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动手 学数学

2014-07-25文/张军辉

新课程·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动脑表象小棒

文/张军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深刻地理解了知识,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一、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计算的算理和算法一直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题,传统的计算教学总是在于灌输学生计算的方法,但没有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计算的原理。

由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在动作中思考。而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动手实践,借助的是实物,“用手思维”使得这种直观的动作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也使许多计算的内涵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很好的诠释。

1.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计算规律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为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归纳。

先出示操作题:11根小棒,( )根一堆,可分( )堆,还剩( )根。

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得出如下结果:

2根一堆,可分5堆,还剩1根;

3根一堆,可分3堆,还剩2根;

4根一堆,可分2堆,还剩3根;

……

还有的学生经过操作,得出类似以下的结果:

2根一堆,可分4堆,还剩3根。

学生一提出,其他学生马上反对:“这样分不对!”可那个学生说:“老师又没规定分成几堆?”“几堆是没说,可你余下的3根还可以再分一堆。”“余下的根数一定要比每堆的根数少,这样就不能再分了。”

经过大家的操作与争论,摆错的学生再次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明确了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2.利用动手操作内化计算方法

基于表象认识的重要性,在计算中进行有效的尝试: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序列

①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体验“24+6”的过程,学生先摆好2捆和4根,再摆上6根,这时有10根单根的小棒,根据原有经验满十根捆成一捆,与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有3捆,就是30(这其实就是“满十进一”的数学原型)。再操作体验“24+9”,操作若干次之后,进入表象操作。

②让学生脱离开小棒,动脑想25根小棒中加7根怎样操作?(25+7)学生在脑中表象出“满10根捆成一捆”。

③让学生进行计算,在个位相加满十时,学生想到了“10根捆成一捆”即“满十进一”。

④引导学生找出“进位加法”的规律——“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

3.由动手操作上升到计算推理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时候,学具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准备好若干个平行四边形,并在平行四边形中标出底和高,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多种拼补的方式,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并且将这个三角形从一侧平移到另一侧,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动手操作,兴趣非常高,接下来让大家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数后进生不知道,我又让他们将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又拼成长方形,这样反复动手操作以后,后进生也认识了底和高,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很容易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学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整堂课的效率也提高了,这样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框框内,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如此一方面可以用动手操作的顺序性,让学生明白计算的整个过程,了解计算的意义,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能够理解以及掌握,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算理,做学习的主人。平凡的课中蕴含着心理学的知识,符合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的三个阶段——感性操作、表象操作,学生通过表象操作联系动手实践和抽象的算

式,找到计算的实质。

二、动手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能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知识深化,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使操作、观察等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会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童子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8-01.

[2]姚定刚.动手操作效果好[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05).

编辑 谢尾合

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脑表象小棒
动脑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巧移小棒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肯动脑就会成功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