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的分析及设想
2014-07-27杨伟吉
杨伟吉
(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处,浙江 杭州 310053)
目前,全球正经历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中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过时和一成不变,培养出来学生学非所用,进而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1]的问题和危机。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发布《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要求实现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都照搬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的做法,采用相同课程体系,但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医疗快速发展,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对解决目前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不明确。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院校之间又缺少可借鉴的培养经验,所以普遍存在对培养课程目标认识不足,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重视学习与科研能力,忽视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没有体现分类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学科为中心,缺少对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能够把握学科内容和内在逻辑[4],以便于实施和教学管理。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渐暴露出课程门数增多、体系膨胀、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学科界限明显及更新不及时等缺点。
课程结构比例失调。笔者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将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位课程混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而弱化课外实践教学、重视考核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现象,于是直接导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出现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公共课程多、专业课程少的情况。
课程实施效果不佳。过度借鉴学术学位课程体系而使课程实施过程出现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共用师资和学科资源、教学方法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等教师队伍薄弱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碰撞少,不利于教学相长。
2 体系设想
2.1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培养比较
经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比较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培养异同点(见表1),得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更加侧重其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继续使用学术学位的培养体系、标准予以培养或衡量都将是不正确的。
表1 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培养异同点
2.2 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根据文献调查得出的现状及比较结果,设想构建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结构。
图1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图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实际,其培养目标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内容侧重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因此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个要素。整个体系需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和价值取向,其中培养目标需准确定位,课程结构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需充实,课程实施需设计安排,课程评价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这五个要素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2.3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笔者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核心能力指标课程应以临床操作能力、医学专业素养、判断性思维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规划发展能力、教学能力及照护病人能力等8项能力为培养目标。
临床操作能力是所有培养能力目标的基础,其基本要求能胜任临床医师的岗位需求;医学专业素养要求德才兼备,要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判断性思维能力要求培养的研究生首先要树立判断性思维的自信心,不仅具有质疑、发现问题,并且还应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也要求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要求医生同病人、家属及医疗同行具有人际沟通和交流协作的能力;规划发展能力要求其能够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学习、英语应用及职业规划的能力;教学能力要求在完成临床实践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能胜任教育、指导实习的学员和低年资的研究生,能担任部分研究生授课任务及学术交流汇报任务;照护病人能力要求在能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互信关系,具有制定病人照护和健康教育方案的能力。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A study meet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 teacher,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4]、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5]、案例教学法[6]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结合目前教成熟且流行的基于网络覆盖的移动、灵活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2.5 课程评价多元化
课程评教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用于促进课程体系发展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对象应以学校为主体,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评价实施应做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对象,建立围绕课程体系结构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并采取网络、纸质问卷等灵活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又可促进现有课程体系结构的改进。
3 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五要素的课程体系概念,突破了传统观念对课程结构认识的局限性,为课程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课程体系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Flexner报告》发表100周年之际,由20位国际医学教育专家组成的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于2010年12月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题为《新实际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该给医学教育》的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所提出来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把医学教育纳入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是20世纪中期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
[1]Julio F,Lincoln C,Zulfiqar AB,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Lancet,2010,9756(376):1923-1958.
[2]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2010〕49号)[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2010-10-22.
[3]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4]陈 兵,黄 美.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91-193.
[5]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15(4):150-152.
[6]李 峰.社区护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19(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