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初探
2014-07-28罗辉
罗辉
摘 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互动式对话教学,通过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成功的乐趣,体现语文教学的课堂魅力。分析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农村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从营造宽松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相互交流、平等友爱的师生情感关系,注重整体引导、个别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动模式;引导
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是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提高接受和消化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基础知识差,部分学生上初中后跟不上教学进程;习惯于以往的“灌输式”、“理论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单一、滞后,个人自学、主动参与、创新学习的能力不强。农村家长整体素质低,多忙于农业生产,在学生的学习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逼迫性,缺少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接触的语文课外学习辅导资料较少,语文知识的掌握仅限于老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思维僵化,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不强等现状,在总结工作实践、分析存在问题、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本文对农村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营造宽松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把以老师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宽松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是开展初中语言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
1.是要转变师生理念,增强互动意识。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应转换师生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启发、激励、交流等途径,用问答、讨论、自习等办法,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语文授课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师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相互交流探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真正树立通过老师“教”唤起学生“学”,学生自觉参与、积极反应,老师传授引导、积极辅助的互动教学意识。比如,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竟争意识,又可加快阅读速度,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学,讨论时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帮助。
2.是要调动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何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宝贵时间,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她)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开展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初中语文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相比,学习内容、难度和知识量、学习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特别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上,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注重从树立学习信心、调动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情趣爱好和性格趋向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和分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在全面完成各项授课议题、满足全体学生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通过诙谐幽默、更于理解的语言,文字说明、图片影像等多种教学资料,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树立自觉参与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构建相互交流、平等友爱的师生情感关系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友爱的思想意识,无论学生课堂上,还是课外提出的问题都要耐心的一一解答,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方式,让师生间的谈话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布置写作方面的题目时,多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节约粮食、美化环境等一些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的题材为主,让学生写一些周记和小作文,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自然流露,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的目的。
三、注重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的“文本”,是对话的资源。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对话,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意义的产生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地读取文本信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我的母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或凭兴趣、或凭特长、或凭个人的独特体验与积累,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之前,文章只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需要学生去发现、补充。例如,学生可以创设如下的情景及角色进行体验:“假如我的母亲生活在现代,她的教育方法会成功吗?”“如果你生活在那个社会,你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为什么?”等等。当学生互相沉浸在角色的体验中时,既把握了作品当中的人物性格,又开拓了文本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面越广,参与的兴趣就越浓,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完成教学任务。相反,许多老师反映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一节课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到头来学生收获堂沉也不多。课堂互动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直接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解,最终得到自己的感悟时,构建文本的意义,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2]朱光潜《阅读学新论》1999年9月版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
[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 年22 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