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理工院校大学生灾难公共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4-07-27徐延卉何龙凤李云清陈敏仪陈佩仪谭益冰
钟 瑜,徐延卉,何龙凤,李云清,陈敏仪,陈佩仪,谭益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我国人口众多,公众的灾难应对意识普遍不强[1],灾难事故容易导致公众的严重伤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通过灾害教育,普及灾害基本知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灾难应对技能[2]。大学生作为公众的重要一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能够带动社会其他群体,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3]。本调查通过对大学城理工院校大学生灾难公共教育水平的现状调查分析,为今后高校开设灾难公共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与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工业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在读大学生。
1.2 方法
抽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东工业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两校区的学生宿舍进行入户调查。
研究工具: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14],收集学生建议,咨询护理学院教师及临床急诊科医护人员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专业等;②灾难公共教育的现状,包括学习经历、对灾难公共教育的态度。教育专家认为整份问卷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经预实验检测,问卷第二部分的内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15,具有良好的信度。
资料收集方法:问卷由5名经培训的学生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内容和填写方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当场回收问卷。
统计方法:使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输入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频数、百分比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使用卡方分析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卡方分割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α/C2k。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为95.71%;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为97.38%。
2.1 一般资料
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有160人(61.30%),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有101人(38.70%),男性有157人(60.2%),女性有104 人(39.8%);城市家庭的124人(47.5%),农 村 家 庭 的 135 人 (51.7%),其 他 2人(0.8%);独生子女72人(27.6%),非独生子女188人(72%),不详1人(4%);本科生214人(82%),研究生47 人 (18%);2005 级 4 人 (1.5%),2006 级 7人(2.7%),2007 级 8 人 (3.1%),2008 级 42 人(16.1%),2009级51人(19.5%),2010级60人(23%),2011级89人(34.1%);工学专业有144人(55.2%),管理学专业有15人(5.7%),经济学类专业有34人(13%),理学专业有41人(15.7%),文学类专业有25人(9.6%),哲学类专业有2人(0.8%)。
2.2 灾难公共教育情况
在学习经历方面,190人(72.8%)表示有学习经历;71人(27.2%)无学习经历,不同性别、学历、学校、专业和年级上对灾难公共教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学习途径方面,选择讲座的有104人(48.1%)及选择课程的有59人(27.3%)是主要的途径,而选择社团培训和其他分别有23人(10.6%)和30人(13.9%)。
2.3 开设灾难公共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0人(80.5%)认为有必要;18人(6.9%)认为没必要;33人(12.6%)表示不清楚。选修意愿方面,196人(75.1%)愿意选修;27人(10.3%)不愿意;38人(14.6%)表示不清楚,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对灾难公共教育选修态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8,P=0.017;χ2=7.620,P=0.035),经卡方分割检验,2005-2008级和2011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因素的选修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而妨碍原因中主要是没资源31人(33.3%)和没途径50人(53.8%)。
3 讨论
大学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灾难公共教育需求强烈,但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本调查显示,80.5%的理工院校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灾难公共教育课程,75.1%愿意选修,说明理工院校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灾难公共教育的需求强烈;与此同时,通过课程学习灾难公共教育的只占27.30%,这反映了理工院校在灾难公共教育中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大学生具有接受能力好、社会影响力大等特征,在这部分人群中开展系统的灾难公共教育,可以在今后的减灾救灾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针对灾害医学的教育和训练,如英、美、法等国家,大学专门开设有关灾害医学的课程来培养、训练救灾技术[15];但是,由于我国的灾难医学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院校包括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公共教育的课程,学生缺乏接受灾难医学知识的正规渠道[16],使得高校学生因缺乏系统的课程教育,致知识零散,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灾难应对素质。因此,理工院校应尽快建立系统规范的灾难公共教育体系,并由专职教师负责,设定合适理工院校的课程内容,让大学生在学校能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承担起普及减灾救灾的社会责任。
表2 理工科学生对灾难公共教育选修态度影响因素分析(n=261)
针对不同年级安排理工院校灾难公共教育内容。本研究显示,高年级理工院校大学生比低年级对于灾难公共教育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可能与高年级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更广,思维逻辑较强,看待和评价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对国家,社会上相关新闻的敏感性较高,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大学不久,更多地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了本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上。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展广州大学城两所理工院校灾难公共教育时,应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内容相对比较广,知识面更宽的教育内容,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通过选修公选课的形式,内容上偏向于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灾难公共教育,尽可能覆盖更多地学生,不断提高广州大学城理工院校灾难公共教育水平。
充分整合大学城资源优势,有针对地提高理工院校的灾难公共教育水平。回顾医学的崛起历史,很多的进步都是与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交叉的共同成果。其中,理工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结合促使西医成为现代医学[17]。由此可见灾难医学作为西医学的内容从根源看和理工科知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也给了理工科学生一个很好的基础平台学习灾难医学知识,理工科学生思维逻辑强,接受能力强,对理工基础知识扎实;另外,广州大学城拥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和广东药学院两所医学院校一所附属医院,两所院校都开展有相应的灾难公共教育的课程,同时,两所医学院校也都参与了大学城高校校际公共课程互选的活动,因此两所理工科院校应借着理工科大学生的这股优势和大学城开放互动选课的时机,尽早探讨并开放学生选修医学院校相关课程或者自行开设相关灾难救护课程,提高学生防灾、救灾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减少灾难事件的伤害,降低由灾难引发的伤亡率的同时也对社会和家庭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这既是理工科学生健康教育的知识扩展,也是一种自我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善于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宣传的技术优势,通过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也将对更快更广地形成全民阶梯式急救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游睿芳,陈文芳,蔡文智.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的现状[J].护理学报,2010,17(2B):5-7.
[2]游睿芳,赵文婷.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现状[J].全科护理,2010,8(3):823-824.
[3]董红艳,胡宝玉,王恩漫.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70-871.
[3]岳茂兴.灾害医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476-1479.
[4]李 渝,丁珠林.中国灾难医学走出概念[J].中国卫生,2008(11):48-51.
[5]黄 嵘,黄振宣.对高校深入开展灾难教育的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14-16.
[6]倪文喻,灾难护理体系初探[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70-72.
[7]侯晓红,藏渝梨,娄凤兰.《灾难护理学》的教学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7):600-602.
[8]吕卫华,卫金崎,王俊峰.从四川地震伤员救护探讨中国灾害护理教育[J].中华实用医药,2010,5(14):261-262.
[9]夏 鹄.对我国灾难急救现状的思考[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5):901-911.
[10]石丽红.构建灾害护理学教育体系的思考[J].全科护理,2009,7(12B):3276-3276.
[11]王 磊,成翼娟,陈姗姗,等.灾害护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456-457.
[12]陈 林,藏喻梨.灾害护理特征分析及发展展望[J].护理学报,2010,17(2B):1-4.
[13]张 静,姜安丽.灾害护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7(44):592-594.
[14]赵 江,王维利.灾害护理学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2-74
[15]赵小玉,林 琳.护理专业加强灾害护理教育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6(8B):7-8.
[16]赵 炜,黎檀实.应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灾难医学[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4):195-196.
[17]杨 旻,罗 润,徐灿华,等.理工与医学交叉对医学教育改革理念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