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四种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2014-07-25文/赵丹
文/赵丹
一、课标为本,教材为主,考纲为辅,说明为次
课程标准这一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说课标是根本。在内容上它体现出国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标是宏观抽象的,也是博大精深的,对于教学而言具有绝对的指导性意义。
二、注重细节,方法合理,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21世纪需要有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学习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获得一定的科学能力和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本位,重视“双基”教学,新课程在这方面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重过程、重价值观培养、重综合素养的提升。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关键因素,领悟课标精神,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策略,注重综合素养,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必须辛勤付出的,术业有专攻。结合自身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在综合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想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建议。
1.将探究元素引入知识的生成和应用中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仔细分析教材会发现,教材编写者在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探究元素,甚至在教材的整体上、知识的呈现顺序上也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想。这其实是和课标中提出的七大探究要素在本质上是等同的。课标在探究上做出了明确要求,教材在整体上也体现出探究特色,那么我觉得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就应该渗透探究元素,无论是知识的生成还是知识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不仅符合课标理念,而且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能力也在逐步的培养,注重过程,收获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的开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自身完成实验都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所包含的几个环节来看,实验原理是知识,完成实验操作是基本技能,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也是能力的要求,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实验器材的爱护等则是情感了。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而且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大有好处!
3.注重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物理科学史是人类科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项科学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对待科学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看成事实材料,而是应该站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角度用好科学史资源。仔细分析物理科学史素材,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做一下文章:(1)可以从时间跨越上,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科学家辛勤付出的结果;(2)科学史素材中是否渗透了某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可以挖掘;(3)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和严谨性。物理科学史既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良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资源,用好科学史,让学生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体验科学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研究的历史和尊重科学史实的价值观。
课改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舞台已经搭建,平台非常广大。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身去改革、去创新,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精神。最后我想引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自己的浅析,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编辑 鲁翠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