过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办学实践,用办学理念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使学校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学校理念文化,应该弥漫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浸透在师生的行为之中。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学校理念文化所彰显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如溪水潺潺般柔弱、纯净,又如水滴穿石般坚硬、顽强。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