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龙》的来龙去脉

2014-07-25陈昕杜娟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第三课寓意学情

陈昕+杜娟芳

一天中午,我来到班里管理学生的午休活动,一个来自美国的小男孩儿穿着他的表演服装——一件画着中国龙的唐装,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我的衣服好看吗?”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很好,穿起来很精神,是有什么活动吗?”“表演。”“那你知道表演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着画有龙的衣服?”他摇摇头,一脸的迷惑,我说:“因为龙代表吉祥和力量,它是中国的象征。”看他有点儿似懂非懂,我说:“好吧,明天的语文实践课,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中国龙,想听吗?”他高兴地点了点头。

为了准备这节课,我特意收集相关资料。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外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把这个主题分为三个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欣赏生活中的龙形象,第二课时追溯龙的来源,第三课时体会龙的寓意。就这样,《中国龙》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我如约将“中国龙”带到课堂上。在第三课时体会龙的寓意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中国龙图片,回忆、感知龙的形象,然后教师出示资料,观察不同时期龙的样子,借助传说和动画片体会龙的寓意,同时在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中,感受世界文化的精彩纷呈,最后,师生一起用彩纸“拼龙”。

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二是不同的班级对于中国龙的了解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也有不同。看来在选取“文化元素”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要尽量少而精,力争一课一得;在每周一节的情况下,整个主题可以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每个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组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增加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接触。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中国龙》重新进行了设计。

准确了解学情: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原有认知,我设计了调查问卷,问题很简单,但是尽可能收集到更多学情信息。

调整教学方式:文化也是实践,要体验文化,离不开文化接触,因此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的内容,比如参观故宫、坐龙船等。另外,在课堂中增加科技的元素,如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通过校园网开展互动与交流等。整个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文化知识、体验文化魅力,最后每个学生都形成独特的文化认知。

修改完善后的《中国龙》一课教学结构为:1.生活中的龙;2.欣赏中国故宫中的龙;3.中国龙的来历;4.中国龙的样子;5.中国龙的寓意;6.中国龙与节日;7.坐龙船、看舞龙;8.世界各国的龙;9.“龙”主题小制作展览。

回首《中国龙》的来龙去脉,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施者和评价者,只有立足于学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反思问题,校本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三课寓意学情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啦
“天宫课堂”第三课,干货满满!
美好寓意品芝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盛放的寓意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What can you do?》第三课时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
第三课 化笼统为具体