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静态多样性的句法解读——以汉语句法为例
2014-07-29储一鸣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安徽财经大学 文传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静态是语言的存在状态之一(另一存在状态是动态),这是学界的共识。储泽祥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静态层面的多样性[1],这是一种富含辩证法的论断。一方面揭示出语言具备静中寓动型特征,表明静态的语言潜在着诸多动态的可能性或或然性;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我们要想掌握动态的语言必须深入开展语言静态多样性的研究或解读,这也符合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精神[2]。因而,我们在此围绕语言静态多样性,以汉语句法为例,从句法角度对语言句法层面的静态多样性作出解读,以期为句法层面的静态多样性的描写或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 语言静态与静态多样性
静态是世间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常见状态,往往表现出事物的稳定非变化性特征。如:不动的房子、未开动的车子、站着的一群人、墙上挂的一幅画、趴在地上睡觉的小狗等等。
这种稳定非变化性特征即可以指时间或空间的未变化,也可以指事物的量或质的未变化等。静态事物因其具有的稳定特征,常常成为人类认识客体世界的参照物,在促发人类思维认知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语言作为世界的一种客体存在,必然具有这种静态特性。比如,世界任何一种语言不管其怎样变化都少不了语音、语法、语汇等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种具体语言不管其变化多大或多么强烈,但其基本的语音、语法、语汇等系统的面貌保持强大的稳定性。如汉语,历经了远古、中古、近古、现代等数千年的变化,语音方面基本的/b/、/p/、/m/、/a/、/o/、/e/等音位一直保留;语汇方面天、地、山、水、人、鸟、牛、羊、头、手、嘴、腿、上、下、前、后、一、二、三、四等基本词汇长期存在;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之、于、以、与、而、则、虽、若、如等虚词,直到今天还在通用”[3]。依靠这种稳定性使得这种语言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这种稳定性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的静态性。但是,这种静态性是相对的。马克思曾云:“世界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运动的,动态是事物的本质存在。”因而,动态性是语言的现实存在状态,是语言的本质存在。它和人类的交际相伴生,只要交际没停止,语言就不会停滞不动。但有一点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事物进入动态模式之前,往往都是从相对静止层面开始的。在静态层面上语言已经为它的动态化准备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是语言静态层面的多样性。它为语言的变动准备好了各种激活的现实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动态的语言运用就没有可能,满足不了现实的表达要求,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地适合时代交际的要求。
我们如何目测到语言静态层面的多样性呢?我们可以从语言的三要素下手。在语言三要素中,语言静态多样性的表现度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语音和语义的静态多样性的表现度高而语法的表现度低。原因在于语言的语音、语义常常依存于人的感知觉器官,而语法却潜藏在这些器官之下,进入了思维层面,不借一定的理性推导是发现不了的。比如,语音方面,世界语言千万种,发音各异,我们却能用百来十个音位字母来记录它,这就表明在静态层面上最底层的音位实质上代表的是一群具有相同本质音素特征的音素群;语义方面,单从各种语言所编纂的词典来看,多义性的语汇几乎占到每种语言语汇总量的90%以上,即便是一些单义的语汇,在静态存面上往往也潜藏着多种可能的语义特征,比如像“狐狸”、“山东”、“维纳斯”……所以它们才能在以下例句中出现:
(1)皮秀荚瓜子脸,掉梢眉,相当狐狸。(莫言《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隐含“狡猾”)
(2)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成《回望古城》)(隐含“很强的地方特色”)
(3)你瞧线条多么维纳斯!(蒋晓云《随录》(隐含“美丽”)
然而,语法在语言三要素中稳固性最强。因而,其在静态多样性方面的表现度就不那么明显,下面,我们重点聚焦这个问题。
二 语言静态多样性关涉的核心——句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汉语句法为例先体会一下语法稳固性的强度。众所周知,汉语句法的两大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我们先看语序。
请看下面经典文献中的一些例句(注:各例以时代先后为序):
(4)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雍也》)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VP+NP,NP+adv(否定标记“不”)+adj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孔子)拜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其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VP+NP,NP+adv(否定标记“不”)+adj (与上同)
(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PN+VP+NP,num+adv(否定标记“不”)+VP+NP
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孔子)在齐地听到韶乐,数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其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PN+VP+NP,num+adv(否定标记“不”)+VP+NP(与上同)
(6)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VP+NP+int,VP+NP+int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听见他的话声啊,没有见到他的呢。其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VP+NP+int,VP+NP+int
(7)晋侯使吕相绝秦。(《左传·成公十三年》)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使+NP+VP+NP。
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侯使吕相同秦国绝交。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使+NP+(PR+NP)+VP(与上略有不同)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VP+NP,“被”标+NP+VP,PRO+int
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在别人手上,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呀?其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VP+NP,“被”标+NP+VP,PRO+int
(9)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VP:“PRO+‘为’+NP+VP+NP?”
张良说:“谁为大王定下这条计策的呢?”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VP:“PRO+‘为’标+NP+VP+NP?”
(10)齐襄公使彭生醉拉杀鲁恒公。(《史记·郑世家》)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使”标+NP+VP+NP
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襄王使彭生喝醉了拉着杀死了鲁恒公。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使”标+NP+VP+NP
(11)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语表可以码化为:
S→PRO+aux+“为”标+NP+VP+NP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弯腰。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PRO+aux+VP+NP+VP+NP
(12)复于地取(鸡子)内口中,齿破即吐之。(《世说新语·忿狷》)语表可以码化为:
S→(PR+NP)+VP+NP,NP+VP+CONJ+VP+PRO
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从地上抓起鸡子纳入嘴里,用牙齿咬破蛋壳而吐出。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PR+NP)+VP+NP,NP+VP+CONJ+VP+PRO
(13)店里有个好女子请你哩。(《元曲·救风尘》)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VP+NP+VP+PRO+int
翻译成现代汉语:
店里有个好女人找你呢。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VP+NP+VP+PRO+int
(14)就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揙扎起。(《水浒传·第四十回》)语表可以码化为:
S→(PR+NP)+“把”标+NP+VP
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大牢里把宋江、戴宗两个人的捆绑在一起。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PR+NP)+“把”标+NP+VP
(15)况且你又有个病人,哪里方便呢?(《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语表可以码化为:
S→CONJ+PRO+NP,PRO+ADJ
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况你又有个病人,哪里方便呢?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CONJ+PRO+NP,PRO+ADJ
(16)昨儿宝丫头他不替你圆谎,你为什么问着我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语表可以码化为:
S→NP+(PR+NP)+VP,PRO+VP+PRO+int
翻译成现代汉语:
昨天宝丫头她不替你圆谎,你为什么问我呢?语表依然可以码化为:
S→NP+(PR+NP)+VP,PRO+VP+PRO+int
以上例句,有普通句,如例(4)、(5)、(6);有特殊句,如例(7)、(10)(使动句),(8)(被动句),(9)、(11)(为动句),(14)(把字句);有些长达千年以上,如例(4)、(5)、(6)、(7)、(8)、(9)、(10)、(11)、(12)、(13);有些也有数百年之久,如例(14)、(15)、(16)。尽管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今语序变化很小(请参考原文和译文)。有些基本上没变化,如例(4)、(5)、(6)、(10)、(11)、(12)、(13)、(14)、(15)、(16);有些有变化,但变化强度不大,整体面貌基本保持一致,变化的只是局部语项,如(7)、(8)。例(7)句古言“绝秦”为“动语+宾语”而今天汉语却变为“介宾+动语”;例(8)“身死人手”为“主语+谓语+宾语”而变成现代汉语“死在别人手里”为“谓语+宾语”。可见,汉语语序的静态稳固是很高的。
我们再来看汉语语法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虚词。虽说汉语虚词在其语法化的道路中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变动期,但一旦完成虚化后,其稳定性也较强,古今通用的现象很常见。请看以下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8)多男子则多懼,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庄子·天地》)
(19)啓呱呱而泣。(《书经·益稷》)
例(17)中的“于”在古汉语中常做介词,介引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以及表示对人或对事的关系等。这些功能跟现代汉语差别不大。比如,介引处所:“发生于广州的那起群众事件,我们要认真对待”;介引时间:“我于八月十八日早晨到达蚌埠火车站”;表示对人或对事的关系:“这事,于你无补啊”。例(18)中的“则”虚化后常做连词,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或因果、情理上的联系或表示对比或用在相同的两个词之间表示让步。比如“每一巨弹坠地,则火光迸裂”表时间相承;“欲速则不达”、“物体热则胀,冷则缩”表因果、情理上的联系;“这篇文章太长,另一篇则太短”表对比;“好则好,只是贵”表让步。例(19)中的“而”在上古兼连介两性。做连词时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连接在一起;做介词常把其他词介引给动词。这两种功能现代汉语依然常用。比如:“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栀子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连接两种行为或性质;“匆匆而来”、“为正义而战”、“视情况而定”介引其他成分到动词上面。
以上文例告诉我们语序和虚词作为汉语句法表达的主要的手段,从古至今,没什么变化,即便是语序和虚词内部的情况也变化不大。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语言语法的稳固性是很强大的,表现出超强的静态性特征,但如果据此断定句法是静止不动或缺乏变化的,也不符合事实。实质上句法本性是变动的,只是这种变动性很缓慢,如果不深入考察是很难发现的。因而,要解读语言动态性,首要任务就是解读句法动态性,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动态性。而句法动态性从其内部来看激活的前提就是句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这就是我们要解读句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句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才使得语言在交际层面上可以依照语境变化而句法内部相应作出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深刻表明语言内部结构确实是一种弹性装置。整体审视,句法静态多样性体现出两个层级——宏观层级、微观层级。下面分别审视这两个问题。
三 宏观层级的句法静态多样性——两种不同的句法表达式
句法静态多样性在宏观层面有两种状态,也可称之为两种表达式。即不同客体内容有不同句法形式表达或同一客体内容有多重句法形式表达。为何有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客观存在物(简称客体)组成,各种客体之间还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共同构成一种关系网络,就是这种客体世界及其关系网络通过人类大脑思维的中介映射出的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另一世界——语言世界。语言世界中的各种符号实体抽象代替着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观实体,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网络反射着各种客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句法关系就是这种客体关系网络的一种体现。但语言符号的关系网络(即句法)与客体关系网络并非对等关系,原因在于人类思维的参与。人类思维认知世界总是透过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同化或过滤客体世界,通过认知结构同化或过滤出的认知世界总是与客体世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差距,并非客体世界本身。因而,句法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客体关系,往往有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具体来讲,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同客体内容有不同句法形式表达;二是同一客体内容有多重句法形式表达。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一般来说,客体世界的实体在语言层面都有与之对应的符号实体,这种符号实体是对客体世界的实体抽象化的结果,其在客体世界的关系网络往往也抽象化成符号关系网络,表现为句法关系。语言中每一个符号实体如同化学上每一个带钩原子,总能钩住与之匹配的原子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化学反应,组成系列句法模块。比如:自然界中一种常绿木本植物,叶子为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带有硬壳,其嫩叶加工后可以通过开水浸泡供人饮用。语言通过词汇化后,叫“chá”,文字记录为“茶”。语符“茶”原子根据其自身特性在句法层面上能与之发生化合的原子常出现如下特征:(1)表性状。如红茶、绿茶、浓茶、淡茶等等;(2)表数量。如一杯茶、两杯茶、许多茶、那么些茶等等;(3)表动摄。如喝茶、吃茶、饮茶等等;(4)表介引。如在茶里、从茶中等;(5)表指别。如这茶、那茶、这口茶、那口茶等;(6)表关涉。如茶色、茶的味道、茶杯、茶具等等。这些特征因子在茶原子语义特征因子和语法特征因子的制约下共同组成了茶原子团,在语法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法模块。这个语法模块又可以和其他语言原子形成的语法模块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化合或物理变化,构成了茶原子在汉语中的活动场。比如:那杯红茶被那位漂亮高个子的小张喝完了。这句话形成过程中,首先必须在静态层面上存在三个备用的语法模块,即“茶”模、“小张”模、“喝”模,其中“喝”模是动作模,往往是把不同的“名词”语法模关涉到一起的链接语法模块。然后,在语境的刺激下,人类思维利用自身存在的推导能力迅速将这些语法模块放到它该出现的地方,就形成了这句现实的能表达自己主观愿望的句子。语句的形成有点像小孩玩积木,小方块是现成的,构成什么样物件或图形全靠孩子自己去想象了。与“茶”原子语法模块不同,“狗”原子语法模块就是另一番样子了。能与之化合的原子必须接受“狗”特征的约束。常见的语义特征有:(1)动作行为特征。如狗叫、狗咬、狗吃、狗发狂等等;(2)形态性状特征。如黄狗、花狗、可爱的小狗、叭儿狗等等;(3)引申文化性特征。如人模狗样、狗东西、狗奴才、看门狗等等。这些特征使得汉语“狗”原子入句的情形就不同与“茶”原子了。如下例:
(20)那条小狗真可爱。我们不能说:那条小茶真可爱。
(21)五条猎狗朝受伤小山羊冲过去。我们不能说:五条猎茶朝受伤的小山羊冲过去。
(22)近来,老张家的狗老是汪汪叫。我们不能说:近来,老张家的茶老是汪汪叫。
由此看来,客体世界的内容符号化成语言符号实体和符号实体关系后,往往受制于客体世界自身特性的制约,不同的客体对象因其自身特性的差异其符号化出的语言实体往往也不同,从而,在语言结构内其结构方式、结构条件、结构运行机制也会有很大差异,从语符句法角度看,这就是不同客体内容有不同句法形式表达了。
我们再来说第二种情形,即同一客体内容有多重句法形式表达。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首先,我们从人类语言的角度说起。这里的人类语言我们笼统地界定为当前世界已经出现或未出现的具体语言的总和。不管我们精神世界怎样繁复多样,使用的语言介质多么千差万别,但我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客体世界。比如,英国有猫、有狗,我们也有猫、有狗;法国有茶杯打破啦,我们也有茶杯打破啦;印度有猴子上树了,我们也有猴子上树了……对于同一个客体对象,不同的语言都有适合自己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拿我们汉语表达“湖里有条船”这种客体对象来说,英语会说:“There is a boat in the lake.”其句法差异在于汉语表达语序为:背景物+存现标+对象物,而英语则为:存现标+对象物+背景物。内部句法结构层次差异,如下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语言不管具体语言是什么,在静态层面上对表达同一个客体对象它已给我们准备好了无数套句法结构系统,至于你打算激活哪一套系统,完全根据各国家、各地区、各名族自身的需要而定。这就是人类语言静态层面的多样性。
其次,我们看具体语言对同一客体对象的表达。当某一种具体语言面对某一客体对象时,在静态层面上,往往也准备了多种句法表达方式,你打算取用哪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你对语境的把握、自我情感或思想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比如你见到一群学生在篮球场打球的场面。你可以选择叙述句法:“那群学生在球场上打篮球。”也可以选择被动句法:“球场上,那只篮球被一群学生打着。”你也可以表示疑问:“打篮球吗?那群学生。”还可以表示感叹:“那群学生篮球打得多好啊!”等等。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具体语言句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每一种语言都会为表达者在静态层面上针对同一客体对象准备多个句法表达方式,以适应或满足语言使用者的需要,这也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
四 微观层级的句法静态多样性——同一句法形式有多重句法变体
以上段落我们是从人类语言和具体语言的宏观层面上来理解句法静态的多样性。下面,我们深入到具体语法结构内部来理解句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微观句法层面的句法静态多样性。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汉语例句:
(23)这座山太秀丽了。→太秀丽了,这座山。
(24)我大概明天五点钟从北京回来。→我明天五点钟从北京回来,大概。
(25)大伙儿肚子都笑痛了。→肚子都笑痛了,大伙儿。
(26)你去死吧!→死吧,你去!
(27)我打破茶杯了。→我把茶杯打破了。→茶杯被我打破了。
……
这一组句子从表达的语义上来看是相同的,从语表形式上来看只是前后语序有差异。例(23)、(25)前后句之间主谓位置颠倒;例(24)测估性状语溢出后置;例(26)连动谓语分立;例(27)借介词主、宾语移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句法形式内部存在着两种结构样式:语里结构和语表结构。语里结构是句法形式的内核,它所表达的是客体世界中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里逻辑,往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跨空间、时间的穿越性特征。比如:山水依存,日起月落,人体内外区分等等,它们遵从的是事理自身的结构逻辑,无论自古至今,还是域内域外,大体保持一致。例(23)~(27)各组的前句式反映的就是这种事理结构的方式,在语言中往往是常式句;各组的后句式受表达者的主观意愿的介入,其结构方式往往发生变形,这样同一语里句法结构形式就会滋生出多种可能性的语表结构变体,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句法微观层级的静态多样性。这种静态多样性使得表达者利用各种具体语言对同一个客体或客体关系进行表达时有了多种潜在的可选性,语用层面的表述才能丰富多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言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表情、达意、交际的需要。
在微观层面同一句法形式既有语里结构又有语表结构,二者是不可少的。但二者确实不是一回事,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语里是内容,语表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是对立统一关系。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讲二者应该相适应,但相适应并不等于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其内部呈现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有待我们去探讨,在此,不多赘述。
五 句法静态多样性的特征对句法研究的要求
以上论述表明句法静态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证明了句法内部结构的确是一种弹性装置,可以随外界的变化而相应地做出调整。也进一步说明了句法之所以能走向动态运用,也正是有句法静态多样性作为其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种语言没有这种静态多样性,恐怕我们的表达就可能呆板呆滞,无法与我们多变的语境和复杂的思想相适应。因而,我们从事句法研究的人应该把句法静态层面的潜在的多样性做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开展这种静态多样性的研究呢?我们认为以下要求应该考虑。
(一)句法静态性问题我们要重新思考一遍
过去,我们讲静态总是习惯上笼统表达一个观点——语言静态或举出相关实例证明一下语言是静态的。但是,这种静态的语言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思考的还是不够的。虽然上个世纪初期,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索绪尔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做了分野,即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一般意义上,我们把索绪尔主张的语言的研究归结为语言的静态的研究。各国语言学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熟悉的具体语言对其语言内部结构做了细致的描写或刻画,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果。拿我们汉语来说,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我们前辈们遵从着这种研究路线摸清了我们汉语的语法面貌,掌握了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内部结构特征,开创了富有汉语特色的汉语研究,实在是让人欣慰。但欣慰的同时我们总感觉有些小小的不足。也就是我们多数语法研究者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时,习惯上通过对大量的语料统计、归总、抽象出一种语言具体有哪些语法规则,然后,又回到语言实践中看看这些语法规则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如此循环反复,以至于一些语法规则说了千遍万遍,也没什么新意,甚至于造一些稀奇古怪的术语把一些本是简单明了的东西搞得连语言专业的人都看不懂,更谈不上让非专业的人士看懂了。这就违背了语言研究用以指导大众更好运用语言的根本目的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当前这种热闹非凡的研究场面中,我们还需要一批人冷静地回过头来对汉语一些基本的问题再重新思考一遍,比如汉语句法静态多样性问题,也许,我们才真正地找到汉语的特色。
(二)利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要选择或创制
一种好的语言研究总伴随着一些好的研究方法的诞生。汉语静态多样性应该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我认为要把握两大基本原则:
(1)要符合某种语言的具体实际。世界语言千百种,各种语言在产生的时间、地域、文化习俗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表现出来的面貌也存在着差异,对此研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当前,语言的研究方法已经很多,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因而,有关语言静态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我们要继承、革新、创制,敢于去探索。眼下,汉语句法研究的态势是喜人的,出现了一些富有汉语特色的研究方法。比如:刑福义先生的“大小三角验查法”[4]、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研究法[5]都可供我们借鉴,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前辈的指引下继续奋勇向前。
(2)要讲科学性。语言研究既可以人文化研究,也可以科学化研究。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在人文化研究方面成就是突出的,但也留下一些隐患,主观性过强经验性过多。因而,当前,我们在科学性上要多做些工作。拿汉语句法来说,讲科学就是要尊重汉语句法实际,符合汉语句法特点,不搞比附,用事实说话;要与时俱进,要借鉴国外语言科学化研究思路,但不能盲目接轨,不搞不符合汉语句法实际的结合,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个新潮理论而牵强汉语。当然,讲方法我们还得要强调可操作性。如果你提出的方法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不管它多么玄妙,多么精致,却始终无法用来处理语法事实,或者处理了语法事实却不能很好地描写、解释语法事实,这种方法恐怕也是不可取的。
(三)研究结果的表述我们要慎重
当前,中国汉语语言研究成果的表述西化倾向性明显,西式符号越来越多见,甚至有些专业论文大部分篇幅都是码化文字,弄得一些语言专业研究人员都看不懂。我看这种情况是不必要的。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如果真有内容和创建,你大可不必非得借几个洋文字母或时髦的外文术语来显示你与国际语言学接轨了,或显示你多高深,多么有才学。歌德说过一句话:“越是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越能被世界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前辈语言学家学习。他们许多人都到过国外,甚至在国外学习过很长时间,接受过系统化的西式教育,但他们研究起汉语来,表述得多么中国化,多么纯粹化!不但语言专业人士看得懂,就连非专业人士也爱看。我主张汉语研究成果的表述要中国化,并且要规范化;不要搞多头概念,故意标新。我们天天要别人规范,要别人保持中国传统,自己却不带头,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静态和动态是语言存在的两种基本态。语言如何从静态向动态转化,这中间的环节,恐怕也是我们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当前,汉语语法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甚至可以说还没开展。我个人认为储泽祥先生的这种“语言静态多样性”的提法是研究汉语语言语法从静态向动态转化这一中间环节的起点,应该得到重视。一方面,尊重了我们以往重视语法静态研究的传统,又深化了静态研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展动态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这势必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汉语语法静态层面的多样性。
[1]储泽祥.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研究思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0-94.
[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1.
[4]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5-269.
[5]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