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模式
2014-07-27王晶晶魏曙光李生斌
王晶晶,隋 芳,王 瑞,魏曙光,李生斌
(西安交通大学:A.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B.法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至今,精品课程作为网络课程的一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截止2014年3月27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教学团队维护的课程已达2,582门,涉及十多个专业学科[2]。数据显示,自项目实施至2010年,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数目稳步上升(图一)。我校《法医学》于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截止2014年1月,其访问量已超过23.9万人次。国家教育部规定所有精品课程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它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模式,补充了现有高等教育的不足,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1 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情况
1 精品课程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
改革开放前,计算机和网络在我国并不普及,教学模式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平面媒体上。该模式存在着信息滞后、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学生学习效率往往偏低,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自互联网创立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与日俱增,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速度与现代化人才的需求矛盾突现。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教育迅速兴起,学生逐渐被视作“信息加工的主体”,这种矛盾才得以缓和。精品课程是网络课程的一种,是国家教育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不仅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快速培养,更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2 精品课程的出现使学习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我国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网络课程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品课程实施模式。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精品课程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2.1 学习主体的改变
精品课程的出现使学习的主体向学习者本身转变。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限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都由学习者决定。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最优的学习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促使其有所侧重的发展个人某一方面的能力。同时,学习主体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传统模式的教学只面向课堂内缴纳了学费的学生,而精品课程则面向大众免费开放。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精品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竞争和交流的平台,渴望汲取知识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经济等因素被知识的殿堂拒之门外。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地域不平衡的现象,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高校的数量、质量和教育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求学者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而精品课程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学习方式多样化
精品课程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模式,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文字、图片、语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内容更具表现力、说服力。大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遇到困惑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即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其合作、探索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是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所必需的,也恰恰是被传统课堂教学所忽略的。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锻炼学生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学习,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学科交叉的领域,开阔视野,从而走出单线思考的误区、有利于创新。
2.3 学习所受的外部限制减少
精品课程的巨大优势还体现在学生可以提早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纸质教材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精品课程可以随时引入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大学生只需利用其强大的检索功能就可快速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所有内容,省去花费在收集信息上的时间。
精品课程使学习更少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3]。传统学习模式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精品课程却有效地突破了这些限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只局限在教室里,只要有畅通的网络和一台可以访问网络的设备,大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发生冲突的问题。精品课程这种在时空上的灵活性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使课程变成了只要学习者有需要,就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的知识“快餐”。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从而更好地将学习外的剩余精力投入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这一改变为快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
2.4 学习效率极大提高
精品课程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组织课程,有别于传统教材的线性逻辑,更符合人类思维和联想的特征。此外,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各项感官运动,使大脑得以接受多样化的刺激,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并储存更多的信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主创造性,提高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实践证明,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必要时可以提前毕业,为社会补充急需的人才。
2.5 学习成本显著降低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普遍存在人才的成材周期长、教育成本高等问题。精品课程不需要纸质作为媒介且免费面向大众开放,为大学生省去了部分学费和书本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减轻了大学生的教育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教育压力。
3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以1994年底启动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为标志,而国际发达国家的网络课程于21世纪初已全面建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实施了一项为期十年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计划”,现已建成34个系的1,656门课程并免费向全世界开放[4]。加拿大本科教育连续七年排名第一的阿卡迪亚大学早在1997年就已基本完成课程的电子化,成为全加拿大第一所实现全部电子化的校园;现如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校园内均已全面覆盖了互联网,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便捷的在学校的任何地方学习网络课程并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和国外的网络课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系统的开放性和完备性还不强。为使精品课程更好的为广大求学者服务,须重视以下问题并在建设中加以改进。
3.1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盲区,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专业老师的“导航”作用。
精品课程以网络课程为基础,而网络环境下往往存在着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对这些信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进行甄别筛选,否则极易出现“信息超载”和“资源迷失”现象[5]。此外,建设精品课程还应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手解决相应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率低、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3.2 精品课程的选材应涵盖更广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呈现数量逐年增多、涵盖领域逐渐拓宽的趋势,但选材不平衡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改善。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精品课程分布情况(图二)可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理工学科,而法学、教育、艺术等学科偏少[6]。为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后期,可重点鼓励和扶持法学、教育、艺术等领域的课程申报工作。
图2 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布情况
3.3 精品课程后续建设还需加强
目前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约有15%存在IP受限、网页无法浏览等问题,约有50%的精品课程存在更新缓慢、维护不足等问题。我国应借鉴国外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精品课程的后续资金及人员投入,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的新内容,逐步提高其共享性和开放性。另外,国家可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动态监督各大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对于长期不更新、资源利用率低的课程可予以警告或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
4 精品课程的未来
4.1 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而教育不公现象作为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目前,建设和完善精品课程不仅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的出现促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公共教育资源占有权,它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更为其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精品课程在未来可作为一种缩小社会差距、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4.2 推动教育走向国际化
网络教育产业是一个存在着巨大潜力的行业,未来的教育产业将会形成以网络教育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网络教育体系也将逐渐与国际接轨,精品课程的体制将更加完善,相关监管政策也将趋于完备。届时,精品课程将与众多国外的网络课程一起,面向全世界的求学者开放,电子书包有望取代目前的纸质教材,大学生们可利用ipad等设备随时随地享受国内外的优质课程资源,任何渴求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有效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再学习深造。以网络为媒介的精品课程将会是实现大学生终身受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4.3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交流平台
“以问题为中心”、具有高开放性、高利用率、低成本的优质资源库和师生在线交流平台,是精品课程的重要资源平台,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将在该平台上得到及时的专业解答。与此同时,师生之间还可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实现共同进步和信息的优化。“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交流平台将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非“知识的灌输”,这不仅顺应了国际上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发展,也进一步解决了受众对网络资源科学性的质疑。
精品课程不仅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单一、被动、成本高、更新慢等弊端;更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精品课程建设将在21世纪的教育浪潮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1]周广利,张文静.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37-45.
[2]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课程中心,本科课程,国家级 精 品 课 程 [EB/OL].http://course.jingpinke.com/benke?level=benke&subjectType=01&queryTemplate=subjectType:“01”AND level:“benke”.
[3]蔡基刚,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总第98期):2-7.
[4]马 治,徐文闻.国外网络高等教育微观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8):88-89.
[5]乔爱玲,王 楠.基于Agent技术的网上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5-37.
[6]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