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2014-07-25文/刘鹏
文/刘鹏
摘 要: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在提供丰富资讯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因其自身虚拟、隐蔽等特性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更易成为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等失范行为的主要力量。因此,客观分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社会及自身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网络示范行为的措施与建议,对于构建网络安全环境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失范;原因;预防
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网络暴力以及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蔓延既干扰了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又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其中,大学生因为掌握较多网络知识且思维较为活跃,更易受到互联网负面效应的影响,成为参与或策划网络暴力、网络黑客等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法律约束网络示范行为的主体力量。因此,有针对性地分析大学生网络示范行为的成因,并提出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体系措施建议,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定义与主要表现
1.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定义。“失范”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他认为失范主要指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时未能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偏差。
2.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和青春期发育的影响,通过浏览色情网站等内容获得满足;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肆意发布虚假信息,谩骂侮辱他人等网络暴力行为和不经思索大量粘贴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黑客技术盗取他人信息获取经济利益或者制造病毒破坏公共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犯罪行为;长期沉迷网络导致精神涣散、心理成瘾并引发严重社交障碍等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而大学生作为较早掌握这一先进技术的群体,理解较深、应用较广,也更容易找到其不完备的地方加以利用。具体原因可以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
1.很多大学生一方面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全程照顾而独立生活,心智尚不成熟,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和干扰;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若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与满足,便会去寻找虚拟世界的安慰。
2.一方面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网络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弱
化了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教育体系之中,更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而在个体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上投入的关注较少,尤其是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
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因其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造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用虚假的身份在网络上从事违法行为而很难被追踪到,犯罪行为的机会成本较低。此外,作为新生事物,相应的配套法律规章仍然较少,导致无法可依。
三、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主要应做好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和执行。由于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和网络发展的快速性,网络法制建设相对困难,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网络法律法规时,要有预见性、灵活性和快速性。国家要建立结构严谨、快速有效的新型网络法律法规来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管,并可以加大各地司法部门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力度。
2.建立主旋律网站,加强文明上网的正面引导。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高校应积极建设主旋律网站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站的建设应当将党的理论知识和政策与社会、学校发生的事件相结合,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将要宣传的教育思想融合进去,使大学生能真正认同和热爱主旋律网站。加强文明上网的正确引导需要积极主动抢占网络高地,用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3.优化家庭网络监管力度。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殊性,家长要认真学习网络心理、网络道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与子女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做出积极回应。家长还要尽可能提高自身网络素质,了解互联网的相关信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清醒明白的认识。当发现大学生有网络失范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并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用细心和耐心将孩子从网络世界引导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李晓犇.网络负面事件的伦理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2011,13(4).
编辑 鲁翠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