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4-07-28刘家养
摘 要:我国有60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把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创新型创新人才应具有知识结构多样性、应用技能性、创新创造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并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就如何完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机遇。自1999年以来,全国有60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佳选择。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和专门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把握“地方性”这个涵义,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适应地方不同需求,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性技术技能的提高。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教学方式有待改变灌输模式;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一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 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忽视知识的深度,缺乏实践机会 。必修课太多,知识领域广泛,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只能对这些课程知识有非常粗浅的了解,而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研究探索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因此也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3.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自主学习。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考试也是以教师讲课内容为主。学生忙于记录和背诵而闲置其聪慧的头脑。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更不会形成开创性的观点,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动态的工作环境。
4.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不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应用创新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应用技能,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性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1.应用、实践性的能力要求 。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知识多样化的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 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质、身体素质来适应旅游服务工作,还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要,适时地提供优良合适的服务,在导游解说过程中除涉及历史知识、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可能还会涉及地理 、经济、管理、农林等学科知识,因此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也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3.持续创新和创造的要求 。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
4.综合素质高的要求。在素质方面,应用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三、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是大学中的教师,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 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选择课程、设计课程。教师往往还会为了维护 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完整性和教学习惯 ,图省事而不愿意进行关于课程教学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兴趣和能力倾向,高等院校必须制定有力的教师进修政策,为更新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为教师不断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创造必要的条件。endprint
2.提高灵活度,创新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既有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类课程、学科与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又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3.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学科是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弘扬特色,拓宽面向,联合共建。打造以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在科研训练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其根本标志是拓宽学科基础,建设面向一二级学科的平台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关键是加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减少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每类课程精简的讲授时间和内容,可增加到诸如作业、讨论、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等课外要求上,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去实践,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能,地方财经高校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时代经贸,2012,(14)
[2]吴宝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3]范跃进.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块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6,(9)
[4] (美) 琳达·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王卫红,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高教与经济,2012年9月
作者简介:刘家养,男,1973年6月生,广西岑溪人,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保险、风险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